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西漢以后,一部中國古代思想史,就它的基本內容和基本特性來說,是一部以儒家思想為主體,儒釋道三家既相互對立,又相互融合的歷史。因此,研究中國古代思想史便不能只孤立地研究儒家思想,還要同時研究佛道思想。否則,不能把握中國古代思想史的全貌,也無法了解儒家思想的發(fā)展。而由于與道家思想相比,佛教思想具有更豐富的理論內容和更精致的思辨結構,對封建社會中后期儒家思想的發(fā)展影響更大,所以,對佛教思想的研究,特別是對佛儒兩家思想既相互吸取又相互排斥關系的研究,便顯得更為重要了。從中國古代思想吏發(fā)展的主流脈絡來看,由孔孟奠基的儒家思想經歷了不同的發(fā)展階段:以倡導封建三綱五常為絕對真理的孔孟儒學是儒家思想發(fā)展的始初階段,其特點是偏重統(tǒng)一于倫理哲學;在本體論上,對天人關系的探討,即使是儒家內部也還處于百家爭鳴的狀態(tài),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儒家本體論哲學。西漢中期,為了適應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完善和鞏固新生封建秩序的需要,董仲舒提出“天人感應”說,把“天”看作是上帝神,從天人合一角度論證孔孟倫理哲學本體論體系。以后,無論是鄒衍的陰陽五行說,或者是讖緯神學,大體上都是沿著董仲舒的思路對神學本體論的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