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解決戲劇如何從宗教儀式中衍生,關鍵在于發(fā)現和考察處于宗教儀式與戲劇形式之間的演出形態(tài)。筆者發(fā)現的這類中間形態(tài)主要有:宋代“路歧人”上演的打夜胡,金元明清流行的打連廂,源遠流長的蓮花落、秧歌等。先說打夜胡。《東京夢華錄》等書說打夜胡是歲末十二月舉行的驅儺活動,扮演者多為乞丐,三五人一伙,戴面具或涂面,裝成神鬼、鐘馗、婦女等,挨門挨戶為人驅祟、演唱、求乞。溯源而上,敦煌文書有《進夜胡詞》,南北朝時有"邪呼逐除",與先秦時口呼"儺、儺"之聲的沿門趕鬼活動一脈相承。順流而下,南宋打野呵已是坐場演出形式。再說打連廂。打連廂又作“打連相”,其源頭可上溯到荀子的《成相》?!跋唷笔且环N鞭形或竹筒形的樂器,盲人用作輔助行路,沿門乞討時用以打狗,驅儺者亦常涂鬼臉執(zhí)之。宋雜劇中“竹竿子”的前身就是相。明清時期,打連廂又叫霸王鞭,后演化成小戲《打花鼓》和著名的"鳳陽花鼓"。至于秧歌,也是從沿門逐疫活動逐漸進化而成的。以往把秧歌當成是插秧之歌,是誤解。秧歌又可寫作姎哥、陽歌、羊高、英歌等,表明“秧”只表音,是同音假借,非插秧之“秧”?!墩f文》謂“姎”是女性自指,今西南少數民族有稱女性為“阿央”者。秧歌的起源比我們想象的要早得多。就我們掌握的資料看,在新疆,姎哥原指姑娘、少婦,后成為一種扮演活動"偎郎"中女性角色的代稱。在今隴東、陜西、陜西一帶,漢族的鄉(xiāng)人儺與“偎郎”相遇,形成秧歌。這種活動的特征是必有男女調情的表演。潮州的英歌,屬同一種形態(tài)。翻開新出的《中國戲曲劇種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6年版),從秧歌派生出的劇種之多,令人驚嘆。秧歌堪稱百戲之源。從宗教儀式到戲劇形式,是中國戲劇史的一條潛流。本書希望通過對上述問題及相關問題的討論,能夠對這條潛流及其與明河的關系有所把握。具體來說,就是希望能弄清儺與戲的關系。書名《儺戲藝術源流》,“儺戲”指的是儺與戲,并非一般意義上的儺戲。這是需要說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