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數據通信基礎
1.1數據通信概述
1.1.1數據與信號
1.1.2信號的類型
1.1.2.1模擬信號
1.1.2.2數字信號
1.1.3信號頻譜
1.1.3.1重復矩形脈沖序列信號頻譜
1.1.3.2單個矩形脈沖信號的頻譜
1.1.4數據通信系統(tǒng)
1.1.4.1什么是數據通信
1.1.4.2數據通信系統(tǒng)
1.1.4.3數據通信系統(tǒng)的連接方式
1.1.4.4數據通信系統(tǒng)的通信方式
1.2數據傳輸
1.2.1數據傳輸速率
1.2.1.1波特(band)
1.2.1.2比特(bit)
1.2.2模擬傳輸和數據傳輸
1.2.2.1模擬數據—模擬信號傳輸
1.2.2.2數字數據一模擬信號傳輸
1.2.2.3數字數據—數字信號傳輸
1.2.2.4模擬數據—數字信號傳輸
1.2.2.5脈沖編碼調制(PCM,PulseCod eModulation)
1.2.3基帶傳輸
1.2.4頻帶傳輸
1.2.5寬帶(BRR ,broad band) 傳輸
1.2.6信道(Channel)
1.2.6.1信道概念
1.2.6.2信道類型
1.2.6.3信道特性
1.3傳輸介質
1.3.1硬介質
1.3.1.1雙絞線纜
1.3.1.2同軸電纜
1.3.1.3光 纜
1.3.1.4硬介質比較
1.3.2軟介質
1.3.2.1電磁波傳輸
1.3.2.2衛(wèi)星通信(satellitecomunication)
1.4傳輸損害
1.4.1外部傳輸損害
1.4.2內部傳輸損害
1.4.3信噪比
1.4.4對付傳輸損害的方法
2 數據通信技術
2.1數據傳輸的同步
2.1.1傳輸介質上的定時
2.1.2數據傳輸的同步方式
2.1.2.1異步傳輸
2.1.2.2同步傳輸
2.1.2.3同步傳輸的應用
2.2計數體系與傳輸代碼
2.2.1計數體系
2.2.2傳輸編碼
2.3調制與解調
2.3.1什么是調制與解調
2.3.2為什么要進行調制
2.3.3調制技術
2.3.3.1?!U{制
2.3.3.2數一模調制
2.4多路復用技術
2.4.1頻分多路復用(FDM)技術
2.4.1.1FDM原理
2.4.1.2FDM的其他應用
2.4.2時分多路復用(TDM)技術
2.4.2.1TDM原理
2.4.2.2隔位掃描技術
2.4.2.3隔字符掃描技術
2.4.2.4數字信號分級
2.4.2.5T1多路復用器
2.4.3統(tǒng)計時分多路復用(STDM)技術
2.5數據交換
2.5.1電路交換(CicruitSwitching)
2.5.1.1空分電路交換
2.5.1.2時分電路交換
2.5.2存儲交換(StoreandForwardSwitching)
2.5.2.1報文交換
2.5.2.2報文分組交換
2.6檢錯與糾錯
2.6.1數據傳輸中產生差錯的原因與類別
2.6.2差錯控制
2.6.3檢錯與糾錯的基本方式
2.6.3.1檢錯法
2.6.3.2前向糾錯
2.6.3.3混合糾錯
3 串行通信
3.1概 述
3.2串行通信的基本概念
3.2.1數據編碼
3.2.2通信方式
3.2.2.1異步通信
3.2.2.2同步通信
3.2.3數據傳送方式
3.2.4串行數據傳送的速度
3.2.5字符集與碼
3.2.5.1ASCII字符集
3.2.5.2漢字編碼
3.2.6串行通信硬件
3.2.6.1調制解調器
3.2.6.2通信適配器
3.2.6.3RS—232—C
3.2.7串行通信軟件
3.2.7.1安裝和設置
3.2.7.2調制解調器的控制
3.2.7.3數據控制功能
3.2.7.4數據操作功能
3.2.7.5特殊功能
3.2.7.6終端仿真
3.2.7.7文件傳輸協(xié)議
3.3微機串行通信
3.3.1用C語言進行異步串行通信說明
3.3.2情況分析
3.3.3BIOS異步串行通信
3.3.3.1串行口的初始化
3.3.3.2向串行口發(fā)送一個字節(jié)
3.3.3.3接收一個字符
3.3.3.4檢查串行口狀態(tài)
4 計算機網絡概述
4.1計算機網絡的概念
4.1.1計算機網絡的發(fā)展
4.1.2計算機網絡的定義
4.1.3計算機網絡結構
4.1.3.1網絡單元
4.1.3.2資源子網和通信子網
4.2計算機網絡的體系結構和協(xié)議
4.2.1通信過程
4.2.1.1通信過程概述
4.2.1.2通信控制
4.2.1.3通信功能
4.2.2計算機網絡的協(xié)議
4.2.2.1協(xié)議的概念
4.2.2.2協(xié)議的功能
4.2.2.3協(xié)議的特性分類
4.2.2.4協(xié)議的基本特點
4.2.3計算機網絡的分層體系結構
4.2.3.1概 述
4.2.3.2開放系統(tǒng)互連參考模型
4.2.3.3IBM的SNA
4.2.3.4IBM的系統(tǒng)應用結構SAA
4.3計算機網絡的類型
4.3.1廣域網(WAN)和局域網(LAN)
4.3.2專用網和公共網
