片斷:游南亭夜還敘志七十韻〔1〕風抱丘壑尚,率性恣游遨〔2〕。中為吏役牽,十祀空悁勞〔3〕。外曲徇塵轍,私心寄英髦〔4〕。進乏廊廟器,退非鄉(xiāng)曲豪〔5〕。天命斯不易,鬼責將安逃〔6〕?屯難果見凌,剝喪宜所遭〔7〕。神明固浩浩,眾口徒嗷嗷〔8〕。投跡山水地,放情詠《離騷》〔9〕。再懷曩歲期,容與馳輕舠〔10〕。虛館背山郭,前軒面江皋〔11〕。重疊間浦溆,邐迤驅巖嵐〔12〕。積翠浮澹滟,始疑負靈鰲〔13〕。叢林留沖飚,石礫迎飛濤〔14〕。曠朗天景霽,樵蘇遠相號〔15〕。澄潭涌沉鷗,半壁跳懸猱〔16〕。鹿鳴驗食野,魚樂知觀濠〔17〕。孤賞誠所悼,暫欣良足褒〔18〕。留連俯欞檻,注我壺中醪〔19〕。朵頤進芰實,擢手持蟹螯〔20〕。炊稻視爨鼎,鲙鮮聞操刀〔21〕。野蔬盈頃筐,頗雜池沼芼〔22〕。緬慕鼓枻翁,嘯詠哺其糟〔23〕。退想於陵子,三咽資李螬〔24〕。斯道難為偕,沉憂安所韜〔25〕?曲渚怨鴻鵠,環(huán)洲彫蘭皋〔26〕。暮景回西岑,北流逝滔滔〔27〕。徘徊遂昏黑,遠火明連艘〔28〕。木落寒山靜,江空秋月高〔29〕。斂袂戒還徒,善游矜所操〔30〕。趣淺戢長枻,乘深屏輕篙〔31〕。曠望援深竿,哀歌叩鳴艚〔32〕。中川恣超忽,漫若翔且翱〔33〕。淹泊遂所止,野風自騷騷〔34〕。澗急驚鱗奔,蹊荒饑獸嗥〔35〕。入門守拘縶,悽戚憎郁陶〔36〕。慕士情未忘,懷人首徒搔〔37〕。內顧乃無有,德輶甚鴻毛〔38〕。名竊久自欺,食浮固云叨〔39〕。問牛悲釁鐘,說彘驚臨牢〔30〕。永遁刀筆吏,寧期簿書曹〔41〕?中興遂群物,裂壤分鞬橐〔42〕。岷兇既云捕,吳虜亦已鏖〔43〕。捍御盛方虎,漠明富伊咎〔44〕。披山窮木禾,駕海逾蟠桃〔45〕。重來越裳雉,再返西旅獒〔46〕。左右抗槐棘,縱橫羅雁羔〔47〕。三辟咸肆宥,眾生均覆燾〔48〕。安得奉皇靈,在宥解天弢〔49〕。歸誠慰松梓,陳力開蓬蒿〔50〕。卜室有鄠杜,名田占灃澇〔51〕。磻谿近馀基,阿城連故濠〔52〕。螟蛑愿親燎,荼堇甘自薅〔53〕。饑食期農耕,寒衣俟蠶繰〔54〕。及骭足為溫,滿腹寧復饕〔55〕?安將刪及營,誰慕梁與膏〔56〕?弋林敺雀鷃,漁澤從紉〔57〕。觀象嘉素履,陳《詩》謝干旄〔58〕。方托麋鹿群,敢同騏驥槽〔59〕?處賤無溷濁,固窮匪淫慆〔60〕。踉蹌辭束縛,悅懌換煎熬〔61〕。登年徒負版,興役趨伐鼛〔62〕。目眩絕渾渾,耳喧息嘈嘈〔63〕。茲焉畢馀命,富貴非吾曹〔64〕。長沙哀糾纆,漢陰嗤桔槔〔65〕。茍伸擊壤情,機事息秋毫〔66〕。海霧多蓊郁,越風饒腥臊〔67〕。寧唯迫魑魅,所懼齊焄藨〔68〕。知罃懷褚中,范叔戀綈袍〔69〕。伊人不可期,慷慨徒忉忉〔70〕。本書前言前言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是我國中唐時代杰出的文學家和著名的思想家。因祖籍在山西河東郡(今山西永濟),人稱柳河東;晚年貶官柳州,并死于柳州,因又稱柳柳州。柳宗元一生的主要活動,是在貞元、元和時期。這時,唐代社會經“安史之亂”八年兵革的摧殘,為舊時史家稱道的所謂“唐代盛世”,已經一去不返。地方藩鎮(zhèn)軍閥,依然擁兵割據;朝中宦官更是飛揚跋扈,擁有實際的政治權柄;戰(zhàn)亂、災荒、統治階級更加殘酷的掠奪和壓迫,使階級矛盾顯得異常尖銳。面對這樣黑暗腐敗的社會現實,正在朝中任監(jiān)察御史里行的柳宗元,便與劉禹錫等一起,參加了主張政治革新的王叔文集團。他們利用順宗皇帝(李誦)對他們的信賴和重用,積極對弊政進行改革。朝里的宦官和豪族大官僚當然對此非常不滿,聯合向王叔文、柳宗元等革新派人物進行瘋狂的反撲。他們首先把即位剛六個多月的順宗皇帝趕下皇位,接著便是一系列殘酷的政治迫害。正任翰林學士等要職并掌握了政治大權的王叔文,被貶為渝州(今四川巴縣)司戶,隨后被殺;柳宗元、劉禹錫等八人,都分別被貶為遠州司馬,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八司馬事件”。柳宗元被貶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馬十年;后又改貶為柳州(今屬廣西)刺史,四年后死在柳州。