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文學藝術藝術書法/篆刻于右任先生最后遺墨

于右任先生最后遺墨

于右任先生最后遺墨

定 價:¥68.00

作 者: 于右任書
出版社: 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叢編項:
標 簽: 漢字

ISBN: 9787505714939 出版時間: 1999-10-01 包裝: 膠版紙
開本: 29cm 頁數(shù): 272 字數(shù):  

內容簡介

  我的青年時期(亦名——牧羊兒的自述)堂后枯槐更著花,堂前風靜樹陰斜。三間老屋今猶昔,愧對流亡說破家。這是我前年歸省三原西關斗口巷老屋的詩。古人說得好:一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碑斘一厝サ臅r候,我那破舊的宅子里,留下的幾間老屋,看去都像親人一般,這是何等可以感慨的事。況我生在歷史上代產(chǎn)圣哲的關中,有雄壯的地理,有深厚的文化,又有親愛的家庭,讀圣賢書,所學何事?要當堂堂地做個人。不謂年光流轉,白發(fā)盈顛,在這抗戰(zhàn)建國的大時代中,但覺學問荒疏,不敷應用,對于國家民族,又如何的抱愧呵!我的故鄉(xiāng)是陜西涇陽斗口村,所謂斗口,就是白公渠——今之涇惠渠——分水的一個口子。那時水量很少,農(nóng)田灌溉,甚為困難;這個支渠,雖灌地甚少,得之已不容易。我于家的始遷祖,已不能深考,但住此必有很久的年代,所以鄉(xiāng)人稱為斗口于家。三原縣北之白鹿原去斗口村約四十里,有一土丘,唐高祖獻陵也;陪葬者三十余人。碑估售之市,有獻陵八種,即濮陽令于孝顯,燕國公于志寧,明堂令于大猷,兗州都督于志微,共計于氏四碑李氏臧氏各二碑,我小時并不知此,靖國軍時,三原學者問我與此碑關系,我答先人無任何傳說。于姓本來不繁,在清朝中葉,尚有五家,回亂后只剩三家。我生在三原東關河道巷,又在三原讀書應試,因此就著籍為三原人了。我們一家共三房,先伯祖象星公生大伯父寶善公為大房,先祖峻堂公生先二伯父漢卿公寶銘,先嚴新三公寶文,為二房和三房。先二伯父配房太夫人。我的母親是趙太夫人。二伯父先在南昌經(jīng)商,旋赴香港。先嚴則十二歲就步行入蜀,做江津典鋪的學徒,后方轉至岳池那時我家生活日艱,由三原遷回鄉(xiāng)下。及祖居被毀,又遷住村東灣子楊堡。先母生我后即多病,既感于家庭處境之難,又無錢醫(yī)治,遂郁郁以終。時我尚未滿二歲,于先母的一切,全不知道,只記得后來伯母說:“陜亂平后,汝外祖由甘肅靜寧縣逃荒東來,手攜汝母,背負汝舅,至豳州長武間,力竭食盡,又因汝母足痛不能行,恐牽連大家餓死,不得已棄之山谷中,行數(shù)十里矣,駱駝商人,見而憐之,載以行,追及汝外祖,贈以資而還其女?!庇终f:“汝母面方而敦厚,與心如一,那是使我最不能忘的?!边@是一點慘痛的歷史而已。我以一無母之兒,又處在單寒孤弱的家庭中,所以能成立為人,幼不失學,可說全由伯母房太夫人停辛佇苦而來,伯母之恩,真是我畢生所報答不盡的。