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此傳統(tǒng)書法再度繁榮發(fā)展的時代,我們編輯出版了這套規(guī)模不算太大的叢書。我們的主觀愿望并不在于給本已很熱鬧的書法百花園錦上添花,而是企望于能給廣大書法愛好者以渴中送水———希望能對他們的書法知識的了解和書法藝術的學習有所幫助,不敢說一定達到指點迷津的效但是,或許可以起到入門引路的作用。與此同時,我們也希望能對書法藝術的研究者有所裨益———至少是提供一種視角和思考的價值。眾所周知,自20世紀80年代初的“書法熱”以來,此起彼伏的書法活動和層出不窮的書法出版物實在令人目不暇接。顯然,各種活動與出版物的立場、方法、水平、質量等等大不相同。對于有水平和選擇能力的書法家、書學家而言,選擇其佳者而參與而購買自不在話下,而對于一些初學者而言,則往往于魚目混珠之中莫衷一是,難以擇善。因此,試圖邀請一些國內學有所長的中青年研究家分頭撰寫此叢書得以實施。本叢書一共八本,每本以一、二種書體為中軸,分別 述及該書體之產生、發(fā)展及變化的流變史,概略介紹該書體之名稱與含義;其次,則對該書體之歷史性名作予以評介與鑒析,或側重藝術風格之分析,或側重時代背景之剖白,或側重視覺形式之闡述,或側重審美內涵之挖掘,不求完滿,但求實在,言之求簡,論之求確;最后,奢望能高屋建瓴地從該書體的歷史演變中定位于當代乃至當下的書法創(chuàng)作,結合具體的藝術實踐予以技法指導,不求瑣細,力求精當,不尚空泛,力追平實。總而言之,這是一套融欣賞性與實用性、研究性與操作性、學術性與可讀性于一體的叢書。它立足于學術化的普及性,又著眼于普及化的學術性??梢哉f,每位撰述者都抱有如上的意愿,也各自付出了相應的努力,達到了各自的著述效果。 顯然,由于撰述者們的藝術觀念、學術功力、審美立場、寫作方法等方面的差異,各冊之間自不免于水平與著述風格的差異。這種差異我以為并無不可,它正是每位作者自我風格的顯現,同時也是自我觀念與個體價值的一種完滿自由的實現。這種差異恰好體現了研究對象與研究主體之間的巨大張力,我們必須尊重這一真實,我們也確實看到了真實基礎上的自然圓融。八位作者的辛勤努力,八本著述的不同風格,為我們提供了來自不同心靈的感動與思考,我謬為主編之一,深為感動,深表感謝。如果只有不同,這套叢書或許難于統(tǒng)一而不成為一套叢書了。因此,在鼓勵和尊重叢書作者的獨立見解與表述方法的同時,我們同時也提出了體例一致的要求。可見,統(tǒng)一的體例又是本套叢書的一個粘合劑。這樣,讀者朋友或許能在松散的聯合中感到叢書各冊之間的一致性與聯系性??紤]到書法藝術的視覺特征,本叢書大量插圖,目的不只在于著述者的闡述之便,更在于為讀者朋友們提供較為集中的書法圖片,增加信息量,滿足必要的視覺需要。似乎可以說,這一體例安排本身,便是我們的編輯意圖,而透過這一意圖,也明示了我們的一點藝術研究觀念。之所以未用彩圖而是利用黑白圖版,主要是考慮到讀者朋友的當下消費水平才如此的。獨立去看,每本書的文字數量都在十萬字左右,圖版都在130幅至200余幅之間,這該算是“小書”了。但每位作者都很用力,并未因它是“小書”而輕視之。有的作者甚至花費了相當大的精力去修改文稿,去搜集圖版,這不禁使我想到了著名畫家李可染先生一再贊賞的“獅子搏象”精神。中國傳統(tǒng)藝術講究“小中見大”、“簡中寓繁”——多么希望這套小書能實現這一所有編輯出版者的共同愿望昔年國學大師劉師培著《中國中古文字史》僅以七、八萬言終其篇,實在是以小見大、以簡馭繁的佳作力構,無怪乎被魯迅先生所推重,認為它“對于我們的研究有很大的幫助”。同樣,周作人的《中國新文學的源流》以及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皆數萬言而已,然皆為經典著作而傳世。我在這里提及這些,只是想說明一點:小書可以大作,要在言之有物、說之有理、述之有據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