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教育/教材/教輔考試研究生入學考試計算機網絡(高級)

計算機網絡(高級)

計算機網絡(高級)

定 價:¥34.00

作 者: 胡道元主編
出版社: 清華大學出版社
叢編項: 中國計算機軟件專業(yè)技術水平考試指定用書
標 簽: 計算機軟件專業(yè)技術資格和水平考試

ISBN: 9787302035749 出版時間: 1999-08-01 包裝: 平裝
開本: 26cm 頁數: 372 字數: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本書是中國計算機軟件專業(yè)技術水平考試的指定用書。全書包括數據通信、局域網與廣域網、Inter-net與Intranet三部分。數據通信部分講述:數據通信模型與傳輸、數據調制與編碼、多路復用技術、數據交換技術、以及數據鏈路控制協(xié)議。局域網與廣域網部分講述:局域網體系結構及協(xié)議、高速局域網、網絡互連、網絡性能評價、廣域網與高速廣域網、通信體系結構與協(xié)議、網絡計算環(huán)境,以及網絡管理技術。Internet與Intranet部分講述:協(xié)議分層與IP協(xié)議、用戶數據報與可靠數據傳輸協(xié)議、路由選擇算法與協(xié)議、Internet地址和域名系統(tǒng)、企業(yè)網絡計算、Intranet與新經濟、Internet與Intranet信息服務、信息系統(tǒng)安全、網絡安全技術,以及DCE安全技術。本書也適用于高等院校計算機專業(yè)與數據通信專業(yè)的計算機網絡教科書或參考書,也可用于從事計算機網絡建設、管理和應用的高級工程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的培訓教材。