伯母是經(jīng)陽楊府村人,家世業(yè)農(nóng),排行第九,故幼即稱為九姑娘而不名,十七歲來歸。嗣二伯父去香港,每一家信,動輒經(jīng)年。先嚴在川,亦隔三年始得一歸。因此伯母和先母,妯娌同居,相依若命。當先母逝世前的半月,伯母適歸寧母家,一夜,夢迷離風雨中,墻頭有婦人攜一兒,垂淚相招,心知其事不祥。及歸,先母病已劇,泣謂伯母日:“此子今委嫂矣,我與嫂今生先后,來世當為弟妹妻子以還報耳?!保ò聪群蠹存ㄦ?,字見史記。讀若線候,今鄉(xiāng)人土話猶然。)那時我初離乳,身弱多病,伯母帶往楊府村就醫(yī),歸而新宅又毀,自此隨伯母居外祖家中,歷時九年。外祖家中人,莫不敬伯母,也莫不愛我,雖人口加多,農(nóng)產(chǎn)有限,豐歉寒暖,從無不歡。村中老嫗某謂伯母曰:一九姑娘抱病串串侄兒,欲了今生,豈不失算?況兒有父,父又一子,即提攜長大,辛苦為誰?又其伯父聞已卒于南方,九姑娘以青年寄食母家,眼角食能吃一生乎?”伯母應之曰:一受死者之托,保于氏一塊肉,那個望報?設使無此母家,亦當為傭以給吾兒。如其父歸攜兒以去,則為尼終老,亦所甘心?!边@可見伯母立志之如何堅定,和愛我之如何真切了。自回捻戰(zhàn)后,農(nóng)田半荒,鄉(xiāng)人多兼營畜牧。表兄敏事,積歲錢買一跛羊,不久即產(chǎn)小羊,我亦絮絮欲得羊如表兄,伯母用三百錢復買一跛的。某日冬牧,我私隨諸牧兒往,忽有三個狼,從荒草中躍出,諸牧兒和羊群均驚散。我們兩只跛羊,為兩狼所攫,在墳角嚙食。時我方在墳東,專力掘野紅根(河南人謂之牽巴巴),一狼踞墓西,相距不過數(shù)尺。村人楊姓在田中望見,手執(zhí)鐮刀奔至,挾我歸家。伯母聞驚急出,匐匍道中,幾不能前。事后,諸舅父因小兒無學校收容,混跡羊群,甚為擔心,于是亂后興學之議以起。栒邑老儒第五先生(第五倫之后),年六十余,出山謀作農(nóng)傭,見鄉(xiāng)人修學塾,自薦為師。我遂于七歲的春天,以一個流離的孤兒,入村中馬王廟為學生。第五先生授課凡兩年,見我入學以時,衣敝而潔,詢知其故,深為嘆異,于是教我益加盡力。離館時,撫我曰:一世間無母之兒,安得所遇盡如汝哉?一蓋先生幼時亦抱家庭之痛也。伯母于每年寒食節(jié)必帶我回鄉(xiāng)掃墓。兩村相距,約十二里,有時諸舅以牛車相送,有時步行。某處老墳,某處新墳,至時必鄭重以告。至先母墳前必哭,哭必祝告:一兒幾歲矣,讀書幾冊。”我聞而悲慟,讀書不敢不勤。農(nóng)忙時,亦隨伯母及諸表弟至田間拾麥;往往拾之于舅父隴畔的,復賣之于舅父,舅父仍一再以勤勞相勖。我有歸省楊府村外家詩五首,追記那時的情形:朝陽依舊郭門前,似我兒時上學天。難慰白頭諸舅母,幾番垂淚話兇年。無母無家兩歲兒,十年留養(yǎng)報無期。傷心諸舅墳前淚,風雨牛車送我時。記得場南折杏花,西郊棗熟射林鴉。天荒地變孤兒老,雪涕歸來省外家。桑柘依依不忍離,田家樂趣更今思。放青霜降迎神后,拾麥農(nóng)忙放學時。愁里殘陽更亂蟬(遺山句),遺山南寺感當年(元遺山亦讀書外家)。頹垣荒草農(nóng)神廟,過我書堂一泫然。到了十一歲,伯母帶我至三原東關,依三叔祖重臣公。三叔祖望重一時,交游甚廣,與毛班香先生經(jīng)疇友善,因送我入毛先生私塾肄業(yè)。