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學基礎十五講》系的定位是“通識”。是高品位的學科普及讀物,能夠滿足社會上各類讀者獲取知識與提高素養(yǎng)的要求,同時也是配合高校推進素質教育而設計的講座類書系,可以作為大學本科生通識課(通選課)的教材和課外讀物。素質教育正在成為當今大學教育和社會公民教育的趨勢。為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拓展與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造就更多有創(chuàng)新潛能的復合型人才,目前全國許多大學都在調整課程,推行學分制改革,改變本科教學以往比較單純的專業(yè)培養(yǎng)模式。多數(shù)大學的本科教學計劃中,都已經規(guī)定和設計了通識課(通選課)的內容和學分比例,要求學生在完成本專業(yè)課程之外,選修一定比例的外專業(yè)課程。包括供全校選修的通識課(通選課)。但是,從調查的情況看,許多學校雖然在努力建設通識課,也還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主要是缺少統(tǒng)一的規(guī)劃,到底應當有哪些基本的通識課,可能通盤考慮不夠;課程不正規(guī),往往因人設課;課量不足,學生缺少選擇的空間;更普遍的問題是,很少有真正適合通識課教學的教材,有時只好用專業(yè)課教材替代,影響了教學效果。一般來說,綜合性大學這方面情況稍好,其他普通的大學,特別是理、工、醫(yī)、農類學校因為相對缺少這方面的教學資源,加上很少有可供選擇的教材,開設通識課的困難就更大。這些年來,各地也陸續(xù)出版過一些面向素質教育的叢書或教材,但無論數(shù)量還是質量,都還遠遠不能滿足需要。到底應當如何建設好通識課,使之能真正納入正常的教學系統(tǒng),并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這是許多學校師生普遍關心的問題。從2000年開始,由北大中文系主任溫儒敏教授發(fā)起,聯(lián)合了本校和一些兄弟院校的老師,經過廣泛的調查,井征求許多院校通識課主講教師的意見,提出要策劃一套大型的多學科的青年普及讀物,同時又是大學素質教育通識課系列教材。這項建議得到北京大學校長許智宏院2的支持,并由他牽頭,組成了一個在學術界和教育界都有相當影響力的編審委員會,實際上也就是有效地聯(lián)合了許多重點大學,協(xié)力同心來做成這套大型的書系。北京大學出版社歷來以出版高質量的大學教科書聞名,由北大出版社承擔這樣一套多學科的大型書系的出版任務,也順理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