4.3.3單主機網絡和多主機網絡
4.3.4同機種網絡和異機種網絡
4.3.5其他分類法
4.4計算機網絡的功能
5 計算機局域網(LAN)
5.1概 述
5.2計算機局域網的組成
5.2.1LAN的硬件組成
5.2.1.1工作站(Workstartion)
5.2.1.2服務器(Server)
5.2.1.3通信線路及其附屬設備
5.2.1.4網 卡
5.2.2LAN的軟件
5.2.2.1LAN的軟件組成
5.2.2.2局域網的網絡操作系統(tǒng)
5.3局域網的物理連接形式—— 拓撲結構
5.3.1總線型拓撲結構
5.3.2環(huán)型拓撲結構
5.3.3星型拓撲結構
5.3.4星一環(huán)結構
5.3.4.1環(huán)型拓撲結構的潛在問題
5.3.4.2星一環(huán)體系結構
5.3.4.3環(huán)網橋
5.4局域網協(xié)議及其標準
5.4.1LAN標準化的主要內容
5.4.1.1局域網絡硬件的標準化
5.4.1.2局域網絡協(xié)議的標準化
5.4.1.3局域網絡系統(tǒng)的標準化
5.4.2局域網的OSI模型
5.4.2.1局域網協(xié)議的IEEE802標準
5.4.2.2局域網的OSI模型描述
5.4.3高層協(xié)議
5.4.3.1LAN通信協(xié)議
5.4.3.2分布式文件系統(tǒng)(AFPNFSSMBRFS)
5.4.3.3通信機制(IPC,有名管道,NetBIOS)
5.4.3.4傳輸協(xié)議(SPX/IPX,TCP/IP)
5.5LAN介質訪問控制方式
5.5.1介質訪問控制方法的分類
5.5.2爭用技術
5.5.2.1ALOHA技術
5.5.2.2CSMA技術
5.5.2.3CSMA/CD技術
5.5.2.4隨機退避時延算法
5.5.3環(huán)訪問技術
5.5.3.1令牌傳送
5.5.3.2令牌總線(Token一Bus)工作原理
5.6幾種典型的LAN
5.6.1Ethernet(以太網)
5.6.1.1標準以太網(10BASE一5)
5.6.1.23十網絡
5.6.1.3以太網的發(fā)展
5.6.1.4千兆位以太網
5.6.2令牌環(huán)網(TokenRing)
5.6.2.1概 述
5.6.2.2主要技術指標
5.6.2.3TokenRing幀結構
5.6.2.4硬件配置
5.6.2.5IBMTokenRing局域網絡的軟件
5.6.2.6高速令牌環(huán)網
5.6.3AT&TSTARLAN網絡
5.6.3.1概 述
5.6.3.2AT&TSTARLAN軟件的兼容性
5.6.3.3AT&TSTARLAN網絡服務項目
5.6.3.4STARLAN網的電子郵件
5.6.3.5MS一DOS至MS一DOS環(huán)境
5.6.3.6MS—DOS至UNIX環(huán)境
5.6.3.7UNIX至UNIX環(huán)境
5.6.3.8AT&TSTARLAN網絡的性能特點
5.6.3.9AT&TSTARLAN網絡工作站
5.6.3.10STARLAN硬件的組成
5.6.3.11STARLAN軟件的組成
5.6.3.12網絡訪問單元(NAU)
5.6.3.13AT&TSTARLAN網絡菊花鏈結構
5.6.3.14網絡擴充單元(NEU)
5.6.3.15A& TSTARLAN網絡室內星型結構
5.6.3.16擴充型室內星型結構
5.6.3.17AT&TSTARLAN網絡接線間星型
結構
5.6.3.18AT&TSTARLAN網絡兩級接線間
星型結構
5.6.3.19網絡中斷器(NRU)
5.6.3.20 AT&TSTARLAN網絡與信息系統(tǒng)網絡
(ISN)的連接
5.6.3.21 ISN接口模塊(SLIM—B,SLIM—C)
5.6.3.22 RS—232一C網絡訪問單元
(RS—232—CNAU)
5.6.3.23AT&TSTARLAN網絡的限制
5.6.4Novell網絡
5.6.4.1網絡策略及體系結構
5.6.4.2NetWare協(xié)議
5.6.4.3NetWare接口技術
5.6.4.4NetWare的安全保密功能
5.6.4.5NetWare容錯技術
5.6.4.6NetWare5
5.6.5Arcnet
5.6.5.1Arcnet的硬件組成
5.6.5.2Arcnet的拓撲結構
5.6.5.3Arcnet的訪問控制方式
5.6.5.4Arcnet特性
5.6.6對等網絡——超根
5.6.6.1對等式LAN特點及產品
5.6.6.2網絡增值服務
5.6.6.3什么是“超根”
5.6.6.4從網絡操作系統(tǒng)角度看“超根”
5.6.6.5“超根”對等網的實現(xiàn)方案
5.6.6.6硬件的環(huán)境
5.6.6.7從用戶角度看“超根”
5.6.6.8超根對等網中的單機操作
5.6.6.9用戶通過超根對等網操作網上的非本機資源
5.6.6.10超根對等網的應用
5.7光纖分布數據接口(FDDI)
5.7.1概 述
5.7.2FDDI的一般結構
5.7.3FDDI的體系結構
5.7.3.1介質訪問控制(MAC)子層