是年,先嚴返里,繼母劉太夫人來歸,亦賃居東關石頭巷,但我則仍依伯母,伯母督課每夜必至三鼓,我偶有過失或聽到我在塾中嬉戲,常數(shù)日不歡。其愛護之心,和嚴正之氣,至今夢寐中猶時時遇見。毛班香先生,是當時有名的塾師,我從游九年,讀經(jīng)書,學詩文而外,對于他專心一志的精神,尤其佩服。他常常對我們說:一我沒有甚么長處,只是勤能補拙?!边@雖是先生的自謙之詞,卻是他生平所身體力行的。毛先生的教授法亦特別:由他自教大學生,更由大學生分教小學生。平常每日授課兩次,夏季日長,則加課一次,都須背誦,并帶背舊書,所以讀書比較精熟。尤其值得記述的,是太夫子漢詩先生亞萇。太夫子亦曾以授徒為業(yè),及年老退休,尚常常為我?guī)煷^。他生平涉獵甚廣,喜為詩,性情詼諧,循循善誘。自言一生有兩個得意門生:一是翰林宋伯魯,一是名醫(yī)孫文秋。希望我們努力向上,將來勝過他們。對我的期望尤殷,教導也特別注意。太夫子又喜作草書,其所寫是王羲之的“十七鵝”。每一個鵝字,飛,行,坐,臥,偃,仰,正,側,個個不同,字中有畫,畫中有字,皆宛然形似,不知其原本從何而來。當時我也能學寫一兩個,但是現(xiàn)在已記不得了。在毛先生私塾時,我已開始學做古近體詩,如唐詩三百首,古詩源,選詩等,都曾讀過,但是循文雒誦,終覺不生興味。一日,先生外出,我以大學生的資格,照料館事,書架上有文山謝疊山詩集殘本,我取而私閱,見其聲調激越,意氣高昂,滿紙的家國興亡之感,忽然詩興大發(fā),我之做詩,殆可以說由此悟入。至于我之所以略識學術門徑,卻以得益于庭訓為多。先嚴雖為家境所迫,早歲經(jīng)商,但自修甚勤;又從師問業(yè),博覽群書,所以見識反較一般科舉中人為高。嘗手寫史記全部,點過十三經(jīng)兩遍。輯修家譜,選成治家語錄三卷;又嘗借抄張香濤的輶軒語和書目答問,寄存家中。某書當讀,某書某處重要,亦時以問業(yè)所得,在家信中示及。岳池典鋪中的掌柜馬芰洲先生丕成,是明儒馬谿田先生的族人,喜刻先代遺書,常囑先嚴任??敝?。先嚴又愛讀袁子才的小倉山房尺牘,以為社會應用,最為便利;馬先生的父親曾經(jīng)注過此書,先嚴為之整理刊行,至今岳池尚有刻本流傳。某年先嚴回里,除料理家務外,一面從陳小園先生學醫(yī),一面則自修經(jīng)籍。我日間上學,晚則回家溫習,父子常讀至深夜,互相背誦,我向先嚴背書時,必先一揖,先嚴背時亦向書作揖如儀。我在斗口村掃墓雜詩中,有如下的一首:發(fā)憤求師習賈余,東關始賃一椽居。嚴冬漏盡經(jīng)難熟,父子高聲替背書。就是詠的那時的事。先嚴最喜買書,在岳池劉子經(jīng)先生典當時,陸續(xù)寄歸的,已經(jīng)不少。但是每年的薪水不過數(shù)十兩,回家又須還債,家境甚窘,雖不至于挨餓,但有時竟至沒有鹽吃。及移住東關渠岸喻宅,前院是一個炮作房,我每天飯時回家,便去做炮,或打炮眼,或裝藥線,每盤制錢一文,一日可做三四盤,用以貼補家用,添買紙筆,有時亦買糖以自慰,那時一枚糖只值一文錢,但開支已覺得奢侈了。一夜炮房失火,掌柜全家燒死,我的臥房與之毗連,幾乎波及。