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科學技術醫(yī)學中國醫(yī)學經絡穴位診法

經絡穴位診法

經絡穴位診法

定 價:¥17.00

作 者: 劉正華主編
出版社: 中醫(yī)古籍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經絡穴位壓診法

購買這本書可以去


ISBN: 9787800134173 出版時間: 1994-05-01 包裝: 平裝
開本: 頁數: 294頁 字數:  

內容簡介

  診斷學在醫(yī)學領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通過觀察人體生理病理的變化規(guī)律來指導臨床治療,是基礎理論與臨床實踐的橋梁。經絡穴位診法是以中醫(yī)經絡學說為基礎,運用四診及現代科技儀器等手段收集經絡、腧穴的病理表現來診斷疾病,以指導臨床治療。它具有靈敏、簡捷、客觀的特點,在針灸臨床中有較高的實用價值。隨著針灸學的發(fā)展,其作為一個綜合學科有著日趨完整的體系,如經絡學、腦穴學、刺灸學、實驗針灸學等學科,但缺乏經絡穴位診斷這門銜接課程,它采用的中醫(yī)診斷學已不能滿足不斷發(fā)展的針灸臨床的需要。中醫(yī)診斷學是一門綜合性中醫(yī)診斷學科,,不可能全面地反映針灸臨床診斷的特點?,F在中醫(yī)診斷學中有關針灸診法方面的內容較零散,對經絡、穴位等表現出來的病理征象收集不夠全面,而針灸臨床要達到通經活絡,防病治病的目的,必先了解臟腑、經脈的功能狀態(tài),詳細診察有關經脈、絡脈、經筋之氣運行狀況,以此判別疾病的淺深輕重及所屬經脈、臟腑,從而制定出正確的治療方案,因此需要經絡穴位診斷的專著來指導針灸臨床診斷,此書是順應臨床需要而問世。