5.7.3.2FDDI的物理層(PHY)
5.7.3.3物理介質子層(PMD)
5.7.3.4站管理(SMT)
5.7.4FDDI系列標準
5.7.5FDDI網絡的應用
5.7.5.1高速辦公室網
5.7.5.2后端局域網
5.7.5.3主干局域網
5.7.6FDDI應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5.8局域網絡的研究與開發(fā)
5.8.1綜合(或集成)網絡的開發(fā)研究
5.8.2通信接口及通信協(xié)議芯片化
5.8.3高層協(xié)議標準化
5.8.4新型傳輸介質的開發(fā)和應用
5.8.5局域網網際互連
5.8.6局域網系統(tǒng)軟件和應用軟件的研究
5.9如何配置局域網和分析網絡性能
5.9.1網絡的配置策略
5.9.1.1選擇策略
5.9.1.2對網絡技術指標的考慮
5.9.2網絡性能的分橋方法
5.9.2.1分析指標
5.9.2.2分析方法
5.9.3局域網通信量分析
5.9.3.1一個工作站情況
5.9.3.2兩個工作站情況
5.9.3.3多個工作站工作的情
5.9.4局域網絡信道利用率分析
5.9.4.1令牌傳送信道控制的利用率分析
5.9.4.2CSMA/CD信道控制利用率分析
5.10虛擬LAN(VLAN)技術
5.10.1VLAN的出現(xiàn)
5.10.2VLAN的技術
5.10.3VLAN的新特性
5.10.3.1良好的適應性和優(yōu)異的高性能
5.10.3.2建立連接關系
5.10.4基于交換式以太網的VLAN應用
5.10.5基于ATM網絡的VLAN應用
5.10.5.1LAN仿真技術和VLAN
5.10.5.2IPOA(IPOverATM)技術和VLAN
5.10.6綜 述
5.11局域網中的802.1P和802.1Q
規(guī)范
6 計算機網絡應用問題
6.1開放系統(tǒng)
6.1.1開放系統(tǒng)概念
6.1.2開放系統(tǒng)的特征
6.1.3與開放系統(tǒng)有關的工業(yè)標準
6.1.3.1操作系統(tǒng)與各種應用程序的接口
6.1.3.2OS與其他計算機的接口
6.1.3.3OS在人機交互界面上的標準
6.2系統(tǒng)集成
6.2.1系統(tǒng)集成的概念
6.2.2系統(tǒng)集成的發(fā)展原因
6.2.3CIMS的集成思想
6.2.4系統(tǒng)集成在網絡設計中的應用
6.2.4.1提供高效的網絡解決方案
6.2.4.2提供可靠的多級容錯的網絡
6.2.4.3提供網絡管理系統(tǒng)
6.2.4.4網間互連技術
6.2.4.5綜合布線系統(tǒng)
6.2.4.6提供豐富的軟件
6.3客戶機/服務器系統(tǒng)
6.3.1什么是客戶機/服務器系統(tǒng)
6.3.2從傳統(tǒng)的計算機到Client/Server
(C/S)計算機
6.3.3客戶機/服務器系統(tǒng)及其技術
6.3.3.1遠程過程調用(RPC)
6.3.3.2分布式數據庫(DDBMS)
6.3.3.3文件傳輸
6.3.4Client/Server 計算機系統(tǒng)
的優(yōu)點
6.3.4.1極高的運行性能
6.3.4.2中央式數據監(jiān)察管理
6.3.4.3擴充升級自如(Scalability)
6.3.4.4開放式平臺
6.3.5應用實例
6.3.6DBMSServer——后端開發(fā)工具
6.3.7Client端應用開發(fā)工具
6.3.7.1Uniface
6.3.7.2PowerBuilder
6.3.8影響C/S應用系統(tǒng)性能的主要因素
6.3.9客戶機/服務器系統(tǒng)建設
6.3.9.1OA(辦公自動化)系統(tǒng)的客戶機/服務器體系
6.3.9.2“CIMS/MRPI應用軟件系統(tǒng)”項目中的
客戶機/服務器結構
6.3.9.3AMP投資公司有價證券管理系統(tǒng)
的“縮小化”
6.3.10C/S應用開發(fā)面臨的主要難點
6.3.11Client/Server與Fileserver之間的區(qū)別
6.3.12FoxPRO/Novell平臺如何向C/S轉換
6.4網絡數據庫
6.4.1特 點
6.4.1.1具有并發(fā)控制功能,能保證數據一致性
6.4.1.2具備數據安全性處理
6.4.1.3數據處理能力增強
6.4.2并發(fā)控制的常用方法——鎖
6.4.2.1什么是鎖
6.4.2.2死 鎖
6.4.2.3預防死鎖
6.4.2.4死鎖的檢測與恢復
6.4.3目前流行的網絡數據庫系統(tǒng)
6.4.3.1xBASE類
6.4.3.2NovellBtrieve
6.4.3.3Oracle
6.4.4網絡數據庫系統(tǒng)的選擇
6.4.4.1數據庫系統(tǒng)本身的技術指標
6.4.4.2數據庫系統(tǒng)技術及性能
6.4.4.3數據庫本身或第三方廠家是否提供所需功能
6.4.4.4網絡規(guī)模
6.4.4.5漢字環(huán)境