隔日見炮房墻腳有火藥三大甕,撫之余熱未退,幸上有石蓋,未經(jīng)爆炸,否則早已葬身火窟了。炮房毀后,我失去了大宗收入,好似工人失業(yè)一般。因試往本縣學古書院考課,第一次就得了二錢銀子(每錢換制錢一百一十余文)此后時被錄取,經(jīng)濟復形活動。十五歲,同學多勸我應試,三叔祖和先父恐荒廢學業(yè),都不贊成。到了十七歲,趙芝珊先生維熙督學時,我以案首入學,塾中功課始漸自由,所讀的書,可以由自己選擇,先生不過任講解督課之責而已。兩年后,毛先生謂我學已小成,應出從名師,以資深造。所以三原宏道書院,涇陽味經(jīng)書院,西安關中書院,我都曾經(jīng)住過。時讀書稍多,詩賦經(jīng)解均略能對付,而所作八股文,則與當時的風氣不同;以書,禮,史記,張子正蒙等書為本,只重說理,不尚詞藻,見者多疑其抄襲明文,因此各書院會課,不是背榜,就是倒數(shù)第二,居恒郁郁不樂。及葉伯皋先生爾愷入關督學,我始得露頭角。葉先生在當時學使中,以學問淵博著稱,幕府中如葉瀾葉瀚浩吾兩先生,都是東南知名之士,尤好講求新學。學政衙門,本設三原,葉先生下車伊始,觀風全省,出了幾十個試題,各門學問,無不具備,繳卷以一月為期。我勉強做成了十許篇,冬寒無火,夜間呵凍所書,忽濃忽淡,甚形潦草。但葉先生對我的文章特別激賞,評語有“西北奇才”之目,更加獎了許多話。傳見時,授以薛叔耘出使四國日記,勉我留心國際情形。并謂:“此書只帶來一部,閱讀后仍須繳還。”真可謂刮目相看了。我經(jīng)葉先生識拔,時譽漸起。葉先生任滿后,沈淇泉先生衛(wèi)繼任督學。因我處連年荒旱,死亡枕藉,沈先生在東南募集巨款,創(chuàng)設粥廠,欲得一少年有為之士,擔任其事。時我在宏道書院肄業(yè),以孫芷元先生之薦,特調我出任廠長。我初出學校,見饑民多多少少,鳩形鵠面,啼饑號寒,社會整個的慘狀,都擺在我的面前,不由得我不動心,不努力,因此開廠后連夜忙碌,竟累得生了一場病。幸廠中會計獨立,責任較輕。至第二年麥子將熟時,以余糧分給饑民,廠事因之結束。廠中有民夫二十余人,經(jīng)數(shù)月來之教導,本是一種很有用的力量,因為無法保留,只好割心割肝般的遣散。廠址在二原西關,即現(xiàn)在我所辦的民治學校也。我在粥廠近一年,雖得了一點辦事經(jīng)驗,但其時正在求學期間,課程上損失甚多,終覺是可惜的。及粥廠散后,沈先生送我入陜西中學堂肄業(yè)。我之入陜西中學堂,在庚子春間,校址為西安有名的北院??偨塘暯亩⌒欧蛳壬?,精熟經(jīng)史,講解詳明,我從游半年,受益最多。及庚子之變,西后母子入陜,北院改作行宮,學校無形解散,又令堂中師生,衣冠出城,迎接圣駕,在路傍跪了一個多鐘頭。我于愧憤之余,忽發(fā)奇想,欲上書陜西巡撫岑云階,請其手刃西后,重行新政。書未發(fā),為同學王麟生先生炳靈所見,勸我不要白送性命,始止。這種幼稚思想,由今思之,真是可憐。陜西提倡新學最力而又最徹底的,當推三原朱佛光先生先照。朱先生本是一個小學家,其治經(jīng)由小學入手,其治西學則從自然科學入手,在當時都是第一等手眼。自謂是明秦王之后,故講學時多紹述明末遺老精神,以勵后進。其盟弟長安毛俊臣先生昌杰,則以經(jīng)學家而兼擅詞章。