作者簡介

暫缺《經絡穴位診法》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第一章 緒言
第一節(jié) 經絡穴位診法發(fā)展簡史
第二節(jié) 經絡穴位診法的范圍及意義
一、經絡穴位診法的范圍
二 經絡穴位診法的意義
第三節(jié) 經絡穴位診法的原理和原則
一、經絡穴位診斷原理
二、經絡穴位診斷的原則
第四節(jié) 經絡穴位診法的特點
一、靈敏性
二、簡單性
三、實用性
四、客觀性
第二章 經絡診法
第一節(jié) 經脈病候
一、十二經脈病候
二、奇經八脈病候
三、絡脈病候
四 經筋病候
第二節(jié) 經絡診察方法
一、循經診法
(一)循經望診
(二)循經問診
(三)循經切記診
二、依部辨經診法
三、依癥辨經診法
四、經絡儀器診法
五、激發(fā)循經現象診法
第三節(jié) 經絡診法各論
一、手太陰肺經診法
(一)經脈循行
(二)聯絡臟腑
(二)聯系器官
(四)本經腧穴
(五)臟腑經絡病候
(六)診法
二、手陽明大腸經診法
(一)經絡循行
(二)聯絡臟腑
(三)聯系器官
(四)本經腧穴
(五)交會經脈和腧穴
(六)臟腑經絡病候
(七)診法
三、足陽明胃經診法
(一)經絡循行
(二)聯絡臟腑
(三)聯系器官
(四)本經腧穴
(五)交會經脈和腧穴
(六)臟腑經絡病候
(七)診法
四、足太陰脾經診法
(一)經絡循行
(二)聯絡臟腑
(二)聯系器官
(四)本經腧穴
(五)交會經脈和腧穴
(六)臟腑經絡病候
(七)診法
五、手少陰心經診法
(一)經絡循行
(二)聯絡臟腑
(三)聯系器官
(四)本經腧穴
(五)臟腑經絡病候
(六)診法
六、手太陽小腸經診法
(一)經絡循行
(二)聯絡臟腑 
(三)聯系器官
(四)本經腧穴
(五)交會經脈和腧穴
(六)臟腑經絡病候
(七)診法
七、足太陽膀胱經診法
(一)經脈循行
(二)聯絡臟腑
(三)聯系器官
(四)本經腧穴
(五)交會經脈和腧穴
(六)臟腑經絡病候
(七)診法
八、足少陰腎經診法
(一)經絡循行
(二)聯絡臟腑
(三)聯系器官
(四)本經腧穴
(五)交會經脈和腧穴
(六)臟腑經絡病候
(七)診法
九、手厥陰,心包經診法
(一)經絡循行
(二)聯絡臟腑
(三)本經腧穴
(四)臟腑經絡病候
(五)診法
十、手少陽三焦經診法
(一)經絡循行
(二)聯絡臟腑
(三)聯系器官
(四)本經腧穴
(五)交會經脈和腧穴
(六)臟腑經絡病候
(七)診法
十一、足少陽膽經診法
(一)經絡循行
(二)聯絡臟腑
(三)聯系器官
(四)本經腧穴
(五)交會經脈和腧穴
(六)臟腑經絡病候
(七)診法
十二、足厥陰肝經診法
(一)經絡循行
(二)聯絡臟腑
(三)聯系器官
(四)本經腧穴
(五)交會經脈和腧穴
(六)臟腑經絡病候
(七)診法
十三、督脈診法
(一)經脈循行
(二)聯系臟腑器官
(三)本經腧穴
(四) 交會經脈和腑穴
(五)督脈病候
(六)診法
十四、任脈診法
(一)經脈循行
(二)聯絡臟腑器官
(三)本經腧穴
(四)交會經脈和腧穴
(五)任脈病候
(六)診法
十五、沖脈診法
(一) 分布部位
(二)聯系臟腑器官
(三)沖脈所屬交會穴
(四)沖脈病候
(五)診法
十六、帶脈診法
(一)分布部位
(二)聯系臟腑器官
(三)帶脈所屬交會穴
(四)帶脈病候
(五)診法
十七、陽蹺脈診法
(一)分布部位
(二)聯系臟腑器官
(三)交會經脈和腧穴
(四)陽蹺脈病候
(五)診法
十八、陰院脈診法
(勺 分布部位
(二)聯系臟腑器官
(三)交會經脈和腧穴
(四)陰蹺脈病候
(五)診法
十九、陽維脈診法
(一) 分布部位
(二)交會經脈和腧穴
(三)陽維脈病候
(四)診法
二十、陰維脈診法
(一)分布部位
(二)交會經脈和腧穴
(三)陰維脈病候
(四)診法
第三章 腧穴診法
第一節(jié) 腧穴診法檢查方法
第二節(jié) 腧穴診法各論
一、俞募穴診法
二、郄穴診法
三、原絡穴診法
四、下合穴診法
五、其他穴位診法
(一)經穴診法
(二)奇穴、阿是穴診法
第四章 微針穴位診法
第一節(jié) 耳針穴位診法
一、耳與臟腑經絡的關系
二、耳廓的解剖
三、耳穴的分布規(guī)律及常用耳穴定位
四、診法
(一)望診法
(二)耳穴觸診法
(三)耳穴電測法
(四)耳廓染色法
(五)耳穴壓痕法
(六)日光反射法
五、耳穴陽性反應診察結果的綜合分析方法
六、常見疾病在耳廓上的病理反應
第二節(jié) 眼針穴位診法
一、眼與臟腑經絡的關系
二、眼球經區(qū)的劃分方法和眼針穴位
三 診法
第三節(jié) 面針穴位診法
一、面與臟腑經絡的關系
二、面針穴位
三、診法
第四節(jié) 鼻針穴位診法
一 鼻與臟腑經絡的關系
二、鼻針穴位
三 診法
第五節(jié) 手掌穴位診法
一、手與臟腑經絡的關系
二、掌心穴止分區(qū)和掌心內臟反應穴位分布規(guī)律
三、診法
附 日本竹之內診佐夫手掌“內臟診治圖”
第六節(jié) 第二掌骨側全息穴位診法
一、第二掌骨側與臟腑經絡的關系
二、第二掌骨側的全息穴位群
三、診法
四、臨床運用
附 尺膚診法
第七節(jié) 足針穴位診法
一、足與經絡臟腑的關系
二、足針穴位分布規(guī)律 定位及主病
三、診法
第五章 儀器診斷方法
第一節(jié) 經穴電阻探測儀及其原理
一、原理和方法
(一)經絡皮膚低電阻特性
(二)經絡皮膚低電阻特性的成因
(三)皮膚電阻測定儀
(四)電極
(五)測定方法
二、應用概況
(一)經絡腧穴探測
(二)疾病診斷
(三)針刺“得氣”的客觀顯示
第二節(jié) 經絡皮膚電位探測技術
一、原理和方法
(一)皮膚電位的特性
(二)皮膚電位的成因
(三)測試儀器原理
二、應用概況
(一)皮膚電位與經絡的關系
(二)針刺得氣的客觀指標
第三節(jié) 其它經絡探測技術
一、經絡發(fā)光探測技術
(一)原理和方法
(二)應用概況
二、經絡紅外線成像技術
(一)原理和方法
(二)應用概況
三、經絡輻射場照像術
四、經絡聲發(fā)射探測技術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