6.4.4.6編程人員
6.4.4.7性能價格比
6.4.5網絡數據庫系統(tǒng)的開發(fā)
6.4.5.1開發(fā)網絡數據庫應用軟件的基本要求
6.4.5.2網絡數據庫應用軟件的編程
6.4.5.3網絡數據庫編程的一般步驟
6.4.5.4網絡數據庫編程注意事項
6.4.5.5常用的編程優(yōu)化方法
6.4.6網絡數據庫系統(tǒng)的維護
6.4.6.1數據庫備份
6.4.6.2出錯處理
6.4.6.3對數據庫系統(tǒng)參數及變量進行調整
6.4.7在廣域網上的分布數據庫綜合管理系統(tǒng)
6.4.8微機局域網上的數據庫
6.4.8.1LAN上的數據庫產品
6.4.8.2運行環(huán)境的網絡化
6.4.8.3總體結構的開放化
6.4.8.4應用對象的多樣化
6.5Windows的網絡功能
6.5.1Windows網絡系統(tǒng)
6.5.2Windows網絡系統(tǒng)與Novell網絡的比較
6.5.3Windows網絡系統(tǒng)的建立
6.5.3.1WindowsforWorkgroup
6.5.3.2WindowsNT
6.5.3.3Windows95
6.5.3.4MicrosoftNetworksClient
6.5.4Windows網絡系統(tǒng)的使用
6.5.5WindowsNT的內置網絡
6.5.5.1與OSI參考模型對照
6.5.5.2關于內置網絡
6.6幀中繼工作原理及工其標準化
6.6.1概 述
6.6.2幀中繼的技術特點
6.6.3幀中繼的工作原理
6.6.3.1幀結構
6.6.3.2幀舍棄和恢復
6.6.3.3阻塞管理
6.6.3.4交換虛電路(SVC)和永久虛電路(PVC)
6.7計算機網絡的新技術—— 異步
傳輸方式(A TM)
6.7.1概 述
6.7.2ATM的概念
6.7.2.1統(tǒng)一的信息傳輸單位
6.7.2.2復用方式
6.7.3ATM的主要特點
6.7.3.1ATM采用星狀結構,經交換方法訪問數據
6.7.3.2ATM以固定長度的單元來傳送與交換
6.7.3.3ATM為用戶提供了規(guī)??煽s放的網絡
6.7.4ATM的優(yōu)勢
6.7.5戰(zhàn)略意義
6.7.6ATM對信息技術的影響
6.7.7ATM技術
6.7.7.1ATM對連網結構的修改
6.7.7.2ATM單元
6.7.7.3ATM交換機
6.7.7.4ATM虛連接
6.7.8ATM通信協(xié)議與標準
6.7.8.1ATM協(xié)議參考模型的組成
6.7.8.2ATM的標準化工作
6.7.9ATM的服務
6.7.10ATM的應用
6.7.11ATM開發(fā)中存在的問題
6.7.11.1ATM 尋址機制
6.7.11.2ATM信號約定
6.7.11.3控制點的設計
6.7.11.4流量控制
6.7.11.5ATM網絡的接口
6.7.12ATM網絡的管理
6.7.12.1三種網絡管理類型
6.7.12.2擁擠管理
6.7.12.3服務質量(QOS)
6.7.12.4內部管理
6.7.12.5外部特征
6.7.12.6清除障礙
6.8計算機網絡互連
6.8.1概 述
6.8.2網絡互連的基本要求
6.8.3不同網絡之間的差別
6.8.4網絡互連技術
6.8.4.1網卡技術
6.8.4.2中繼器(Repeater)
6.8.4.3集線器(HUB)
6.8.4.4網橋(Bridge)
6.8.4.5路由器(Router)
6.8.4.6橋式路由器(Brouter)
6.8.4.7網關(Gateway)
6.8.5TCP/IP
6.8.5.1TcP/IP簡介
6.8.5.2TCP/IP體系結構
6.8.5.3互連網協(xié)議集
6.8.5.4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傳輸
控制協(xié)議
6.8.5.5用戶數據報文協(xié)議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
6.8.5.6TCP/IP上三層服務協(xié)議
6.8.5.7文件傳輸協(xié)議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
6.8.5.8TFTP(TrivialFileTransfer)
6.8.5.9電子郵件協(xié)議SMTP(Simple Mail Transport
Protocol)
6.8.5.10區(qū)域名字服務DNS(DOmain Name Service)
6.8.5.11符合TCP/IP和OSI協(xié)議的網絡互連實例
6.9多層交換技術
6.9.1什么是多層交換技術
6.9.2交換與路由
6.9.2.1交換技術轉發(fā)數據
6.9.2.2路由器轉發(fā)數據
6.9.2.3提高硬件性能,不能解決路由器形成的網絡
瓶頸問題
6.9.2.4交換機與路由器的結合
6.9.3多層交換技術的功能
7 應用性計算機網絡系統(tǒng)