被貶永州,這是柳宗元一生生活道路上的重大轉折。如果說,在這以前,柳宗元還主要是直接從事政治革新活動的政治人物;那么,貶永州以后,他的活動便主要轉到了思想文化領域。貶滴生活的磨煉,社會的教育,開闊了他的視野,豐富了他的體驗,他廣泛鉆研古往今來關于哲學、政治、歷史、文學等方面的一些重大問題,著書撰文,在思想文化領域中展開斗爭,作出了重要貢獻。他的著名作品如《封建論》、《非國語》、《天對》、《六逆論》等,以及許多優(yōu)秀的散文和詩、賦,大多是在這個時期寫成的。這些作品,在我國思想史和文學史上一直閃耀著熠熠光芒。柳宗元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不僅明顯地表現出他對當時黑暗統治的不滿,而且能夠比較真實地反映出當時社會的面貌,揭露出當時社會矛盾的本質。他根據不同的內容,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各種不同的文學形式,在藝術上也都有著很高的成就。不論是諷刺社會病態(tài)、揭露封建統治者丑惡靈魂的寓言小品,還是抗議迫害忠良、控訴人間不平的人物傳記;不論是描繪水光山色、記游述懷的山水游記,還是抒發(fā)窮愁情懷、思念知友良朋的抒情詩篇,當我們接觸到這些作品的時候,往往可以不看他的名字就能辨認出是他的作品。他在風格方面的獨創(chuàng)性,表現了他精湛和成熟的藝術。柳宗元的寓言,現存將近二十篇。其中有著重諷刺和批判當時那個病態(tài)社會不良的人情風尚的,如《三戒》、《鞭賈》、《蝜短傳》、《哀溺文》等;有著重在揭露和批判當權的舊官僚,對自己在政治上遭受迫害表示不滿和抗議的,如《憎王孫文》、《罵尸蟲文》、《謫龍說》、《牛賦》、《瓶賦》、《愚溪對》等。他的寓言,從對現實進行批判和諷刺的深刻性來看,都充分體現了他文學創(chuàng)作的現實主義精神。他借物諷人,善于體物察微,抓住許多物類的特征,加以想象、夸張,塑造出真實生動的藝術形象。他對現實進行諷刺和批判,往往不直接表露在字里行間,而是意在言外,凝聚在整個故事的情節(jié)之中,讓讀者去深思力索,心領神會。幽默、諷刺、比喻、夸張、人格化等寓言創(chuàng)作常用的手法,在他作品中都運用得非常純熟。作品用語犀利清雋,簡練明確,具有很強的表現力。就作品的藝術風格來看,他的寓言,往往在幽默之中具有沉郁悲憤的特色。這與他謫居生活中心情的抑郁和悲憤,無疑是有著直接的聯系的。柳宗元的寓言,在我國寓言文學的發(fā)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他創(chuàng)造性地繼承前人的成就,使寓言完全形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而且以一種完全獨立的形式出現,應該說,這是柳宗元對寓言文學的一個發(fā)展。柳宗元所寫的傳記散文,現在所能見到的,不下七十馀篇,但其中真正具有文學性的人物傳記,約十四五篇。這些作品,除《種樹郭橐駝傳》一篇作于長安、《童區(qū)寄傳》一篇作于柳州外,其馀都是他在永州時所作。而《捕蛇者說》、《種樹郭橐駝傳》、《童區(qū)寄傳》、《段太尉逸事狀》、《南霽云睢陽廟碑》等數篇,則是柳宗元人物傳記中優(yōu)秀的代表作。他的人物傳記中的優(yōu)秀作品,一般都能比較深刻地揭露當時社會的黑暗和腐敗,反映人民生活的悲慘。從這些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唐時代的階級矛盾是異常尖銳的。殘酷的地租剝削,繁重的勞役,貪官污吏的橫行不法,簡直使勞動人民無法生存。而所有這一切,無疑都是封建政治制度的必然產物。從藝術表現來看,柳宗元傳記散文所選擇的人物、事件,一般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而且,他作品中的人物,一般都具有各自的形貌和性格特征。