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針灸大師魏稼教授,積40余年臨床經驗,醫(yī)術精湛,蜚聲國內外。曾出訪歐、美、非、東南亞等國,并受聘為美、英、阿根廷、香港等學術團體顧問。本書從他發(fā)表的99篇論文中,精選部分以針灸臨床為主的內容,加上我們平時隨診的筆記整理成文,匯編成冊,以饗讀者。書中突出反映了他的針灸臨床特色與學術特點,即五個突出(手法調氣、穴法圓機、刺絡刺營、熱證可灸、療法互補),兩大建樹(創(chuàng)立各家針灸學說與無創(chuàng)痛穴療兩門新學科);也有少部分是魏氏總結其導師的臨床經驗或指導學生完成的論文,體現了師生三代一脈相承的學術思想。本書是一部理論結合實際、有較高臨床指導價值的專著,適合于廣大針灸醫(yī)生和針灸科研工作者閱讀。片斷:”這一千古定論質疑,認為有時氣不至亦有效者,可能是“隱性感傳”之故。對針刺得氣,又提出了新的研究課題。下面選載其《針灸補瀉概說》、《飛針法的應用》、《關于針刺得氣問題》等文,從中可見其臨床對手法得氣的重視程度。(一)針灸補瀉概說近期出版的針灸專著或臨床報告大多不提針灸補瀉,且有人公然宣稱補瀉已無實用價值了。中醫(yī)研究院李素躬在1956年8月號《中醫(yī)雜志》上介紹了古法針灸補瀉中的“燒山火”、“透天涼”,并說明確能提高療效,表明對祖國醫(yī)學遺產不可采取輕易廢棄的態(tài)度?!跋到y(tǒng)學習,全面掌握,整理提高”不僅是西醫(yī)學習中醫(yī)必須遵循的方針,中醫(yī)本身也應如此。針灸補瀉散見于各種文獻,眾說紛紜,名目繁多,故有“針灸易學,補瀉難明”之說。針灸補瀉應用,由來已久,早在《內經》就有不少記載,特別是《靈樞》中的“九針十二原”、“根結”、“通天”、“終始”及《素問》中的“寶命全形論”、“離合真邪論”、“調經論”、“小針解”等篇,敘述更詳。春秋戰(zhàn)國時期,秦越人著《難經》,自69難至81難就是專談補瀉問題。此后,晉代皇甫謐《甲乙經》,唐代孫思邈《千金方》、王燾《外臺秘要》,宋代王惟一《銅人腧穴針灸圖經》,遼金元時代竇漢卿《針灸指南》的“標幽賦”、“通玄指要賦”等,在《內》、《難》兩經的基礎上,對補瀉又有新的發(fā)揮。到了明代,針灸大師楊繼洲著《針灸大成》,針灸補瀉在這時更顯得洋洋大觀了。所謂“迎隨補瀉、呼吸補瀉、子午補瀉、燒山火、透天涼、青龍擺尾、白虎搖頭、赤鳳搖頭、鳳凰展翅、餓馬搖鈴、龍虎交戰(zhàn)、青龍升降、蒼龜探穴、赤鳳迎源、陽中隱陰、陰中隱陽”等等,頗使后學有望洋興嘆之感。至清代尤其是18世紀,隨著西學東漸,針灸療法逐漸衰落,針灸補瀉同樣也乏人問津了。病有虛實而治有補瀉,補瀉是中醫(yī)療病的基本法則,表現在針灸療法應用上更為突出。因此,掌握針灸補瀉,乃是臨床重要一環(huán),正如《靈樞·禁服》所說:“……當瀉則瀉,當補則補,如桴應鼓?!薄督疳樫x》說:“觀乎針道,捷法最奇,須要明乎補瀉,方可起于頃危?!薄断胭x》也說:“凡欲行針須審穴,要明補瀉迎隨訣。”《靈樞·根結》:“補瀉反則病益篤。”又“不知順逆,真邪相搏,滿而補之,則陰陽四溢,腸胃充郭,肝脾內瞋,陰陽相錯;虛而瀉之,則經脈空虛,血氣竭枯,腸胃亻聶辟,皮膚薄著,毛腠天膲,予之死期?!狈泊苏f明補瀉在針灸臨床中的重要地位。1.針法補瀉分類補瀉種類雖多,不外從兩種形式表現出來,即一方面憑借醫(yī)者的手技以及穴位的選擇等以達到目的,例如迎隨、開闔、提插、捻轉等法。另一方面則是指導患者作某種動作達到目的,例如呼吸等法。當然,前者占主要地位而后者只占次要地位,但兩者又多混合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