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序 永遠的武魂
一、長歌浩浩
(一)武俠探幽及游俠的初始
形態(tài)
(二)諸子百家論游俠
1.儒與俠的兼容與排斥
2.墨與俠的天然一致
3.道、法等雜家對俠的熏陶
(三)司馬遷為刺客與游俠列傳
(四)劍膽琴心唱游俠
1.漢魏俠風的崛起
2.唐代詠俠詩潮與俠義精神
3.詠俠詩的歷史衰落
(五)歷代名流談武俠
1.俠的歷史真實記錄
2.先秦史籍對俠的態(tài)度
3.司馬遷為俠正名
4.唐宋文人對俠的關注
5.明代李贄言義輕武
6.近代知識分子對俠的評估
7.魯迅灑筆論俠
8.張恨水的石破天驚
9.科學的神圣與武俠的神勇
10.俠圣金庸論俠
二、陌上游俠
(一)俠的遠親近鄰
1“士”的文武分途
2.以武犯禁的俠士
(二)俠的成分界定:武俠眾生相之一
1.史上有名的刺客
2.仗劍扶犁的游俠
3.為國為民的卿相之俠
4.捕快:亦官亦俠變種之一
5.宦官:亦官亦俠變種之二
6.權行州域的豪俠
(三)俠的成分界定:武俠眾生相之二
1書劍風流的儒俠
2.行蹤詭秘的隱俠
3.扶弱鋤強的義俠
4.不讓須眉的女俠
(四)俠的成分界定:武俠眾生相之三
1.盜亦有道的盜俠
2.敢作敢為的神偷
3.浪跡天涯的丐俠
4.懸壺濟世的醫(yī)俠
5.僧道之俠
三、雄渾武魂
(一)尚武與精武
(二)文士尚武的演變
(三)武師與武士
(四)帝王好武打江山
(五)民間習武斗力的尚武風俗
(六)武術之鄉(xiāng)——武俠的搖籃
(七)武林的出現
(八)鏢師之武
(九)俠的武功發(fā)展與兵器變化
(十)江湖好漢與綠林義軍
四、俠義古今
(一)俠的地域特征
(二)俠的平民意識
(三)俠的民族傾向與民族大義
(四)俠的道義原則與江湖追求
1.“重然諾”的江湖之義
2.“救急難”的俠義品格
3.“擔道義”的江湖使命與精忠意識
4.“快意恩仇”的價值取向
(五)俠的叛逆性格與天然氣質
(六)俠的英雄之夢與英雄歷程
五、俠風永漸
(一)武俠與傳統(tǒng)軍人習武練兵
(二)擂臺比武:檢驗武俠與軍人武功
(三)武俠的武德義氣與軍人的品格
1.謙和忍讓的武功觀
2.見義勇為的大義之舉
3.立身正直的高尚品格
4.尊師重道的倫理關系
5患難與共的江湖義氣
(四)中外武俠的文化比較
1.中國武俠與西方騎士
2.武士的盜世虛名
3.忍者之武
(五)武俠文化的軍事意味
(六)武人的俠骨柔情
(七)俠義傳統(tǒng)的現實意義
1.俠與知識分子的理想
2.俠義傳統(tǒng)表達的文化信息
3.俠義人格中的生命之美
4.武俠精神與我們的軍營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