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美術風格演變史》產生于我的美術史教學經歷。我曾想找到一本教科書,它能激發(fā)不熟悉這個學科的人從觀看美術品獲得享受,進而理解美術品作為我們文明中富于活力之組成部分所具有的重要價值,但我無法找到這樣一本教科書。這促使我拋開通常的寫作方式,即把每個時期看成獨立的部分,繪畫、雕塑與建筑都是分別發(fā)展的,而是將西方美術視為一種連續(xù)不斷的風格演化過程加以描述。我著力于不同時代美術與建筑之間的連續(xù)性,以及每一特定時期各種美術相互間的關聯(lián),并盡可能提供與美術發(fā)展相關的文學、社會與哲學的背景知識。由于是要強調整體而不是局部,我不得不省略掉許多作品與美術家,有人會覺得我本應該把這些內容包括在內。我的理由就是,我相信一部美術史入門書的主要目的應當是以一種盡可能富于趣味性與知識性的方式構筑起一個總體框架,讀者能輕而易舉地把進一步研究過程中收集到的各種附件裝配到這個框架上。紐約市布利爾雷學校的學生與同事對我熱情鼓勵,達特茅斯學院舍曼藝術圖書館的摩利.奧康納爾、讓.希爾、雅尼絲.荷吉斯.狄米克和克勞荻婭.雅切維奇等人也給了我不少幫助。他們無盡的善意與關心使我在研究與寫作的歲月里能堅持下來。在《西方美術風格演變史》修改與準備出版的各個階段,我得到了費頓出版公司友善的支持,這是令人愉快的經歷。我特別感激讓.克勞德。貝塞爾與貝爾納.多德。貝塞爾的熱情重新點燃了我對《西方美術風格演變史》的信心,多德則是每一位作者都會希望遇到的耐心而熟練的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