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對情侶是世界頂級的大作家與大哲學家。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是人們談論20世紀哲學不可不說的經典;波伏瓦的《第二性:女人》則被奉為了“婦女解放的《圣經》”。在他們身后引起人們眾多談論的不僅僅是他們對人類哲學的杰出貢獻,也不僅僅因為他們是一對情侶,一對名人情侶,一對大大的名人情侶,更因為他們的愛情生活的方式,讓局外人看來是如此的特立獨行,甚至,在尋常如你我的凡夫俗子眼中有點不可思議。他們從未宣布過結婚,但卻終生相守,共同生活了51年;他們雖然在一起生活,但各自又保留著自己的住宅,獨立的空間;他們彼此忠誠無欺,又給予對方完全的獨立和自由;他們的愛情也經歷過波折,甚至還各自另有暫時的情人,但這并未破壞兩人之間的永恒關系;薩特晚年喪失了視力,波伏瓦每天不厭其煩地給薩特朗讀新出的報刊和著作,使他的智力永不衰竭;在薩特病重的日子里,波伏瓦一直守在病床旁,直到薩特的遺體被人抬走;6年后,波伏瓦去世,人們打開薩特的墓穴,把她的遺體放在薩特身旁,這一對沒有結婚的終身情侶死后卻永遠廝守在了一起。這本名為《第三性:薩特與波伏瓦》的文學傳記讓人眼前一亮,這是一位中國學者撰寫薩特與波伏瓦的文學傳記。它以生動細膩的筆觸、曲折變幻的手法,真實地記述了薩特和波伏瓦獨特的人生經歷和極富傳奇色彩的戀情,引導著讀者穿越薩、波獨特情感方式的表象,去體味兩位哲人對待愛情特有的哲學思考。作者黃忠晶先生研究薩特20余年,包括《薩特傳》、《薩特小品》在內的薩特專著,此前在海內外出版過6本。充分的理解、透徹的研究,是這本《第三性》的創(chuàng)作基礎。為了更好的理解波、薩的行為方式,黃忠晶先生采用了中國讀者習慣的“知人論事”的方法,把他們的戀情放在更深廣的歷史背景下去演繹。就像作者在“序曲”中說的那樣:“這本書既是寫他們兩個人,又是寫一個整體,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同時又是寫我們這個時代。他們的一生包括人們通常所謂的私生活,無不與其所處的境況結合在一起,述說著20世紀的人類歷史?!睆谋砻嫔峡?,薩特和波伏瓦相遇前的境遇截然不同。一個是幼年喪父、母親改嫁,心靈中充滿寄人籬下感的孤獨少年,一個是在父母龐愛中生活優(yōu)越的規(guī)矩少女。但生活中許多富有戲劇性的偶然事件積累成的一種契機,卻使他們在不同的境遇下形成了個性上的本質的認同,進而形成了內心深處的理解與默契。這種認識在以往有關波、薩關系的作品中是很少看到的,本書作者的分析是實在的、合理的。正是有了這種個性的認同,尤其是對兩性關系認識的認同,使得在迥異環(huán)境中成長起來的、兩個富有主見與個性的思想者在人生道路上殊途同歸,使得他們在巴黎高等師范學院相逢時很快有了“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感覺,有了找到“自己的那一半”的喜悅。他們定情不久就決定簽訂一個“兩年協(xié)議”。這是一個前無古人的“自由與忠誠的誓約”。就在最初的兩年間,為了對方的幸福,他們幾乎走進了婚姻的殿堂,但要給予對方永遠的自由的信念,使他們放棄了結婚的念頭。“兩年協(xié)議”所約定的形式延長了51年,成了他們終身相處的形式。書中沒有隱諱薩特與波伏瓦各自的其他“偶然情人”的存在,這些敘述絕非獵奇,這也是他們兩性關系獨特性的重要方面。在當事人薩特、波伏瓦看來彼此的忠誠包括著彼此間的性獨立與自由,當然在這里他們也有矛盾與糾紛,但最終還是為心靈深處的理解與默契所彌合,最終相守著走進了共同的最后的港灣?!叭祟愄烊坏男允堑谝恍?;歷史對女人的歧視是第二性;超越這兩者,薩特和波伏瓦以其一生的經歷和追求,在20世紀創(chuàng)造了嶄新的男女關系——第三性?!弊髡咴凇邦}記”中這樣詮釋波、薩的愛情方式。整部傳記如同“一首愛的樂章,友誼的頌歌,忠誠和開放的交響樂”(該書《序曲》)娓娓道來,令人蕩氣回腸。薩特和波伏瓦無意于提供一種愛情的榜樣、婚姻的模式,卻為我們開啟了兩性關系的多元化思維,這種思維有助于當今的人們在責任與愛情、獨立與占有、自由與忠誠關系中尋找到一種新的平衡,從而改善愛情質量,確立和諧、自然的兩性關系。薩特逝世20多年了,波伏瓦離開這個世界也有十六七年了,他們的戀情,讓世人注目,讓世人談論。很多時候我們并不理解,可能薩特與波伏瓦也并沒有希望人們理解。黃先生的這部傳記倒是能幫助我們理解很多,關于薩特與波伏瓦,甚至關于生命與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