他寫人物,不是平鋪直敘地為人物作客觀的介紹敘述,而能注意到讓人物自己在作品具體的事件和情節(jié)中去活動;寫人物對話,也能注意到人物的身份和性格。因此,他的傳記散文,與一般的傳記文章相比,就具有較強的文學性。人物傳記中的有些作品,如《童區(qū)寄傳》、《段太尉逸事狀》等,故事性強,人物刻畫精細,把它們與當時的傳奇文相比,也是毫不遜色的。游記散文,在今存《柳集》中收錄近三十篇,其中十之八九作于永州。當時的永州,雖然是一個異?;钠У牡胤剑烊坏纳剿L景卻很好。柳宗元身遭貶謫,由于內心感到極度的煩悶,經常徜徉于山水之間,以寄托自己的情懷。因此他寫的游記散文,往往在描摹山水景物的字里行間,透露出作者寂寞孤憤、高懷傲物的感情色彩。他往往把山川景物之美與當時社會的腐敗黑暗結合起來作對照的描寫,以抒發(fā)自己對現實不滿的情懷。游記散文的藝術風格,與他的寓言、傳記有著不同的特色。如果說傳記散文的風格“如山”,那么他的游記散文就可以說“如泉”。涓涓的細流,從深山崖谷間匯流過來,渟滀成為澄凈瀲滟的陂塘,冷冷的清光,悚人毛發(fā),有時沖沙激石,發(fā)出凄幽而激越的微聲,給人一種心悸魄動的感覺?!队乐莅擞洝匪ǖ陌似斡?,就充分體現了他游記散文的這種特色。這八篇游記是自成體系的一組作品。《始得西山宴游記》冠于八記之首,記尋得西山勝景的始末,為后數記之張本;《小石城山記》置八記之末,對前數記帶有總結的性質。柳宗元游記散文的藝術特色,主要表現在:寓情于景,具有比較濃厚的感情色彩;描寫景物,能把握住景物本身的具體特征;形神兼?zhèn)?,所寫景物都富有生機,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語言精美清麗,富有表現力。柳宗元的游記散文,為我國游記文學的發(fā)展奠定了穩(wěn)固的基礎。后來有許多人寫游記,如宋代的歐陽修、蘇軾,明代的徐宏祖,清代的姚鼐等,都曾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過他的影響。柳宗元的詩,今存一百六十三首,主要是他貶官以后的作品。雖數量并不很多,但造詣很深,無論古體或近體,都有一些膾炙人口的佳作。從詩歌內容來看,既有直接反映階級壓迫和階級剝削的詩篇(如《田家三首》等),也有采用寓言筆調來寫的政治諷刺詩(如《行路難三首》、《籠鷹詞》等);既有歌唱祖國統一的頌歌(如《鐃歌鼓吹曲十二篇》等),也有以刻畫自然景物取勝的古詩和絕句(如《漁翁》、《江雪》等)。但是,在柳詩中數量較多的,是直接抒寫他個人離鄉(xiāng)去國的悲哀和憤懣不平的心情的詩篇。例如他剛到柳州時作的七律《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就是他這類詩篇中較為著名的一首。詩人抒寫他懷念戰(zhàn)友的感情,情景交融,畫面壯闊,感情深沉。他描寫在城樓上所見的景物,都富有感情色彩,不僅有鮮明的時令和地域特色,而且還寓有深沉的象征意義。這確乎是一首抒情和寫景結合得很好的詩篇。又如他的七絕名作《酬曹侍御過象縣見寄》、《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前一首,抒發(fā)對親朋故友的懷念之情,融化柳惲《江南曲》詩意,文筆清新流暢,手法含蓄委婉。后一首,以“劍铓”形容山峰,寓情入景,很奇突別致。柳宗元寫詩,有好幾副筆墨,其詩歌的藝術風格也是豐富多彩的。但他的風格是既多樣又統一的。明凈簡峭,這是他詩歌風格的總的特色。清人姚瑩在《論詩絕句》中有這樣兩句詩:“《史》潔《騷》幽并有神,柳州高詠絕嶙峋。”(《后湘詩集》卷九)這正道出了他詩歌的藝術特色。柳宗元的辭賦,內容也豐富多彩,頗多佳作。由于他的思想、遭遇都與屈原比較相似,他景仰屈原,在辭賦創(chuàng)作上也繼承屈原騷賦的傳統;但又有自己的獨創(chuàng),有自己的藝術風格。嚴羽在《滄浪詩話》中,就認為“唐人惟柳子厚深得騷學,韓愈、李觀皆所不及?!绷谠陂L期的貶謫生活中,以自己的大量創(chuàng)作,豐富了唐代文學的寶庫,而且還提出了比較系統的文學理論,對培養(yǎng)青年后學、指導當時正在蓬勃開展的古文運動,也起過重要的推動作用。