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登上珠穆朗瑪峰的時候,才能領略到天山、昆侖山、喜馬拉雅山的風光,才能看到長江、黃河、黑龍江之長,才能體味到京廣、京九鐵路貫通南北之雄偉氣魄,或許還會看到更遠的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然而,地上的樹林、花草、車輛、人物卻是微小的、模糊的、看不大清楚的,不能分辨植物的顏色、人物的性別,更不能知道其聲音、笑貌、品格。作者沒能站在珠穆朗瑪峰上,但試圖這樣做。這本書就是試圖以最高的境界領略一下祖國自古迄今的藝術長流,在這長流里找出書法藝術的方位、坐標。作者只是大概地領略了作者國石器、陶器、青銅器,以及后來的儒、道、佛文化,也從這些大文化中看到了它們所滋養(yǎng)的祖國文學、繪畫、建筑、雕塑、書法等藝術,它們之間又是如何聯系、如何區(qū)別的。對于這些文化作者莫能像醫(yī)生看病人那樣,對病癥分析得清清楚楚,然而有個概略的說法,各藝術之間的關聯也是有個眉目的。如果這是從緯線上看的話,那么經線上看各文化、藝術,如青銅器、儒、佛、文學、繪畫、書法,大體又有它們各自發(fā)展的過程,這便是作者要探求的問題。對于書法,最初作者只是喜歡寫字,并不懂什么法、什么藝術。后來拜謁了一些有學問的老先生,如文字學家、考古學家張頷先生、文學家姚奠中先生、博物家吳連城先生、書法家田際康先生等等。從他們的言談與行為風范中,作者才知道作人的重要。于是作者把他們看作是作者的老師有的原本就是作者的老師),把書法與作人聯系起來,像傅山說的“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后來作者又認識到:要了解書法,必須去了解繪畫、篆刻、文學、哲學、美學、考古,甚至戲曲、舞蹈、音樂等等,才能深刻地了解書法的道理,而且對前者了解得越深,對后者了解得也越深。作者雖然也看了幾本書,但是并未能成為哲學家、美學家。這本書就是作者粗粗的理解之后,作者便急于求成地想告訴大家作者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