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書名所示,本篇故事的場景展現(xiàn)在一個文明高雅的社會集團不屑一顧的種族中間;這是一個外來的種族,他們的祖先出生在熱帶烈日之下,他們身上帶著,而且使子孫后代永久保持著一種跟強橫霸道的盎格魯—撤克遜人種迥然不同的性格,所以多少年來,他們從后者那里得到的僅僅是誤解和輕蔑。然而,美好的日子正在破曉;在我們這個時代,文學、詩歌和藝術的每一種影響越來越跟基督教“與人為善”的主弦協(xié)調一致了。詩人、畫家和藝術家現(xiàn)在都在尋求、渲染生活中常見的和善的人性,而且在小說的魅力下,散發(fā)出一種宏揚人道、緩解疾苦的影響,這對于發(fā)揚基督教偉大的博愛精神十分有利。到處都伸出仁愛之手,探查不平、伸冤解難,并且把卑賤者、受壓迫者、被遺忘者的遭遇公之于世,以尋求人們的了解和同情。在這一總趨勢下,不幸的非洲終于被人們記起來了;早在遠古冥蒙的曙光中,非洲在世界文明和人類進步的歷程中率先起步,然而最近幾個世紀,它卻被捆綁在基督徒的腳下流血乞憐,但人們置若罔聞,毫不理睬。然而,這個征服并宰割他們的統(tǒng)治民族終于動了側隱之心;人們已經明白:在民族之林中保護弱者比欺壓弱者不知要高尚多少倍。感謝上帝,奴隸貿易終于成了這個世界的歷史陳跡!這些速寫的目的是要喚起對這個非洲人種的同情,因為他們就生活在我們中間;是要展示他們在這樣一種制度下生活的冤屈和悲傷。在這種制度下,傷天害理已經在所難免,以致連非洲人種最好的朋友能努力為他們做的任何事情的良好影響也要被挫敗、消滅。盡管如此,有些人卷入合法的奴隸制度關系的種種苦惱與層層窘境之中,往往并不是他們自身的過錯,所以作者可以誠懇表示,對他們絕無惡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