作者簡介

暫缺《計算機網絡(高級)》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目錄
    第一篇 數據通信
   第1章 數據通信與傳輸
    1.1 數據通信模型
    1.2 傳輸概念
    1.2.1 時域概念
    1.2.2 頻域概念
    1.2.3 數據率和頻帶的關系
    1.3 模擬數據傳輸和數字數據傳輸
    1.4 傳輸損害
    1.4.1 傳輸損害分類
    1.4.2 信噪比
   第2章 數據調制與編碼
    2.1 調制與編碼原理
    2.2 模擬數據的模擬信號調制
    2.3 數字數據的模擬信號調制
    2.4 數字數據的數字信號編碼
    2.5 模擬數據的數字信號編碼
   第3章 多路復用
    3.1 多路復用技術
    3.2 頻分多路復用
    3.2.1 頻分多路復用技術
    3.2.2 FDM的其他應用
    3.3 時分多路復用
    3.3.1 時分多路復用技術
    3.3.2 隔位掃描技術
    3.3.3 隔字符掃描技術
    3.3.4 數字信號分級
    3.3.5 T1多路復用器
    3.3.6 SONET/SDH
    3.4 統(tǒng)計時分多路復用
   第4章 數據交換
    4.1 線路交換技術
    4.1.1 空分交換
    4.1.2 時分交換
    4.2 分組交換技術
    4.2.1 分組交換的原理
    4.2.2 分組交換技術
    4.2.3 外部的和內部的操作
    4.3 幀中繼交換
    4.3.1 幀中繼原理
    4.3.2 幀中繼的應用
    4.4 信元交換技術
    4.4.1 異步轉移模式(ATM)基本原理
    4.4.2 ATM交換和控制
   第5章 數據鏈路控制
    5.1 流控技術
    5.1.1 停等流控
    5.1.2 滑動窗口流控
    5.2 差錯檢測
    5.2.1 奇偶校驗
    5.2.2 循環(huán)冗余檢錯(CRC)
    5.3 差錯控制
    5.3.1 停一等ARQ
    5.3.2 GO-Back-NARQ
    5.3.3 Selective-RejectARQ
    5.4 高級數據鏈路控制(HDLC)
    5.4.1 基本特征
    5.4.2 幀結構
    5.4.3 HDLC操作
    5.5 其他數據鏈路控制協(xié)議
    5.5.1 LAPB
    5.5.2 LAPD
    5.5.3 邏輯鏈路控制(LLC)
    5.5.4 幀中繼
    5.5.5 異步傳輸模式(ATM)
    第二篇 局域網與廣域網
   第6章 局域網體系結構及協(xié)議
    6.1 LAN參考模型
    6.2 邏輯鏈路控制協(xié)議
    6.2.1 網絡層/LLC子層界面服務規(guī)范
    6.2.2 LLC子層/MAC子層界面服務規(guī)范
    6.2.3 LLC協(xié)議數據單元結構PDU
    6.2.4 LLC協(xié)議的型和類
    6.2.5 LLC協(xié)議的元素
    6.3 CSMA/CD介質訪問控制協(xié)議
    6.3.1 MAC服務規(guī)范
    6.3.2 介質訪問控制的幀結構
    6.3.3 介質訪問控制方法
    6.3.4 CSMA/CD介質訪問控制方法的形式描述
    6.3.5 介質訪問控制子層和鄰近層的接口
    6.4 標記環(huán)介質訪問控制協(xié)議
    6.4.1 MAC服務規(guī)范
    6.4.2 介質訪問控制幀結構
    6.4.3 介質訪問控制方法
    6.4.4 MAC有限狀態(tài)機
   第7章 網絡性能評價
    7.1 建模和性能評價
    7.1.1 兩種基本方法
    7.1.2 局域網特性
    7.1.3 單服務器隊列
    7.1.4 排隊網絡模型
    7.1.5 建模基本結果
    7.2 LAN的性能評價
    7.2.1 基本參量
    7.2.2 傳播延遲和數據率的效應
    7.2.3 吞吐率特性
    7.2.4 最大數據率的計算
    7.2.5 延遲特性
    7.2.6 延遲吞吐率特性
   第8章 高速局域網
    8.1 發(fā)展高速局域網的驅動因素
    8.2 FDDI網
    8.2.1 數據編碼
    8.2.2 時鐘偏移
    8.2.3 可靠性
    8.2.4 FDDI幀格式
    8.2.5 容量分配
    8.3 基于交換技術的網絡
    8.3.1 交換網結構
    8.3.2 全雙工以太網
    8.3.3 多媒體
    8.4 千兆位以太網
    8.4.1 千兆位以太網規(guī)程和標準
    8.4.2 交換式LAN結構的千兆位以太網
    8.5 ATM局域網
    8.6 無線局域網
    8.6.1 IEEE802.11體系結構
    8.6.2 物理介質規(guī)范
    8.6.3 介質訪問控制
    8.6.4 分布協(xié)調功能(DCF)
    8.6.5 點協(xié)調功能(PCF)
   第9章 網絡互連
    9.1 網絡互連的要求和結構方案
    9.1.1 網絡互連的要求
    9.1.2 結構方案
    9.2 網橋
    9.2.1 局域網互連的需要
    9.2.2 橋的工作原理
    9.2.3 路徑選擇算法
    9.2.4 性能評價
    9.3 X.75協(xié)議
    9.4 網間協(xié)議IP
    9.4.1 IP操作
    9.4.2 網間協(xié)議一IP
    9.5 協(xié)議轉換
    9.6 IEEE802互聯(lián)網規(guī)范
    9.6.1 單個局部網絡
    9.6.2 兩個局部網絡互連
    9.6.3 局部網絡和遠程網絡互連
    9.6.4 兩個局部網通過遠程網互連
   第10章 廣域網
    10.1 計算機交換分機(CBX)
