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迷考據,贏得夢魘名,張愛玲紅學的自我說明,還是“迷”“夢”“魘”的感性自謙,實則大可感性自傲,男性的政治索隱、史傳考證,都得不出她的文學創(chuàng)見。本書集結了中國內地、臺港地區(qū)及海外學者對張愛玲的討論。從《沉香屑——第一爐香》到《半生緣》,從散文隨筆到《紅樓夢》研究,張愛玲一生的文字事業(yè),盡皆包括。楊澤,臺灣省嘉義人,1954年生,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文學博士,曾任教于美國布朗大學比較文學系,現(xiàn)任臺灣省《中國時報》副總編輯兼《人間副刊》主任。著有詩集三種,譯作兩種,另編有《從40年代到90年代——兩岸三地華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等數(shù)種。1995年的秋天,張愛玲悄然逝于她在洛杉磯的小公寓中,距離她初臨美國,整整是40年。昔日上海最璀璨的文學彗星,以她自己所選擇的荒涼形式,告別繁華世界。張愛玲以她的生命,見證她的美學。張愛玲的創(chuàng)作已成絕響,而張愛?岬難芯坎鷗嶄湛?。谁能放下《晋\恰貳ⅰ肚慍侵怠貳ⅰ棟肷怠罰克芡遣芷咔傘琢魎鍘⒏鷂⒘?另一方面,張愛玲的心理征候、藝術性情以及政治選擇,也成為她的讀者不斷思索、辯證的焦點。本書集結了中國內地、臺港地區(qū)及海外學者對張愛玲的討論。從《沉香屑——第一爐香》到《半生緣》,從散文隨筆到《紅樓夢》研究,張愛玲一生的文字事業(yè),盡皆包括。而各篇論文所引用的歷史材料及理論架構,尤其可以得見張愛玲的啟發(fā)之深,影響之廣。本書是“張學”研究最重要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