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現在讀者面前的這本書,意圖是從學術史的角度來陳述、分析美國中國史研究的演變。為什么不冠之為“漢學史”或“中國學史”?這還得從“漢學”和“中國學”的概念說起。學術界一個爭論不休的問題是“sinology”這一譯名,以及“漢學”與“中國學”的區(qū)別。大致說來有以下三種看法:一是將“漢學”等同于“中國學”;二是認為“漢學”與“中國學”雖都指海外的中國研究,但所指的時期和包含的內容各不相同;三是反對譯成“漢學”,一律改稱“中國學”。目前,有相當數量的學者習慣于把海外對中國的研究稱為“漢學”,并將“漢學”與“中國學”等同起來。王景倫在《走進東方的夢——美國的中國觀》中就如是說:“漢學(sinology)亦稱中國學(chinastudy),作為外國研究中國的一門學問,最初是在英國發(fā)展興起的,二戰(zhàn)后,在美國得到了迅速的發(fā)展,美國遂成為西方‘中國研究’的中心。”①顯然,王景倫所稱的國外漢學研究最初興起于英國的判斷是一種誤讀,它至少忽視了傳教時期意萄法籍傳教士對海外中國研究所做的貢獻,但他所提出的“漢學即中國學”的主張,卻是許多學者所認同的。在他們看來,漢學作為國外系統(tǒng)研究中國“語言文字、歷史、地理、哲學、宗教等諸方面”的學問,作為“東方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可稱之為“中國學”(theChineseStudies)。應強調的是,在主張“漢學即中國學”的學者中,有相當一部分學者注意到了海外中國研究內容的歷史演變。他們在肯定“漢學”與“中國學”兩概念同一性的前提下,對兩者在不同歷史時期的適用性,作了區(qū)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