7.1國際互聯(lián)計算機網絡Internet
(簡稱因特網)
7.1.1什么是Internet
7.1.2Internet的發(fā)展形成過程
7.1.3Internet的規(guī)模
7.1.4Internet開發(fā)過程
7.1.5Internet上的資源
7.1.6Internet提供的十大基本信息服務
7.1.6.1遠程登錄服務Telne
7.1.6.2文件傳送服務FTP
7.1.6.3電子郵件服務(E-mail)
7.1.6.4郵件服務器服務
7.1.6.5名址服務
7.1.6.6文檔查詢服務
7.1.6.7網絡新聞服務
7.1.6.8Gopher服務
7.1.6.9WAIS服務
7.1.6.10WWW服務
7.1.71nternet網的管理
7.1.7.1Internet網的管理機構和技術
支持機構
7.1.7.2Internet的域名管理DNS與IP地址
分配
7.1.8Internet的工作文件RFC
7.1.9Interent的網絡服務機構
7.1.10如何加入Internet
7.1.10.1單機入網
7.1.10.2局域網入網
7.1.11訪問Interent資源的方法
7.1.11.1通過finger命令
7.1.11.2拷貝遠程計算機上的文件
7.1.12Intranet(內部網)
7.1.13Intraent的規(guī)劃與設計
7.1.13.1自身特色
7.1.13.2需求分析
7.1.13.3服務類型
7.1.13.4網絡設計
7.1.13.5與Interent的連接與建立防火墻
7.1.13.6網絡設備的選擇
7.1.13.7業(yè)務系統(tǒng)的開發(fā)與原有信息系統(tǒng)
的集成
7.1.14Extranet
7.1.14.1什么是Extranet
7.1.14.2什么是Extranet與Internet、Intranet
的關系
7.1.14.3建立Extranet的意義
7.1.14.4Extranet的類型及其應用
7.1.14.5小 結
7.1.14.6Extranet與電子商務
7.1.15Java(爪哇)
7.1.16Internet的未來
7.1.16.1Internet的未來與信息高速公路
7.1.16.2安全問題
7.1.16.3在未來的二到五年內,Internet所面臨的
最棘手的技術問題
7.1.16.4在未來的二到五年內,Internet所面臨的
最麻煩的業(yè)務問題
7.1.16.5在未來的二到五年內,Internet所面對的
最嚴重的社會問題
7.1.17Internet進入中國
7.1.18因特網與我國的網絡發(fā)展
7.2公共數據網(PDN)
7.2.1公共數據網的形成
7.2.2數據交換技術的演進
7.2.2.1電路交換
7.2.2.2報文交換
7.2.2.3分組交換
7.2.3公共數據網的發(fā)展
7.2.3.1新的交換方式的探討
7.2.3.2網絡體系結構的標準化
7.2.4分組交換公共數據網
7.2.4.1網絡構成
7.2.4.2用戶進網接口標準
7.2.4.3X.25——標準用戶網絡接口協(xié)議
7.2.5網際互連
7.2.5.1網際互連的要求和方式
7.2.5.2采用X.25網關進行網際互連
7.2.5.3采用X.75網關進行網際互連
7.2.6中國公用分組交換網(CHINAPAC)
發(fā)展過程
7.2.6.1CHINAPAC現(xiàn)狀
7.2.6.2CHINAPAC所提供的業(yè)務功能
7.2.6.3CHINAPAC可提供的新業(yè)務功能
7.2.6.4利用CHINAPAC可開放的數據通信
新業(yè)務
7.3計算機化分支交換網
7.3.1概 述
7.3.2從模擬式PABX到計算機式的CBX
7.3.3PABX 方法
7.3.3.1PABX體系結構
7.3.3.2PABXLAN
7.3.4計算機化分支交換網(CBX)
7.3.4.1CBX的特點
7.3.4.2CBX對數據交換的要求
7.3.4.3電話呼叫處理的要求
7.3.4.4CBX網
7.3.4.5CBX的組成
7.3.4.6關鍵接口
7.3.4.7辦公自動化系統(tǒng)中CBX的應用
7.3.5如何利用電話網進行數據通信
7.4高速光纖通信系統(tǒng)
7.4.1引 言
7.4.2影響高速傳輸的因素與改進措施
7.4.2.1光 纖
7.4.2.2光 源
7.4.2.3接收器件及接收靈敏度
7.4.3光放大器的作用
7.4.3.1光放大器的種類
7.4.3.2應用形式
7.4.4光纖通信技術的發(fā)展趨勢
7.4.5我國光纖通信的現(xiàn)狀與發(fā)展方向
7.5視頻通信
7.5.1概 述
7.5.2相關技術分析和標準
7.5.2.1壓 縮
7.5.2.2數字信號傳輸
7.5.2.3數據存儲
7.5.2.4基礎技術及設施
7.5.2.5標 準
7.5.3服務及其產品
7.5.3.1基本可視電話服務
7.5.3.2ISDN 可視電話服務
7.5.3.3其他視頻服務
7.6綜合業(yè)務數字網(ISDN)
7.6.1概 述
