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劉廣志從事探礦工程51年,是我國涉足石油、地質、海洋、水文、工程多種鉆探工程的,在國內外有較高的知名度的高級工程專家、是新中國地質部門探礦工程的奠基人。領導人造金剛石小口徑鉆探配套技術的研究應用。榮獲1985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證號:85EG004-1);研究推廣金剛石全方位受控定向鉆探技術,加速了中條山、銅官山等一大批重要礦區(qū)急需的深部后備資源。開發(fā)能源、礦產的高新技術,創(chuàng)造性地倡導與領導在內陸干旱缺水地區(qū)采用空氣鉆探新技術,使水井鉆鑿設備、工藝全面改觀,有效地支援老少邊窮地區(qū);最早倡議開展大陸科學鉆探,主編信息資料8卷,250萬字,為開展國際交流、合作與前景研究,人材培養(yǎng)奠定了基礎。1997年12月,他主編的《金剛石鉆探手冊》(中、英文版)獲地礦部科技進步一等獎。曾任地礦部探礦工程總工程師,獲政府特殊津貼,教授級高級工程師,1995年5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地質大學兼職教授,中國地質學會探礦工程專業(yè)委員會主任委員。國際巖石圈計劃(ILP),CC-組(大陸鉆探)中方協(xié)調員。作者簡介周志彰男75歲,1948年畢業(yè)于貴州大學礦冶系,并留校任助教,1950年調入貴州省建設部工礦處、西南地質調查所西黔探礦隊,1953年調入西南地質局生產技術處,1956年調入西南地質局攀枝花地質大隊,1958年調入西南地質局、四川省地質局任技術員、工程師、探礦主任工程師。曾編寫《四川省志·地質志·探礦工程》(1840年至1990年)、參與編制《中國古代鉆探史話》等。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本書副主編。林元雄男66歲,曾任自貢鹽業(yè)集團公司總工程師,教授級高工,是獻身我國石油鉆探、鹵井鉆采的老專家,井鹽鉆探史資源專家,主要著作有《中國鹽井科技史》(合作)、《鹽類水溶采礦技術》。其中,《中國鹽井科技史》獲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科研成果二等獎。本書副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