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經濟管理自我實現(xiàn)/勵志成長/成功中國佛教與宋明理學:一次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融合的成功例證

中國佛教與宋明理學:一次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融合的成功例證

中國佛教與宋明理學:一次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融合的成功例證

定 價:¥11.50

作 者: 陳運寧著
出版社: 湖南人民出版社
叢編項: 學海一牛鳴
標 簽: 佛教

ISBN: 9787543820623 出版時間: 2002-06-02 包裝: 平裝
開本: 20cm 頁數: 204 字數:  

內容簡介

  自西漢以后,一部中國古代思想史,就它的基本內容和基本特性來說,是一部以儒家思想為主體,儒釋道三家既相互對立,又相互融合的歷史。因此,研究中國古代思想史便不能只孤立地研究儒家思想,還要同時研究佛道思想。否則,不能把握中國古代思想史的全貌,也無法了解儒家思想的發(fā)展。而由于與道家思想相比,佛教思想具有更豐富的理論內容和更精致的思辨結構,對封建社會中后期儒家思想的發(fā)展影響更大,所以,對佛教思想的研究,特別是對佛儒兩家思想既相互吸取又相互排斥關系的研究,便顯得更為重要了。從中國古代思想吏發(fā)展的主流脈絡來看,由孔孟奠基的儒家思想經歷了不同的發(fā)展階段:以倡導封建三綱五常為絕對真理的孔孟儒學是儒家思想發(fā)展的始初階段,其特點是偏重統(tǒng)一于倫理哲學;在本體論上,對天人關系的探討,即使是儒家內部也還處于百家爭鳴的狀態(tài),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儒家本體論哲學。西漢中期,為了適應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完善和鞏固新生封建秩序的需要,董仲舒提出“天人感應”說,把“天”看作是上帝神,從天人合一角度論證孔孟倫理哲學本體論體系。以后,無論是鄒衍的陰陽五行說,或者是讖緯神學,大體上都是沿著董仲舒的思路對神學本體論的發(fā)揮

作者簡介

  陳遠寧(1931-),男,湖南桂陽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研究班畢業(yè),曾任《求索》雜志主編、《企業(yè)家天地》雜志總編輯,現(xiàn)任湖南省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員,船山學社副社長。著有《王夫之哲學著作選注》《王船山政治觀研究》《當代中國哲學》《中國佛教與宋明理學》《關于世界觀和方法論關系的新思考》《關于哲學對象和功能的思考七則》等共九部著作和四十余篇論文,總計約140余萬字。

圖書目錄

緒論
第一章 佛學的起源和分派
第一節(jié) “四諦”說:佛學的開端
第二節(jié) 佛學的分派:從上座部與大眾部談起
第二章 中國佛教的形成和分派
第一節(jié) 中國佛教的形成:佛學玄學化到佛學與儒道進一步融合
第二節(jié) 中國佛教的分派
第三章 宋明理學的先驅者和奠基人
第一節(jié) 理學產生的歷史文化背景
第二節(jié) 理學的先驅者和奠基人
第四章 理學體系的形成和分派
第一節(jié) 理學體系的形成
第二節(jié) 理學的發(fā)展與分派
第五章 本體論:佛教與理學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之一)
第一節(jié) 本體論上佛教與理學的聯(lián)系
第二節(jié) 本體論上佛教與理學的區(qū)別
第六章 人性論:佛教與理學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之二)
第一節(jié) 人性論上佛教與理學的聯(lián)系
第二節(jié) 人性論上佛教與理學的區(qū)別
第七章 認識論:佛教與理學的聯(lián)系區(qū)別(之三)
第一節(jié) 認識論上佛教與理學的基本聯(lián)系和主要區(qū)別
第二節(jié) 對佛教與理學認識論的評析
附錄:《心經》解析
后主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