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是人類思想中一個玄秘深奧、難以捉摸而又不可或缺的重要概念。在哲學家看來,它就是虛空,是萬物的起源;在文學家的手中,它產生了許多語義雙關的俏皮話;而在科學家的世界中,它也同樣占據(jù)了顯赫地位。從數(shù)學中的零到空集,從物理學中的以太到量子真空,從宇宙學中的大爆炸到暴脹宇宙,“無”始終是我們無法回避的中心話題。無數(shù)例子證明,“無”是真實存在的。本書詳細回顧了這一概念的豐富內涵和歷史沿革,從古代瑪雅文明到中世紀的文藝復興,從莎士比亞到霍金,作者廣征博引,娓娓道來,造就了一本通俗易懂而又妙趣橫生的奇書。精彩片段“因為它不存在”——這也許是撰寫一本關于“無”(Nothing)之書的充足理由,如果作者已經撰寫了一本關于“萬物”(Everything)的書,那么尤其如此。然而,幸運的是,有比這更好的理由。如果我們察看一下那些特殊問題(它們曾是人類沿著最古老和最執(zhí)著的探究之路前進的主要動力),就會發(fā)現(xiàn)“無”,它合適地偽裝成某種東西,從不遠離事物的核心。“無”有著各種各樣的偽裝,幾千年來它曾經是一個魅力經久不衰的論題。哲學家爭取理解它,而神秘主義者夢想他們能想象它;科學家力求創(chuàng)造它;天文學家徒勞地尋求確定它的位置;邏輯學家對它望而生畏,神學家卻渴望由它召喚出一切;而數(shù)學家達到了目的。與此同時,作家和愛開玩笑的人樂于竭其所能,激起對“無”的無謂的紛擾。沿著所有這些通向真理的小徑,“無”作為某種意料不到的關鍵性事物而出現(xiàn);基于它,我們有如此多的中心問題得到了仔細考慮。于此,我們將要集中描繪我們關于“無”的概念影響知識增長的某些方式。我們將看到,古代西方人對邏輯學和分析哲學的沉溺,如何阻礙了他們發(fā)展到一個很有成效的圖景:“無”作為某種東西,可以是我們對所見事物所作解釋的一部分。與此相反,東方哲學家則具有這樣一些思維習慣:“無”是某種事物的觀念很容易把握,它在其衍生物中不僅僅是消極的。從這簡單的第一步開始,隨之而來的對人類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躍進:通用計數(shù)系統(tǒng)的發(fā)展,它可以向前和向上演進為現(xiàn)代數(shù)學的各個深奧領域??茖W上,在對實際真空(vacuum)的可能性、需要性和地位進行曲折爭論的一千年當中,我們會看到對制造一個實際真空的某些追求。這些想法塑造了物理學和工程學中許多領域的未來發(fā)展方向,而與此同時,重新組合了哲學上和神學上對真空——物質上的“無”——的可能性和需要性的爭論。對神學家來說,這些爭論部分是宇宙必須從一個既是物質上的也是精神上的“無”之中被創(chuàng)生出來這一關鍵論點的繼續(xù)。可是對于大哲學家們來說,這些爭論只不過是關于事物最終本質所提出的考慮欠周的問題的特例,它們正在逐漸聲名掃地。一開始,關于“無”的意義這樣的問題看上去是困難的,因此它們顯得不可能回答;其后,它們又顯得毫無意義:關于“無”(Nothing)的問題并不是關于任何事物(anything)的問題。然而,對于科學家來說,真空的制造看起來具有物理上的可能性。人們可用真空做實驗,并可用真空制造機器:這是對它的實在性的一個嚴峻考驗。不久,這種真空似乎不可接受了。出現(xiàn)了這樣一幅圖像:宇宙充滿著一種無處不在的以太流體。不存在空空間(emptyspace)。萬物通過以太運動;萬物受到以太的作用。以太是萬物漂游的海洋,這保證了宇宙的每一角落或縫隙都不是空的。這種幽靈般的以太是持久不變的。需要一個愛因斯坦把它從宇宙中清除掉。但是當一切可清除的東西都清除掉以后,所剩下的仍超過他所意料的。相對論和量子論相結合產生的洞察力揭示了驚人的新可能性,它們把現(xiàn)代天文學中最重大的未解決問題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最近20年來,人們逐漸弄清楚,真空原來甚至比愛因斯坦所能想象的更為不同尋常、流動性更大、空虛程度更低、不可捉摸程度更小。它的存在同時在各種自然力作用于其上的那些最小和最大的空間范圍內被感知。僅當發(fā)現(xiàn)了真空微妙的量子效應時,我們才能理解,各種不同的自然力在由物質的最基本組成部分聚居著的沸騰的微觀世界里是怎樣統(tǒng)一起來的。天文世界同樣屈從于真空的性質。現(xiàn)代宇宙學依據(jù)真空的特殊性質構建了關于宇宙的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的主要圖像。唯有時間將會告訴我們這種構建是否建筑在散沙之上。然而我們也許不必等待很久?,F(xiàn)今一系列令人注目的天文觀測,通過宇宙真空對宇宙膨脹的影響,似乎正在揭示它。我們還指望其他實驗能告訴我們,真空是否如我們所猜測的,在幾近150億年前完成了某些有力的動作,把宇宙安置在一個特殊的過程之中,正是此過程導致宇宙成為現(xiàn)在的樣子,并變成它最終將變成的那個樣子。我希望這個故事將會使你堅信,存在著遠比所見到的多得多的“無”。如果我們要了解我們怎樣來到這里并在這樣做的同時進行思考,那么對“無”的本質、它的性質和它既能突然變化又能緩慢變化的傾向有一個正確概念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