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shù)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有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樹如瓜蘆,葉如梔子,花如白薔薇,實如拼櫚,蒂如丁香,根如胡桃。[瓜蘆木出廣州,似茶,至苦澀。拼櫚,蒲葵之屬,其子似茶。胡桃與茶,根皆下孕,兆至瓦礫,苗木上抽。]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并。[從草,當作“茶”,其字出《開元文字音義》;從木,當作“搽”,其字出《本草》;草木并,作“茶”,其字出《爾雅》。]其名,一日茶,二日橇,三日葭,四日茗,五日葬。[周公云:“槚,苦茶?!睏顖?zhí)戟云:“蜀西南人謂茶曰蔎。”郭弘農云:“早取壽茶,晚取為茗,或一曰荈耳?!盷其地,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凡藝而不實,植而罕茂,法如種瓜,三歲可采,野者上,園者次。陽崖防林,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牙者次;葉卷上,葉舒次。陰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滯,結瘕疾。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煩、百節(jié)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采不時,造不精,雜以卉莽,飲之成疾,茶為累也。亦猶人參。上者生上黨,中者生百濟、新羅,下者生高麗;有生澤州、易州、幽州、檀州者,為藥無效,況非此者?設服薺苊,使六疾不瘳。知人參為累,則茶累盡矣。[譯文]茶樹是產于我國南方的一種優(yōu)良樹木。樹高一尺、二尺,乃至數(shù)十尺。在巴山和峽川一帶最粗的茶樹需兩人合抱,只有將它伐倒后才能采摘。茶樹的樹形像瓜蘆,葉子像梔子,花像白色的薔薇,種子與棕櫚樹的種子很相似,蒂兒像丁香,樹根像胡桃。[瓜蘆樹生長在廣州一帶,與茶相似,味相當苦澀。棕櫚與蒲葵類似,其種子與茶子相似。胡桃與茶的根皆屬深根性,向下生長直達石礫層,苗木才能向上抽長。]“茶”字,從字源上說,或從屬于“草”部,或從屬于“木”部,或既從草又從木[從草寫作“茶”,出于《開元文字音義》;從木寫作“搽”,出于《本草趴草木兼從寫作“茶”,出于《爾雅》。]茶的名稱,一是叫作“茶”,二是叫作“槚”,三是叫作“蔎”,四是叫作“茗”,五是叫作“荈”。[周公說:“槚就是苦茶”。楊執(zhí)戟說:“四川西南部的人把茶叫作蔎。”郭弘農說:“早采的叫茶,晚采的叫茗或叫蔎”。]種茶的土地,以間雜有爛石的地方最好,砂質的土壤就差一些,而黃土地種出來的茶品質最差。大幾種植茶樹,必須用種子直接播種,用移栽的方法就不會生長得繁茂,就如同蜀瓜,種茶經過三年就可以采摘。茶在山野自生的為最好,人工種植的就較差。生長在向陽山崖并有林木遮陰的蜀樹,芽葉呈紫色的為好,綠色的則較差;形如春筍的最好,短小的芽則差;葉卷裹末瀾開的好,葉舒展的差。背陰坡谷地的茶樹,不值得采摘,因其性質凝滯,飲后易引劇中凝結成或聚或散的硬塊那樣的毛病。因茶的性味至寒,最適于作飲料,是那些品行端正儉樸的人的最愛之飲。若有感覺體熱、口渴、悶燥、頭疼、眼睛倦澀、四肢無力或全身關節(jié)不舒服的時候,喝上四五口茶,與醍醐和甘露是可以媲美的。但采茶如不適時,制茶如不精細,并混雜有其他雜草,這樣的茶喝了是會生病的。喝茶會受害的道理和服人參也會受害一樣。人參以上黨出產的為最好,百濟、新羅的為中等,高麗的為下等;而澤州、易州、幽州、檀州出產的作藥用無療效,何況不是這樣的東西?假若服了薺苊,則使六疾不會痊愈。知道人參會造成禍害的道理后,喝茶之所以也會受害的道理就全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