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育種學》是中國農業(yè)出版社組織出版的《主要農作物育種學》系列書之一。編者于1992年底擬定了編寫提綱,之后幾次征求盛家廉研究員和葉彥復研究員的意見,進行修改,1993年10月分工并著手編寫,1996年9月定稿。甘薯是世界上重要的糧食、飼料和工業(yè)原料用作物,在世界糧食生產中總產排列第七位。世界上甘薯人工雜交育種工作最早開始于20世紀初期,40—50年代在世界范圍內廣泛展開。幾十年來,世界各甘薯種植國家特別是中國、日本、美國等,不論在新品種選育上,還是在育種理論和方法上都取得了巨大成績。但是,到目前為止,國內外尚無一部全面系統(tǒng)地總結甘薯育種成果和經驗的專著,只是在少數論著、教材中作為一小部分內容進行論述。這種狀況同甘薯育種已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在世界糧食生產中的地位很不相適應,也不利于甘薯育種的進一步發(fā)展。因此,將分散在各種刊物、論文集、論著中的大量甘薯育種及有關研究成果匯集起來,并進行系統(tǒng)的整理和分析,是一項重要而且艱巨的工作。在本書編寫過程中,編者在各自的育種和研究實踐基礎上,并利用多年來參加國內、國際學術會議和學術交流的機會,廣泛征集了各有關文獻資料;同時又進一步廣泛查閱了1996年5月前出版的國內外書刊中的各有關報道。初稿寫成后,又進行了反復修改和補充,力求使本書能較全面系統(tǒng)地總結國內外甘薯育種的成就和經驗,有重點地顯示我國甘薯育種的主要成就,較深入地論述甘薯育種的原理和方法,較全面準確地介紹國內外甘薯育種的新動向。本書共分十三章。第一、二章由劉慶昌和陸漱韻合寫,第三、六、七、十和十三章由陸漱韻編寫,第五、九和十二章由劉慶昌編寫,第四、八和十一章由李惟基編寫。第一章概述了國內外甘薯生產與育種的成就和展望??紤]到本書是國內外第一部《甘薯育種學》專著以及甘薯作物本身的特點,第二章以較大篇幅論述了甘薯的起源和進化、甘薯組植物的分類和染色體組構造、甘薯組植物的交配不親和性、甘薯的花器構造和開花生理以及甘薯的塊根形成和膨大規(guī)律。在之后各章對有關的甘薯育種學基礎研究也進行了較深入的論述。第三章重點介紹了甘薯種質資源的收集、保存、鑒定、評價、創(chuàng)新和利用等。目前甘薯育種主要采用三大途徑,分別在第四到第六章中論述。甘薯品種間雜交育種是國內外使用最普遍、成效最顯著的一種途徑,第四章依次論述了品種間雜交育種的親本材料的創(chuàng)新和選配方法、雜交方式、誘導開花和結實以及實生系世代的選擇等問題;甘薯種間雜交育種是60年代以來受到廣泛重視并取得較大成效的一種途徑,第五章著重論述了甘薯近緣野生種的特性及利用途徑,并就通過這一途徑所取得的主要成果進行了詳細介紹;甘薯誘變育種的歷史雖較長,但目前成效不顯著,故在第六章僅作了簡單介紹和評價。通過各育種途徑獲得的新變異、新材料都要經過一系列的選擇和試驗過程才能成為新品種,因此第七章就甘薯育種程序與試驗方法進行了較深入的論述。甘薯育種具有多種目標,今后不僅要注重產量性狀的選育,更應注重品質性狀的改良;日益嚴重的病蟲害和惡劣環(huán)境的脅迫對甘薯產量和品質的影響越來越大。為此,從第八章開始,分別就這些主要育種目標性狀的選育進行了較全面、深入的論述。第八章論述了產量性狀的遺傳、高產品種的選育、株型育種和高光效育種,以及不同類型品種產量性狀的選育。第九章較全面系統(tǒng)地論述了各種不同用途類型品種的品質育種目標,主要品質性狀的遺傳、鑒定及選育。第十章概述了世界范圍主要病蟲害的分布,抗性的類型、遺傳、鑒定方法以及選育途徑。由于世界各國一直未將耐逆性作為甘薯的主要育種目標,目前有關文獻資料很少,因此第十一章主要介紹了各種耐逆性的鑒定方法,而對耐逆性育種途徑僅作了簡要說明。生物工程對甘薯改良的巨大潛力,日益受到人們重視,所以安排了生物工程一章,較全面系統(tǒng)地論述了甘薯生物工程的研究現狀、發(fā)展趨勢、操作程序以及生物工程對甘薯改良的作用。育成的優(yōu)良品種,需要通過品種鑒定和審定,還需要加速繁育,才能在生產上推廣種植,這些內容安排在本書最后一章。另外,編寫本書所參考和引用的主要文獻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