7.6.2ISDN的定義
7.6.3ISDN的特點
7.6.3.1通信業(yè)務的綜合化
7.6.3.2實現(xiàn)高可靠性及高質量的通信
7.6.3.3使用便利
7.6.3.4費用抵廉
7.6.3.5通信網中的功能分散
7.6.4ISDN網絡體系
7.6.4.1ISDN的網絡構成
7.6.4.27號信令系統(tǒng)
7.6.4.3ISDN系統(tǒng)體系結構
7.6.5ISDN的業(yè)務
7.6.5.1承載業(yè)務
7.6.5.2用戶終端業(yè)務
7.6.5.3補充業(yè)務
7.6.6ISDN的用戶一網絡接口
7.6.6.1ISDN用戶—網絡接口的功能
7.6.6.21SDN用戶—網絡接口的參考配置
7.6.6.3通路類型和接口結構
7.6.6.4ISDN用戶—網絡接口協(xié)議
7.6.7寬帶ISDN
7.6.7.1向B—ISDN發(fā)展的背景
7.6.7.2B一ISDN 業(yè)務種類及其主要應用
7.6.7.3B—ISDN 的關鍵技術
7.6.7.4寬帶ISDN中的視頻編碼
7.6.8ISDN標準化
7.6.8.1藍皮書的要點
7.6.8.2ISDN的國際標準——CCITT的I系列
建議
7.6.9ISDN的應用
7.6.9.1基于計算機應用的主叫用戶線標識
7.6.9.2ISDN在局域網上的應用
7.6.9.3文件傳送
7.6.9.4銷售點的經營和管理
7.6.9.51SDN在屏幕共享中的應用
7.6.9.6ISDN的視頻應用
7.6.9.7遠端教學
7.6.9.8醫(yī) 療
7.6.9.9自動讀表系統(tǒng)
7.6.9.10接入幀中繼業(yè)務
7.6.9.11在家辦公
7.6.10如何利用現(xiàn)有電話網實現(xiàn)ISDN
7.6.10.1多種業(yè)務的綜合
7.6.10.2實現(xiàn)ISDN的方法
7.7計算機無線數據通信網絡
7.7.1需求與問題
7.7.2無然數據通信網絡的主要技術特點
7.7.3分組無線網(PRnet)
7.7.3.1概 述
7.7.3.2PRnet發(fā)展概況
7.7.3.3分組無線網的概念
7.7.3.4分組無線網TNC的硬件體系
7.7.3.5網絡的協(xié)議體系
7.7.3.6PRnet的特點
7.7.3.7應用環(huán)境
7.7.4無線局域網
7.7.4.1無線局域網的分類
7.7.4.2無線局域網的標準化
7.7.4.3無線LAN產品實例——WaveLAN
7.7.4.4計算機無線網絡在我國應用探討
7.7.5擴展頻譜(SS)通信技術
7.7.5.1AM和FM調制技術
7.7.5.2SS調制技術
7.7.5.3擴頻基本概念
7.7.5.4直接序列調制系統(tǒng)(DS—SS)
7.7.5.5跳頻擴頻技術(FH—SS)
7.7.5.6跳時系統(tǒng)(TH—SS)
7.7.5.7混合調制(DS/FH)
7.7.5.8擴展頻譜通信的應用
7.7.5.9無線通信技術與LAN
7.8移動通信
7.8.1移動通信的發(fā)展歷程
7.8.2個人手持電話
7.8.3數字化移動通信正式進入新時代
7.8.4蜂窩移動電話(PDC )
7.8.4.1三種數字蜂窩網標準
7.8.4.2PDC技術
7.8.4.3大容量數字蜂窩系統(tǒng)
7.8.4.4結構緊湊的終端
7.8.4.5ISDN及分組服務
7.8.4.6國際漫游
7.8.4.7小尺寸的基站
7.8.4.8證實和加密
7.8.4.9可用終端
7.8.4.10相關的技術
7.8.5專用移動通信系統(tǒng)
7.8.6無中心控制移動通信系統(tǒng)
7.8.7無線尋呼系統(tǒng)
7.8.7.1無線尋呼的發(fā)展
7.8.7.2國際尋呼業(yè)務
7.8.8無繩電話
7.8.9移動衛(wèi)星通信
7.8.10發(fā)展趨勢
7.9個人通信
7.9.1個人通信的概念
7.9.2個人通信的原由
7.9.3無線個人通信的主要技術
7.9.4當前主要的個人通信系統(tǒng)
7.9.4.1時分多址(TDMA)系統(tǒng)(以GSM系統(tǒng)為例)
7.9.4.2碼分多址(CDMA)系統(tǒng)
7.9.4.3移動衛(wèi)星系統(tǒng)
7.9.5個人通信的發(fā)展趨勢
7.10智能網絡
7.10.1智能網絡(IN)的概念及類型
7.10.2智能網的體系結構
7.10.2.1A1型IN的結構
7.10.2.2關于A1型IN的幾點說明
7.10.2.3A2型IN的基本構成
7.10.3A2型智能網提供的電信新業(yè)務
8 計算機網絡應用
8.1 電子郵件
8.1.1什么是電子郵件
8.1.2E一mail系統(tǒng)的基本組成
8.1.3E—mail系統(tǒng)的標準
8.1.4郵件系統(tǒng)的三種系統(tǒng)結構
8.1.4.1文件共享式
8.1.4.2UNIX方式
8.1.4.3C/S方式
8.1.5企業(yè)級郵件系統(tǒng)的建設
8.1.5.1異構電子郵件系統(tǒng)的問題
8.1.5.2E—BACKBONE的構成