二人學行契合,相得益彰。朱先生曾與孫芷沅先生發(fā)起天足會,又創(chuàng)設勵學齋,集資購買新書,以開風氣。那時交通阻塞,新書極不易得,適莫安仁敦崇禮兩名牧師在三原傳教,先嚴向之借讀萬國公報,萬國通鑒等書,我亦借此略知世界大勢。及聞朱先生以新學授徒,向往甚殷,遂以師禮事之,朱先生亦置我于弟子之列。因朱先生的關系,又得問業(yè)于毛先生。同學中我最要好的如王麟生先生炳靈,茹懷西先生欲可,程搏九先生運鵬等,都往來于兩先生之門。眼界漸寬,所治學問,亦不甘以考據(jù)詞章自限。茹程二同學喜讀曾胡遺集,朱先生日:“文章雖佳,題目則差,請你們留意。”我聞之大為感動,有一次竟將所有新書燒毀,頗有“天地悠悠,愴然涕下”之概。這都是我們少年時之狂態(tài),也是受的朱先生的影響。因為經(jīng)朱先生的啟沃,我們的思想,已經(jīng)漸漸的解放了。那時關中學者有兩大系;一為三原賀復齋先生瑞麟,為理學家之領袖,一為咸陽劉占愚先生光蕡,為經(jīng)學家之領袖。賀先生學宗朱子,篤信力行,我幼年偶過三原北城,見先生方督修朱子祠,儼然道貌,尚時懸心目中。劉先生治西漢今文之學,精四通(通典,通志,文獻通考,資治通鑒),兼長歷算,為味經(jīng)書院山長,曾刻經(jīng)史甚多,以經(jīng)世之學教士,一時有南康北劉之目。戊戌政變,劉先生感憤之余,曾遙祭六君子,為清吏所嫉視。我之謁見劉先生,已在戊戌十月,其時謠言朋興,劉先生見我至,詫曰:“汝何為于此時就我乎?”我曰:“正惟此時,我乃來就先生也?!眲⑾壬勓陨鯙轶@異,待我甚優(yōu)。雖從游一月,先生即解館回煙霞洞,但是印象卻甚為深刻。我之革命思想,固然以朱佛光先生的啟沃為多。但在幼年寄居楊府村外家時,卻有一段故事,應該補述。西北風俗,農(nóng)人日工完畢,多至場畔一喝湯”。所謂喝湯,就是南方的消夜,也可以說是吃晚飯。場廣一畝至數(shù)畝,平時為曝農(nóng)作物之用,喝湯時則分配次日工作,或談閑天。一日我的表弟說:“我讀完百家姓,何以縣官的姓,書中不見呢?”四外祖答道:“他們是滿洲人呀!滿洲人打敗了我們的祖先,將中國的江山占了,所以我們的百家姓上不要他?!爱敃r我亦莫名其妙,但起了一個民族意識的憧憬。后來學習舉業(yè),循例應試,這個民族意識,亦若晦若明,旋蟄旋動,沒有什么確定的界限。及至從朱佛光先生游,先生意見甚高,講學亦極為大膽,時時得聞革命的緒論,

作者簡介

  于右任先生,原名伯循,號騷心,又號髯翁,晚號太平老人,一八七八年生于陜西省三原縣,他早年追隨偉大孫中山先生,投身于推翻清王朝封建統(tǒng)治的辛亥革命。于先生不僅是一位民主革命的先驅者,同時也是一位著名的愛國詩人和清末以來杰出的書法家。他是南社早期的詩人,他的詩、司、曲均有很高的造詣,曾寫不少寄托國家民族興衰之情的詩篇。尤其為世人所推崇的、成就最高的還是他的書法藝術。

圖書目錄

前言
為萬世開太平
我的青年時期
杜詩手抄
滿江紅
正氣歌
民治學校園紀事詩前后二十首
右任墨存
右任詩稿真跡
釋文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