    10.1.1 CBX的發(fā)展
    10.1.2 CBX的結構
    10.2 ISDN交換系統(tǒng)
    10.2.1 1SDN協(xié)議參考模型
    10.2.2 ISDN交換系統(tǒng)
    10.3 X.25分組交換網
    10.3.1 X.25分層協(xié)議
    10.3.2 虛電路服務
    10.3.3 分組格式
   第11章 高速廣域網
    11.1 發(fā)展高速廣域網的驅動因素
    11.2 幀中繼網
    11.2.1 幀中繼協(xié)議結構
    11.2.2 幀中繼呼叫控制
    11.2.3 用戶數據傳輸
    11.2.4 網絡功能
    11.3 ATM網
    11.3.1 ATM協(xié)議參考模型圖
    11.3.2 ATM層
    11.3.3 ATM物理層
    11.3.4 ATM適配層
    11.4 ATMlAAN仿真
    11.4.1 ATMLAN仿真原理
    11.4.2 協(xié)議結構
    11.4.3 仿真LAN
   第12章 通信體系結構與協(xié)議
    12.1 網絡體系結構及協(xié)議
    12.1.1 協(xié)議和體系結構
    12.1.2 開放系統(tǒng)互連OSI模型
    12.2 傳送層服務及協(xié)議
    12.2.1 ISO傳送層標準
    12.2.2 傳送層服務
    12.2.3 協(xié)議格式
    12.2.4 協(xié)議機制
    12.3 會話層服務及協(xié)議
    12.3.1 會話層服務
    12.3.2 會話層協(xié)議
    12.4 表示層服務與協(xié)議
    12.4.1 表示層功能
    12.4.2 表示層服務
    12.4.3 表示層協(xié)議
    12.5 應用層服務及協(xié)議
    12.5.1 應用層模型
    12.5.2 公共應用服務元素(CASE)
    12.5.3 特定應用服務元素(SASE)
   第13章 網絡計算環(huán)境
    13.1 網絡計算模式的發(fā)展
    13.1.1 以大型機為中心的計算模式
    13.1.2 以服務器為中心的計算模式
    13.1.3 小型化和客戶機/服務器計算模式的出現
    13.2 客戶機/服務器計算模式的特點
    13.2.1 客戶機的特點
    13.2.2 服務器的特點
    13.2.3 客戶機/服務器計算模式的特點
    13.3 客戶機/服務器模式的中間件
    13.3.1 中間件產生的背景
    13.3.2 中間件的功能與作用
    13.4 客戶機/服務器類型
    13.5 網絡操作系統(tǒng)的發(fā)展方向與選擇
    13.5.1 網絡操作系統(tǒng)的發(fā)展方向
    13.5.2 選擇網絡操作系統(tǒng)的準則
    13.5.3 服務器操作系統(tǒng)的選擇
    13.6 分布計算環(huán)境(DCE)
    13.6.1 DCE的定義
    13.6.2 DCE的特征
   第14章 網絡管理技術
    14.1 網絡管理解決方案
    14.1.1 網絡管理功能
    14.1.2 網絡管理模式與管理體系
    14.1.3 網絡管理的標準
    14.2 簡單網絡管理協(xié)議(SNMP)
    14.2.1 SNMP網絡管理模型
    14.2.2 抽象語法表示(ASN.1)
    14.2.3 管理信息結構(SMI)
    14.2.4 常用管理信息庫(MIBⅡ)
    14.2.5 SNMP協(xié)議數據模式與工作模式
    14.3 網絡管理系統(tǒng)
    14.3.1 HP的OpenView
    14.3.2 IBM的NetView
    14.3.3 Sun的SunNetManager
    14.3.4 Cabletron的SPECTRUM
    14.4 網絡管理和維護
    14.4.1 VLAN管理
    14.4.2 WAN接人管理
    14.4.3 網絡故障診斷和排除
    14.4.4 網絡管理工具
    第三篇 Internet與Intranet
   第15章 協(xié)議分層與IP
    15.1 TCp/IP的分層
    15.1.1 TCp/IP分層模型
    15.1.2 TCP/IP分層工作原理
    15.1.3 TCP/IP模型的分界線
    15.1.4 復用和分解
    15.2 1P協(xié)議
    15.2.1 Internet體系結構
    15.2.2 IP數據報
    15.2.3 IP數據報選項
    15.3 IP數據報的路由選擇
    15.3.1 IP數據報的直接傳送和間接傳送
    15.3.2 IP路由選擇表與算法
    15.4 差錯與控制報文協(xié)議(ICMP)
    15.4.1 ICMP機制
    15.4.2 ICMP報文格式
   第16章 用戶數據報與可靠數據傳輸協(xié)議
    16.1 用戶數據報協(xié)議(UDP)
    16.1.1 UDP協(xié)議功能
    16.1.2 UDP報文格式
    16.1.3 UDP的協(xié)議分層與封裝
    16.1.4 UDP的復用、分解與端口
    16.2 可靠的數據流傳輸
    16.2.1 可靠數據流傳輸服務特性
    16.2.2 可靠數據流傳輸服務的實現
    16.3 傳輸控制協(xié)議(TCp)
    16.3.1 TCP功能
    16.3.2 TCP報文格式
    16.3.3 TCP的操作
    16.4 基于套接字的進程之間通信
    16.4.1 客戶/服務器模式的通信
    16.4.2 進程通信基本概念
    16.4.3 進程通信的系統(tǒng)調用和庫程序
   第17章 路由選擇算法與協(xié)議
    17.1 核心路由器體系結構
    17.2 路由選擇算法