8.1.6X.400系列建議
8.1.6.1系列建議內容概要
8.1.6.2X.400(88)修改和補充的內容
8.1.6.3MHS的顯著特點
8.1.7電子郵件功能
8.1.7.1電子郵件系統(tǒng)的工作過程
8.1.7.2具體功能描述
8.1.8我國的電子郵件系統(tǒng)
8.1.8.1系統(tǒng)結構與配置
8.1.8.2系統(tǒng)特點
8.1.8.3系統(tǒng)功能
8.1.8.4用戶入網方式
8.1.8.5PCMail
8.1.9中文E—mail
8.1.10X.400的發(fā)展前景
8.1.11X.400的問題
8.1.11.1X.400編址存在的問題
8.1.11.2網關問題
8.1.11.3投 資
8.1.11.4目錄的同步更新
8.1.11.5兼容性
8.2衛(wèi)星定位系統(tǒng) GPS
8.2.1.什么是GPS
8.2.2GPS的工作原理
8.2.2.1系統(tǒng)組成
8.2.2.2定位原理
8.2.2.3測速原理
8.2.2.4差分GPS定位
8.2.3GPS 的應用
8.2.3.1軍 用
8.2.3.2民 用
8.3CIMS(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tǒng))
計算機網絡
8.3.1概 述
8.3.2CIMS的系統(tǒng)結構
8.3.3CIMS的計算機網絡系統(tǒng)結構
8.3.3.1CIMS環(huán)境中的通信
8.3.3.2CIMS的計算機網絡
8.3.4CIMS環(huán)境中的特殊網絡
8.3.4.1MAP/EPA結構
8.3.4.2場地總線(Field—Bus)協(xié)議
8.3.4.3制造報文規(guī)范(MMS)
8.3.5CIMS網絡技術的發(fā)展
8.3.5.1高速計算機網絡
8.3.5.2集成計算機網絡及服務平臺
8.3.5.3集成網絡管理系統(tǒng)
8.4網絡電話(IP電話)
8.4.1概 述
8.4.2分組話音
8.4.2.1話音在分組中實現(xiàn)的基本推動力
8.4.2.2大力發(fā)展分組話音的基本因素
8.4.2.3分組話音的網絡模式
8.4.3IP標準
8.4.4xDSL(數字用戶線)
8.4.4.1什么是xDSL
8.4.4.2xDSL技術的分類
8.4.5IP電話交換軟件
8.4.5.1概 述
8.4.5.2IP技術
8.4.6IP電話軟件簡介
8.4.6.1NetMeeting
8.4.6.2InternetPhone
8.4.6.3MediaRingTalk99
8.4.6.4VDOPhone
8.4.6.5PhoneFree
8.4.6.6Net2Phone
8.4.7怎么打網絡電話
8.4.8IP電話的發(fā)展展望
8.5北航校園網
8.5.1方 案
8.5.2校園網組成
8.5.3網絡實施
8.5.4提供的服務
8.6智能大廈
8.6.1智能大廈的含義與結構
8.6.1.1先進的4C技術
8.6.1.2系統(tǒng)一體化集成
8.6.2智能大廈的集成管理系統(tǒng)
8.6.2.1智能大廈集成管理系統(tǒng)的優(yōu)點
8.6.2.2智能大廈的一體化集成模式
8.6.2.3控制器集成模式的自主性和集成性
8.6.3服務功能的分配
8.6.3.1安全性方面
8.6.3.2舒適性方面
8.6.3.3便捷性方面
8.6.4智能大廈的通信基礎設施
8.6.4.1通信系統(tǒng)的作用
8.6.4.2數字PBX
8.6.4.3LAN
8.6.4.4智能大廈中的線纜系統(tǒng)
8.6.4.5ISDN的應用
8.6.4.6CSMA/CD10BASE—TLAN的應用
8.6.4.7令牌傳遞環(huán)形LAN的應用
8.6.4.8通信系統(tǒng)與大廈自動化和辦公自動化
系統(tǒng)的接口
8.6.5智能大廈的中樞樓宇控制系統(tǒng)
8.7信息基礎設施
8.7.1美國國家信息基礎設施(NII)
8.7.1.1名 稱
8.7.1.2描 述
8.7.1.3起 源
8.7.1.4內 涵
8.7.1.5效 益
8.7.2我國信息基礎設施的模式
8.7.2.1觀 點
8.7.2.2國家高速信息網結構
8.7.2.3發(fā)展我國信息基礎設施的關鍵技術
8.7.3建設中國信息化基礎結構(CII)的策略
8.7.3.1內 涵
8.7.3.2特 色
8.7.3.3立足國情,周密部署,建設CII
8.7.4“金橋工程”與“金”系列工程
8.7.5中國四大網絡
8.7.5.1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lián)網(CHINANET)
8.7.5.2中國金橋網(ChinaGBN)
8.7.5.3中國科技網(CSTNet)
8.7.5.4中國教育科研網(CERNET)
8.7.6政府上網工程
8.7.6.1形 勢
8.7.6.2意 義
8.7.6.3條 件
8.7.6.4現(xiàn) 狀
8.7.6.5目 標
