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美學史上,中世紀和文藝復興美學是時間跨度最長,現(xiàn)有研究成果相對來說最為薄弱的一個階段。鮑姆加登《美學》中,稱美學是感性認知的學科、自由藝術的理論、低級層次的認識論、美的思維方式和寓象推理方式的藝術,按照這個標準,除了寓象推理方式可指中世紀從解經學到詩學的象征主義傳統(tǒng),自由藝術理論呼應了文藝復興風靡一時的“藝術哲學”外,從奧古斯丁至十六世紀末葉的一千二百年內,基本上沒有美學可言。鮑姆加登對美學的上述界說為克羅齊《美學》援引,以克羅齊“抒情的直覺”為藝術亦即美學的標準來看,中世紀和文藝復興因其尚不充分具備近代意義上的審美趣味,同樣還是不值一提。克羅齊《美學》敘寫美學史的后半部分,中世紀和文藝復興的篇幅統(tǒng)共不及他認為是近代美學醞釀階段的十七世紀,便是一個清楚的證明。但是本書將要說明,中世紀和文藝復興同樣有一部豐實充盈的美學史。就美學這門學科為人公認的美、藝術、美感經驗三種研究對象而言,不說美和藝術一時成為風氣的文藝復興,即便 是素有“黑暗世紀”之稱的中世紀,也留下了殊為豐富的有關著 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