    17.2.1 距離矢量路由選擇
    17.2.2 鏈路狀態(tài)路由選擇
    17.3 自治系統(tǒng)
    17.4 內部網關協(xié)議
    17.4.1 路由選擇信息協(xié)議(RIP)
    17.4.2 開放最短路徑優(yōu)先協(xié)議OSPF
    17.5 外部網關協(xié)議
    17.5.1 外部網關協(xié)議(EGp)
    17.5.2 邊界網關協(xié)議(BGP)
   第18章 Internet地址和域名系統(tǒng)
    18.1 Internet地址
    18.1.1 Internet地址結構
    18.1.2 Internet地址映射
    18.2 Internet域名系統(tǒng)
    18.2.1 域名系統(tǒng)原理
    18.2.2 域名的分級
    18.2.3 Internet域名
    18.2.4 域名和地址的映射
    18.3 Internet地址空間的擴展
    18.3.1 IP的更新
    18.3.2 IPv6數據報格式
    18.3.3 IPv6地址空間
   第19章 企業(yè)網絡計算
    19.1 企業(yè)網絡計算的背景和挑戰(zhàn)
    19.2 企業(yè)網絡計算的組成和特性
    19.2.1 企業(yè)網絡計算的組成
    19.2.2 企業(yè)網絡計算的特性
    19.3 開放系統(tǒng)
    19.3.1 開放系統(tǒng)定義
    19.3.2 驅動開放系統(tǒng)發(fā)展的基本要素
    19.3.3 開放系統(tǒng)標準
    19.4 企業(yè)網絡開放系統(tǒng)集成技術
    19.4.1 FRAMEWORK應用開發(fā)和運行環(huán)境
    19.4.2 信息系統(tǒng)與網絡計算
    19.4.3 開放系統(tǒng)對用戶策略的影響
    19.5 開放系統(tǒng)環(huán)境應用可移植框架
    19.6 向企業(yè)網絡計算環(huán)境過渡
   第20章 Intranet與新經濟
    20.1 智能聯(lián)網年代的核心——信息基礎設施
    20.1.1 信息基礎設施是信息社會最重要的基礎設施
    20.1.2 信息產業(yè)是現代社會最重要的產業(yè)
    20.1.3 電子信息文化是人類文化發(fā)展的第四個里程牌
    20.1.4 什么是國家信息基礎設施
    20.1.5 Nll的基本組成
    20.1.6 Nll的層次結構
    20.2 智能聯(lián)網年代的技術革命
    20.2.1 從模擬信號到數字信號
    20.2.2 從傳統(tǒng)的半導體到微處理器
    20.2.3 從主機系統(tǒng)結構到客戶機/服務器結構
    20.2.4 網絡容量從窄頻到寬頻
    20.2.5 訪問設備從笨設備到信息設備
    20.2.6 從單媒體到多媒體
    20.2.7 從專用系統(tǒng)到開放系統(tǒng)
    20.2.8 從無智能網絡到智能網絡
    20.2.9 從手工式的軟件開發(fā)到面向目標的計算
    20.2.10 從GUI到MUI,MUD和MOo
    20.3 智能聯(lián)網年代形成的新經濟主要特征
    20.3.1 新經濟主要特征
    20.3.2 數字化經濟的強大生命力
    20.3.3 網絡化經濟的新模式
    20.4 Intranet的形成
    20.5 Intranet的建立
    20.5.1 Intranet建立的兩種模式
    20.5.2 建立Intranet
   第21章 Internet與Intranet信息服務
    21.1 環(huán)球信息網WWW(又稱萬維網)
    21.1.1 環(huán)球信息網(WWW)的特點
    21.1.2 環(huán)球信息網的基本概念
    21.2 動態(tài)Web文檔與CGI技術
    21.2.1 Web文檔的三種基本形式
    21.2.2 動態(tài)文檔的實現
    21.2.3 通用網關接口(GGI)
    21.3 活動Web文檔和Java技術
    21.3.1 活動文檔技術
    21.3.2 Java技術
    21.4 Gopher服務
    21.4.1 Gopher服務
    21.4.2 Gopher協(xié)議
    21.4.3 Gopher協(xié)議支持的服務
    21.5 WAIS(廣域信息服務)
    21.5.1 WAIS系統(tǒng)基本概念
    21.5.2 FreeWAIS系統(tǒng)
   第22章 信息系統(tǒng)安全
    22.1 安全服務及安全機制
    22.1.1 ISO/OSI的安全服務及安全機制
    22.1.2 Intranet網絡安全需求
    22.2 信息系統(tǒng)安全體系結構
    22.3 信息系統(tǒng)安全評估準則
    22.4 密碼學基本原理
    22.5 評估增長的安全操作代價
   第23章 網絡安全技術
    23.1 網絡安全層次模型
    23.2 防火墻技術
    23.3 IP層安全性
    23.4 傳輸層安全性
    23.5 應用層的安全性
    23.6 WWW應用安全技術
   第24章 DCE安全技術
    24.1 DCE安全服務概述
    24.2 IDCE安全模型
    24.3 DCE安全服務器組成
    24.4 憑據(ticket)和身份認證標記(authenticator)
    24.5 安全RPC
    24.6 訪問控制列表(ACL)
    24.7 基于DCE的WebST技術
    24.7.1 WebST的客戶機和服務器模型
    24.7.2 應用服務器
    24.7.3 WebST網關和代理服務器
    24.7.4 WebSTRPC和防火墻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