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導論 探討人性問題的思維方式
的變革
第一章 需要結構與人性
一、人性的基礎:需要
1.人的需要的特性
2.人的活動的出發(fā)點
二、需要的對象化與人的對象化活動
1.實踐對外部自然的改鑄
2.實踐對人自身自然的塑造
三、需要結構諸層面的張力關系及其
動變
1.需要的層級
2.需要層級間的互滲關系
3.諸需要張力關系的變化
第二章 社會結構、需要結構
和人性結構
一、人的活動的社會性結構
1.人的對象化活動的社會性
2.需要結構在社會結構上的投射
二、社會結構的具體歷史性與人的
現實性
1.以需要為中介的人與社會的交互
作用
2.社會文化的發(fā)展與人的社會性
3.文化傳統與人
第三章 前市場經濟的社會運作
方式與人的存在方式
一、人對自然直接依附基礎上的人身
歸屬
1.人和社會的創(chuàng)生
2.農業(yè)文明與人的依附性
3.人的物質需要和能力的自然界限
二、人的社會秩序需要的滿足方式
1.社會秩序的自然基礎
2.社會秩序與人的依賴關系
3.社會秩序與人的等級性
三、人的精神追求的補償功能
1.人的意義生活的生成和繁盛
2.精神創(chuàng)造補償空間的廣闊性
3.精神創(chuàng)造活動與文化傳統
第四章 社會經濟運作方式的
現代轉向與人的發(fā)展
一、由自然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
機制
1.用于交換的剩余產品的增加
2.自治城市的崛起
3.國際貿易的發(fā)展
4.代表新生產方式的新人的涌現
二、人的需要的抽象化與人對自然的
能動支配
1.自然科學在生產中的運用與工業(yè)
文明
2.生產目的的抽象化和生產力的
發(fā)展
3.普遍利用自然屬性和人的屬性
4.自然界的“脫魅”與“返魅”
三、經濟交往的普遍化與人的獨立
品格
1.物質需要的多樣化與活動的分化
2.個別勞動的社會性及其實現
3.經濟交往的世界性與人的全面性
4.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方式
四、社會關系的抽象性和異己性
1.社會交往的抽象化
2.物化社會關系的異己性
第五章 社會秩序與人的自由平等
權利
一、社會秩序的歷史嬗變
1.建立社會秩序坐標的轉換
2.技術一經濟秩序的形成及其特點
二、個人利益和普遍利益的社會調節(jié)
1.規(guī)范化政治整合的必要性
2.規(guī)范化政治整合的合理性
三、公平、效率和社會秩序
1.公平和效率的結合方式及其變化
2.民主政治與人的自由、平等
3.社會秩序和選賢舉能
第六章 意義追求的現代特征
一、觀念變革在市場經濟形成過程中
的作用
1.思想解放運動的歷史發(fā)展
2.新興的實業(yè)精神
3.入世禁欲主義的新教倫理
二、精神需要層級間的矛盾和意義
世界的萎縮
1.新興資產階級倫理精神的矛盾性
2.精神超越向度的衰微
3.尋找精神的家園
第七章 中國社會模式轉型的人性
關切
一、如何實現社會主義生產目的
1.舊經濟體制下生產目的的人性
關切方式
2.經濟體制改革的人性關切
二、社會整合機制的特點
1.社會經濟秩序的培育
2.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推進
三、社會發(fā)展和人的發(fā)展理想目標的
觀照
1.共同的精神凝聚力
2.每個人自由全面發(fā)展的遠大理想
3.全面提高人的思想文化素質
主要參考書目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