8.7.6.6內 容
8.7.6.7難度與措施
9 計算機網絡管理與安全
9.1網絡管理
9.1.1概 述
9.1.2網絡管理功能
9.1.2.1故障管理
9.1.2.2記賬管理
9.1.2.3配置管理
9.1.2.4性能管理
9.1.2.5安全管理
9.1.2.6管理功能間的相互關系
9.1.3網絡管理模型
9.1.4網絡管理協(xié)議
9.1.5網絡管理系統(tǒng)
9.1.5.1IBM的從網絡管理到系統(tǒng)管理
(SystemView)
9.1.5.2Novell公司的智能化網管軟件
ManageWise
9.1.6專家系統(tǒng)的應用
9.2網絡安全
9.2.1概 述
9.2.1.1網絡安全的目的與功能
9.2.1.2網絡安全潛在的威脅
9.2.1.3計算機網絡安全方法學
9.2.2信息安全保護
9.2.2.1密 碼
9.2.2.2密碼學
9.2.2.3數據加密標準DES
9.2.2.4密鑰分配問題
9.2.2.5密鑰保護
9.2.3公開密鑰密碼技術
9.2.3.1什么是公開密鑰密碼技術
9.2.3.2MIT算法
9.2.4應用于鏈路層的數據加密
9.2.4.1鏈路層數據加密器
9.2.4.2應用對象
9.2.4.3密鑰管理
9.2.4.4密鑰分配
9.2.4.5密鑰生成和存儲
9.2.4.6診斷能力
9.2.4.7抗干擾結構
9.2.4.8斷電保護
9.2.5數字簽名
9.2.5.1數字簽名的提出
9.2.5.2數字簽名的基礎
9.2.5.3確 認
9.2.5.4用公開密鑰密碼術實現(xiàn)數字簽名
9.2.5.5用常規(guī)密碼技術實現(xiàn)數字簽名
9.2.6網絡防病毒
9.2.6.1什么是計算機病毒
9.2.6.2有哪幾種病毒程序
9.2.6.3防病毒技術
9.2.6.4網絡防病毒的基本方法和技術
9.2.7防火墻
9.2.7.1什么是防火墻
9.2.7.2實現(xiàn)防火墻的主要技術
9.2.7.3防火墻的作用
9.2.7.4防火墻的不足之處
9.2.7.5防火墻體系結構
9.2.7.6防火墻體系結構的組合形式
9.2.7.7內部防火墻
9.2.7.8防火墻的未來發(fā)展趨勢
9.2.7.9防火墻產品Firewall—1
10 計算機網絡的規(guī)劃、設計與實現(xiàn)
10.1計算機網絡的規(guī)劃
10.1.1方法與原則
10.1.1.1遵循系統(tǒng)工程方法
10.1.1.2依據需求建設網絡系統(tǒng)
10.1.1.3建設與應用同步
10.1.2調查與分析
10.1.2.1系統(tǒng)調查
10.1.2.2通信需求調查
10.1.2.3系統(tǒng)分析
10.1.3系統(tǒng)可行性分析
10.1.3.1體系結構分析
10.1.3.2確定網絡方案
10.1.3.3做出預算
10.1.4建設基礎工程
10.1.5網絡系統(tǒng)選型
10.1.5.1網絡應用概述
10.1.5.2網絡方案選擇
10.1.5.3精選網絡設備
10.1.5.4網絡操作系統(tǒng)選擇
10.1.5.5網絡數據庫選擇
10.2計算機網絡系統(tǒng)設計
10.2.1網絡系統(tǒng)設計原則
10.2.2計算機通信設計
10.2.2.1通信傳輸介質之間的轉換
10.2.2.2計算機系統(tǒng)服從于通信系統(tǒng)(廣域網)
10.2.2.3計算機通信信道應服從于通信系統(tǒng)的
信道(廣域網)
10.2.3計算機網絡設計
10.2.3.1網絡信息數據格式的統(tǒng)一
10.2.3.2網絡結點(計算機系統(tǒng))數據量的分配
10.2.3.3減少數據重復率
10.2.4網絡結構形式設計
10.2.4.1主干網
10.2.4.2局域網
10.2.5可靠性設計
10.2.5.1雙機熱備份
10.2.5.2磁盤雙工及鏡像磁盤
10.2.5.3提高網絡性能的因素
10.2.6網絡的擴展性設計
10.2.6.1網絡的容錯性
10.2.6.2網絡的靈活性設計
10.2.7主輔文件服務器設計
10.2.7.1主/輔服務器網絡結構
10.2.7.2主/輔服務器網絡的操作和使用
10.2.8文件傳輸方法選擇及降低和平衡通信
負荷設計
10.2.8.1文件傳輸
10.2.8.2降低和平衡通信負荷
10.2.9網絡布線設計
10.2.9.1局域網絡布線系統(tǒng)
10.2.9.2布線系統(tǒng)組成
10.2.10應用于管理信息系統(tǒng)(MIS)中的
Novell網設計實例
10.2.10.1客戶機/服務器結構
10.2.10.2功能設計
10.2.10.3物理設計
10.2.10.4安裝、調試與運行維護中的幾個問題
10.3系統(tǒng)實現(xiàn)
10.4系統(tǒng)維護
10.5微機局域網的設計、安裝與維護
實例
10.5.1局域網的布線設計
10.5.2局域網的安裝
10.5.3局域網的維護
10.5.4局域網的成本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