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jié) 概述
一 意義
二 特點
三 影響中藥制劑質量的因素
四 中藥制劑與中藥制劑分析的展望
第二節(jié) 藥品與藥事管理
第三節(jié) 藥品標準
一 藥品標準
二 國家藥典
第四節(jié) 中藥制劑的質量檢驗
第二章 中藥制劑的鑒別
第一節(jié) 中藥制劑的顯微鑒別
一 制片方法
二 顯微觀察要點
三 顯微鑒別常用的試液
四 細胞及細胞內含物等的顯微測量
五 顯微鑒別應用實例
第二節(jié) 中藥制劑的理化鑒別
一 一般化學反應法
二 微量升華法
三 熒光鑒別法
四 顯微化學法
五 可見-紫外分光光度法
第三節(jié) 中藥制劑的色譜鑒別
一 薄層色譜法
二 紙色譜法
三 氣相色譜法
第三章 中藥制劑的檢查
第一節(jié) 制劑要求
一 劑型概述
二 各劑型的定義
三 各劑型的常規(guī)要求
第二節(jié) 各制劑的常規(guī)檢查
一 水分測定
二 崩解時限或溶散時限
三 重量差異或裝量差異
四 均勻度與粒度
五 溶化性能及不溶物檢查
六 硬度與脆碎度
七 相對密度
八 pH檢查
九 含乙醇量檢查
十 浸出物測定
第三節(jié) 雜質檢查
一 雜質及其來源
二 雜質限量的控制
三 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檢查
四 重金屬檢查
五 砷鹽檢查
六 中藥注射劑的特殊檢查
七 農藥殘留量的檢查
第四節(jié) 物理常數(shù)測定
一 熔點
二 凝點
三 餾程
四 旋光度
五 折光率
第四章 中藥制劑定量分析方法
第一節(jié) 概述
第二節(jié) 可見-紫外分光光度法
一 基本原理
二 吸收光譜的繪制
三 單一物質的測定方法
四 混合物的測定方法
第三節(jié)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一 基本原理
二 儀器簡介
三 定量分析方法
第四節(jié) 薄層掃描法
一 薄層掃描儀
二 測量原理
三 測量方法
四 定量分析方法
第五節(jié) 氣相色譜法
一 氣相色譜法的分類和特點
二 氣相色譜分析流程
三 氣相色譜法的基本理論
四 色譜柱
五 檢測器
六 定性分析
七 定量分析
第六節(jié) 高效液相色譜法
一 特點
二 固定相與流動相
三 反相色譜
四 檢測器
五 定性 定量分析
第七節(jié) 電化學分析法
一 庫侖滴定法
二 極譜法
第八節(jié) 回歸分析和回收率試驗
一 回歸分析
二 回收率試驗
第五章 中藥制劑中各主要成分的含量測定
第一節(jié) 生物堿的含量測定
一 生物堿的一般性質
二 含量測定
第二節(jié) 黃酮類化合物的含量測定
一 黃酮類化合物的性質
二 含量測定
第三節(jié) 蒽醌類化合物的含量測定
一 蒽醌的性質
二 含量測定
三 其他醌類化合物的含量測定
第四節(jié) 皂甙類成分的含量測定
一 皂甙的性質
二 含量測定
三 應用實例
第五節(jié) 揮發(fā)油類成分的含量測定
一 揮發(fā)油的性質
二 含量測定
三 應用實例
第六節(jié) 其他類成分的含量測定
一 香豆素類成分的含量測定
二 有機酸類成分的含量測定
三 萜類成分的含量測定
四 鞣質類成分的含量測定
第七節(jié) 中藥制劑各劑型樣品的預處理
一固體中藥制劑的預處理
二 半固體制劑的預處理
三 液體制劑及外用制劑的預處理
第六章 實驗
實驗要求
實驗報告內容
實驗一 理化鑒別
實驗二 薄層色譜鑒別之一
實驗三 薄層色譜鑒別之二
實驗四 分光光度法鑒別
實驗五 中藥制劑中含乙醇量測定(氣相色譜法)
實驗六 中藥制劑中含乙醇量測定(蒸餾法)
實驗七 重金屬檢查
實驗八 砷鹽檢查
實驗九 重量差異和裝量差異檢查
實驗十 水分測定和物理常數(shù)測定
實驗十一 顛茄酊中生物堿的含量測定(酸堿滴定法)
實驗十二 清熱解毒口服液中總黃酮的含量測定(分光光度法)
實驗十三 銀黃口服液中黃芩甙和綠原酸的含量測定(紫外分光光度法)
實驗十四 薄荷揮發(fā)油的含量測定
實驗十五 甘草浸膏中甘草酸的含量測定(重量法)
實驗十六 中藥制劑中冰片的含量測定(氣相色譜法)
實驗十七 中藥制劑中黃芩甙的含量測定(高效液相色譜法)
實驗十八 穿心蓮制劑中脫水穿心蓮內酯的含量測定(薄層掃描法)
實驗十九 左金丸的分析
附錄一 常用試液及配制方法
附錄二 乙醇相對密度表
附錄三 選用儀器型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