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研究對象是自20世紀80年代初以來的美國政府行政改革,通過對美國行政改革的研究,以點帶面地把握當代西方行政改革的實踐取向及其內在規(guī)律,并試圖對中國行政改革提供某些啟示。本文采用了先實證描述,后規(guī)范分析,從具體到抽象,先分后總的研究方法,并以制度分析作為本文的研究框架。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市場化取向、放松規(guī)制取向、分權取向是80年代初以來美國行政改革的三大實踐取向,而這三大取向在本質上可歸結為一個取向,即非官僚化取向。本文的中心論點是,美國政府試圖通過以非官僚化為取向的制度變革來探索與信息社會相適應的行政管理新模式(政府管理新模式)。美國行政改革有四大領域:政府功能定位的市場化取向,試圖解決政府“做什么”的問題,其實質是政府權威制度與市場交換制度的重新選擇問題;政府公共服務輸出的市場化取向,試圖解決的是政府“如何做”的問題,其實質是通過將權威制度與交換制度復合配置以提高政府功能輸出的能力;政府內部管理改革的放松規(guī)制取向,試圖調整的是政府內部互動模式,其實質是以結果為本,而不是以規(guī)則為本重新設計政府內部管理制度;政府間制度設計的分權取向,是市場化取向和放松規(guī)制取向制度變革的必然結果。美國政府試圖通過上述四個層面的制度變革來探索政府管理新模式,這是生產力發(fā)展到一定階段要求政治上層建筑變革的一種反映;但是,由于美國民主制與美國行政改革存在的內在矛盾,美國對政府管理新模式的探索能否最終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美國民主制能否隨信息社會的發(fā)展而實現(xiàn)自身的重塑。通過上述考察,本文認為,由于中美兩國處于現(xiàn)代化的兩個不同發(fā)展階段,同期的中美兩國行政改革的具體制度設計多具有不可通約性,但美國的行政改革能為中國行政改革提供有價值的理念啟示。就這些理念啟示,筆者在本文的最后提出了幾點有待進一步深化和拓展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