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叢書的立足點既非“西方中心主義”,也非“中國中心主義”,而是以現代法治的普世價值為“中心”的。這一“中心”則通過中西法治發(fā)展,特別是其與反法治和非法治的較量中曲折發(fā)展的理論和實踐向展開,并在諸如憲法至上、程序正義、權利本位、依法行政等等普遍公認的法治價值和原則上進行橫向的深度開掘。在力圖回答中國法治走向這一問題時,我們贊同Matz的“定理”:“所謂結論,就是你懶得繼續(xù)思考下去的地方?!庇袝r一個所謂權威的結論甚至比老老實實的疑問更為有害。中國法治問題是一個歷史課題,也是一個悠久民族的群體性的文化選擇課題,除了歷史、民族和文化自身的答案以外,任何欲進行書齋作業(yè)的“學術定位”的企圖都是虛妄的。誠然,這并不妨礙對這一命題進行艱巨而深刻的探險索和論證,問題將隨著理論的深入和實踐的發(fā)展不斷激起更多的爭論和進一步的思索,并一步一步地向它的目標接近。雖然我們不敢也無力構建“中國法治”理論的宏偉體系,但每一部書都可視為我們對這一問題探尋深思的結晶。它可能是縱向的、橫向的,或點或面地記錄了古今中外法治的理論和實踐,以滴水之光折射汪洋大海,同時也是提供了作者本人對法治之道、對中國法治之路的審視、反思、拷問和設想。[編輯推薦]圍繞1979年至1998年政治學界和法學界在法治問題上的爭論與探索,濃縮中國人對法制現代化的認識與思辨,展現“法治”對“法制”的超越與成就,揭示中國堅定地走向法治國家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