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序
第一部分 經絡現(xiàn)象
第一章 導言
1.1 人體經絡現(xiàn)象的概念
1.2 人體經絡現(xiàn)象的生物學內涵
1.3 客觀表述人體經絡現(xiàn)象的可能性與可行性
1.4 經絡科學的目的、范疇與概念
1.5 經絡功能特征
1.6 建立經絡科學的可能性
1.7 開展經絡科學實驗研究需要闡明的問題
1.8 經絡科學的發(fā)展方向
第二章 人體經絡現(xiàn)象的客觀性
2.1 人體經絡現(xiàn)象的提出和理解
2.2 對于經絡存、廢爭論焦點的理解
第三章 經絡科學明證
3.1 中華古代自然理念與實踐背景
3.2 經絡科學明證——明仿北宋銅人
3.3 經絡系統(tǒng)是氣血通路
第四章 經絡科學概念總論
4.1 同一概念
4.2 時間概念
4.3 空間概念
4.4 死生概念
4.5 顯隱概念
4.6 整體概念
第五章 人體經絡現(xiàn)象的生物科學審視
5.1 人體經絡現(xiàn)象的自然科學歸屬
5.2 人體經絡現(xiàn)象的形態(tài)學疑點
5.3 人體經絡現(xiàn)象的生理學疑問
5.4 人體經絡現(xiàn)象的神經生物學難題
第六章 人體體表電學參數的實驗測定
6.1 對電學測定條件的估計
6.2 對二電極測定人體被動電學性質的認識
6.3 四電極方法的可信性
第七章 低阻經絡客觀實在性的實驗證明
7.1 測定人體表面電阻的實驗設計
7.2 群體間皮下電阻測定差異的圖示比較
7.3 個體皮下電阻分布的雙側比較
7.4 人體皮下電阻分布的時間穩(wěn)定性
7.5 低電阻點的縱向連線顯示
7.6 不同人體皮下低阻線的對比
7.7 低阻經絡客觀存在
7.8 穴位的物理學參數
第二部分 經絡現(xiàn)象的實驗探索——功能與結構
第八章 實驗研究經絡現(xiàn)象的生理學機制
8.1 哺乳類動物實驗檢測針刺效應
8.2 研究經絡現(xiàn)象建立低等動物實驗模型的必要性
第九章 應用生物學模型研究人體經絡通路現(xiàn)象
9.1 明確研究對象的范疇、問題和策略
9.2 人體經絡通路現(xiàn)象及其特征
9.3 探索神經生物學實驗模型的必要性
9.4 探索水蛭神經生物學實驗模型的可行性
第十章 中華寬體金線蛭中樞型標定機械感覺神經元特性
10.1 機械感覺神經系統(tǒng)
10.2 標定神經元次級軸突分支對稱性
10.3 機械感覺神經元軸突在神經索中分布對稱
10.4 單個機械感覺神經元跨體節(jié)軸突分布
10.5 相同體神經節(jié)中不同機械感覺型神經元間的機能關系
10.6 相鄰體神經節(jié)中的機械感覺神經元以電突觸連接
第十一章 中華寬體金線蛭前寶塔神經元(AP)對機械感覺信號的部位分辨功能
11.1 前寶塔神經元(AP)的標定
11.2 AP神經元軸突分支對稱
11.3 AP神經元功能探索
11.4 AP神經元的電學性質標定
11.5 AP神經元突觸對感受野部位分辨功能的標定
11.6 AP神經元對同一感受野區(qū)不同部位的反應振幅比較
11.7 AP神經元對單個體環(huán)的背、腹區(qū)刺激的部位分辨
第十二章 AP神經元部位分辨功能在水蛭機體中的意義
第十三章 中華寬體金線蛭中樞神經細胞間縫隙連接超顯微結構研究
第十四章 染料標記AP神經元突觸的超微結構研究
第十五章 微環(huán)境低阻貫通機能表現(xiàn)
第十六章 生物學實驗總結
第十七章 經絡構筑與低阻貫通組構的統(tǒng)一
第三部分 經絡科學的發(fā)展與前景
第十八章 從生物學看經絡科學的發(fā)展
第十九章 經絡科學的前景
第二十章 結語
附錄一 經絡科學詞解
附錄二 歷任北京大學教授論經絡
附錄三
附錄四
文獻目錄
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