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埃爾.勒韋爾迪(PIERRE REVERDY,1889—1960),1889年9月13日出生于法國南方城市納博訥。他的童年是在鄉(xiāng)野里度過的。這使他一方面因領略故鄉(xiāng)的陽光、風、大海、空闊孤寂的沙灘,從而培養(yǎng)起對大自然物象的極端敏感;另一方面也使他很早就體驗到一種恐慌騷亂的精神狀態(tài),時刻準備對大自然的重壓進行反抗。1910年,他來到巴黎,為了“寫出世界上最美的詩章”。他與畢加索、璜.格里、雅各布、阿波利奈爾等建立了友誼,并同他們一起參加了立體派活動。1916年,他創(chuàng)辦刊物《南—北》。這個刊物后來成為一個新詩的實驗園地。在阿波利奈爾和超現(xiàn)實主義新潮之間,勒韋爾迪仿佛一座橋梁,起著過渡作用。1926年,他離開巴黎去索萊斯姆(SOLESMES)修道院,一住就是34年!但到底是通過什么途徑,使勒韋爾迪從青年時代的詩歌狂熱終致踏上與上帝秘密對話和過神秘的晚年隱居生活之路?大概沒人說得清楚。此后,盡管他去巴黎小住,卻始終未真正離開索萊斯姆。1960年6月16日,他帶著終生相伴的孤獨,吞咽下最后一口空氣。阿拉貢悲嘆;“一顆黑色太陽隕落在索萊斯姆”。說勒韋爾迪是詩人,其實他更像一個靜悟者。他不想在耗費中取勝,盡管生命始終處于被耗費狀態(tài)。他希望從內在飽滿中求得詩歌自然的溢出。他的詩看上去簡單而重復,里面卻容納了一次次的躍舉,緩升,徐降。在他那里,單調化解了豐滿,靜態(tài)中充溢動作,最平凡的敘述抖落出最驚心的悲劇。他生命的幽潭,在孤寂和睿智的屏護下,一輩子清靜,深邃,大波悄然涌起,又無聲降落,從未誕生,也從未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