我們從他寫的《答韋中立論師道書》、《報崔黯秀才論為文書》、《答嚴厚輿秀才論為師道書》、《報袁君陳秀才避師名書》、《答貢士廖有方論文書》、《與友人論為文書》等多篇書信中,就不僅可以看到他與青年后學交往的頻繁,而且從中可以看到他指導青年人的熱情誠懇,循循善誘,看到他指導青年人關于治學、寫作等方面的精辟見解。雖然由于自己處境不便,一再向要求拜他為師的青年人表示要“避師名”,但這并沒有改變他“為師之實”。他在貶謫以前,上門求教的人固然已“日或數十人”(《報袁君陳秀才避師名書》);貶謫以后,就如韓愈在《柳子厚墓志銘》中所說的:“衡湘以南,為進士者,皆以子厚為師。其經承子厚口講指畫為文詞者,悉有法度可觀?!笨梢娝诋敃r文壇上的作用和影響是很大的。《答韋中立論師道書》可以說是柳宗元闡述文學理論的代表作。在這封信中,他對寫作的目的、態(tài)度、技巧等問題,都有很精辟的闡述。他在本篇和另一篇《報崔黯秀才論為文書》中所提出的“文以明道”,是他文學理論中最為強調的一個核心問題,也是他倡導古文運動的口號。他提倡“文以明道”,并不是要求人們用文章去進行抽象的說教,而是主張作品應對現實社會起到褒貶和諷諭的作用。他在《楊評事文集·后序》中,就把文學的社會功用歸結為“褒貶”和“諷諭”,認為寫作應該是為了對美好事物進行歌頌、宣揚,對丑惡事物給予批評和諷刺。他不把寫作看作是個人“取名譽”的手段,而是用它來“輔時及物”,對時政進行褒貶和諷諭。他既重視文學“明道”的社會作用,同時也非常重視“文采”。他認為作品如果“闕其文采”,就“不足以竦動時聽,夸示后學”(《楊評事文集·后序》),對讀者起不了激勵和感染的作用。為此,他既重視作品的內容,也很強調作品的形式。他認為寫作必須避免兩種不良傾向:一種是“無乎內而飾乎外”;一種是“有乎內而不飾乎外”(《送豆盧膺秀才南游序》)。如果一篇作品沒有正確的思想內容,只是講究“飾乎外”,就好比“設覆為阱”,對讀者危害更大;反之,如果有了正確的思想內容,“而不飾乎外”,這些思想內容也就不可能得到很好的表達。這些論述,說明柳宗元很強調作品思想性與藝術性的統一、內容與形式的統一。正是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所以他能寫出許多富有現實主義精神的優(yōu)秀作品。柳宗元的作品,今存近七百篇。本書共選各體詩七十五首,文七十篇。底本采用中華書局一九七九年出版的《柳宗元集》。底本中有個別文字和標點,本書作了校正。詩文分別按寫作年代先后次序編次,部分年代不清的作品編排在同類作品之后。注釋力求簡要切當,為避免煩瑣,不作旁征博引。由于編注者水平有限,本書在選目、題解和注釋等方面,一定還存在著不少缺點和謬誤,希望得到專家和讀者們的批評指正。五十年代初,我在大學以《柳宗元評傳》為題,撰寫研究生畢業(yè)論文,到現在已整整四十五年了。這期間,中華書局先后出版了我的《柳宗元評傳》(后附《柳宗元年譜》)、《古典文學研究資料匯編·柳宗元卷》、《柳宗元簡論》、以及由我主持與他人合作校點的《柳宗元集》;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我的《中國歷代著名文學家評傳·柳宗元》;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了《中國古代文論家評傳·柳宗元》;并先后在國內外報刊和辭書上發(fā)表了研究論文和賞析文章四十馀篇。這本《柳宗元選集》的出版,可算是我研究柳宗元系列中的一個“新品種”。它的初稿,是我在“文革”后期賦閑無事時完成的。這次出版,我根據人民文學出版社《世界文學名著文庫》的統一要求,對選目作了適當調整,對注文、題解也作了一些必要的修改。人民文學出版社的有關領導,和我的老友劉文忠同志,為本書的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在這里,謹向他們表示誠摯的感謝。吳文治1997年2月15日于南京倚石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