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法律法律知識讀物自由主義基本理念

自由主義基本理念

自由主義基本理念

定 價:¥39.00

作 者: 顧肅著
出版社: 中央編譯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政治理論

ISBN: 9787801096999 出版時間: 2003-09-01 包裝: 平裝
開本: 21cm 頁數(shù): 334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在現(xiàn)代政治哲學的基本概念中,大概沒有比自由主義更顯得帶有歧義和引起爭議的了。不同時代、不同派別對自由主義的理解差異很大,基本態(tài)度上的褒貶也大相徑庭。可是,自由主義畢竟是現(xiàn)代西方社會的主流思想和傾向,無論差別和爭議有多大,無論人們是贊揚還是拒斥,自由主義都是西方社會的一面思想旗幟。因此,了解、研究并把握自由主義的基本理念、原則和結論,便是當代政治哲學研究的一項基本任務。自由主義是一種基本的政治信念,一種哲學和社會運動,也是一種社會體制構建和政策取向。它還是一種寬容異己、兼容并包的生活方式。它把自由當作政府的基本方法和政策,社會的組織原則,以及個人與社區(qū)的生活方式。其內(nèi)容是豐富多彩的,其價值訴求也是多元主義的。從詞源學上說,自由主義本源于19世紀初西班牙的一個政黨的名稱,但它在英語世界里得到了最廣泛的使用和認同,并且可以將其思想淵源一直追溯到古代希臘、猶太和基督教的思想和信仰中。然而,自由主義這一概念在歷史演變中形成了諸多混亂。在幾個世紀當中,其含義一直在變化,用法一直相當寬泛,沒有明確的界定。在20世紀的后半期,英、意、德甚至日本和第三世界不少國家的政黨都冠以“自由黨”或類似的名稱。但這些政黨所強調(diào)的主要是經(jīng)濟綱領和政策,即將政府的干預和控制最小化,試圖在現(xiàn)代工業(yè)組織的困難條件下推行經(jīng)濟自由的哲學。顯而易見,自由主義本身所包含的內(nèi)容并不限于這些政黨所訴求的東西。在西方世界的自由主義、激進主義和保守主義這三種粗略劃分的大的政治思潮中,自由主義本身的含混性、內(nèi)部不同派別的分歧與爭論可以說決不亞于另外兩者。而自由主義在東西方社會所遭遇的誤解,在不同國度、不同時期所受到的抨擊批判甚至比其自身的內(nèi)涵還要豐富多樣,大概沒有其他一種政治理念會像自由主義那樣被扣上如此多的“帽子”或不當?shù)臉撕?。在中國大陸,自由主義曾經(jīng)是革命隊伍內(nèi)部所斥責的不遵守紀律、自由散漫、自私自利、貪圖小便宜的代名詞,當然這與作為政治哲學的自由主義相去甚遠。盡管如此,自由主義在西方乃至當今世界仍然具有基本的理論內(nèi)涵和大致的原則界限,與其他政治理念和思潮有著重要的區(qū)別。而這些區(qū)別不是無足輕重的,因為直接關系到基本的政治價值觀、體制構建和取向,甚至也涉及當今社會每個公民的生活方式和前景。自由取向的經(jīng)濟政策只是自由主義基本理念的一個具體結論,而自由主義的方法、基本信念的核心理念才是其最具生命力的成分。這就是它對現(xiàn)代世界個人與集體生活所持的基本立場?,F(xiàn)代自由主義是西歐社會的產(chǎn)物,其黃金時代可以大致劃在公元1750至1914年,也就是從法國啟蒙思想家到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這段時間。但這也只是大致的說法,其實在此之前,自由主義思想已經(jīng)在英國洛克這樣的大哲學家中生了根,而在二次大戰(zhàn)以后的半個多世紀,自由主義不僅沒有衰落,而且以普遍化的方式滲入世界上的幾乎每一個社會。自由主義不僅與英國、法國、德國和意大利的革命運動聯(lián)系在一起,而且也曾是十月革命前俄國的有生力量,并且在二戰(zhàn)后在日本、以色列、土耳其、希臘、許多拉丁美洲乃至東亞新興工業(yè)化國家和地區(qū)生了根。自由主義也是英、德、法、荷蘭、比利時、奧地利和斯堪的那維亞國家的社會民主黨,甚至還有美國的“福利州”的根本政治訴求(盡管人們對此存有爭議)。甚至一些保守主義者的思想傾向中和前蘇聯(lián)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派勢力的理論中也包含著自由主義的成分。那么,可不可以在此簡單總結一下自由主義的基本理念呢?也許可以總結出數(shù)十條自由主義的原則,而且不一定能夠?qū)@些原則給出統(tǒng)一的解釋,不同派別的自由主義者在這些方面同樣會有所分歧。但大致說來,我們可以從當代著名政治哲學家羅爾斯的論述中總結出自由主義的若干基本原則。一、自決原則:個人的生活只有在他們是自我決定的即自由選擇的意義上才是有價值的;二、最大限度的平等自由:國家應當保障每個人與他人的同等自由相容的最大的個人自由;三、多元主義:由于個人確實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他們有可能作出不同的選擇,簡言之,存在善的觀念的多樣性;四、中立性:從前三項原則可以推出,國家應當保持中立并且反對完美主義;五、善的原則:應當公平分配資源,以使所有人都有追求其自身善的觀念的公平機會;六、正當對善的優(yōu)先性:正義(正當)原則約束個人對其自身善的觀念的追求。{1}另一位自由主義者斯皮茲(DavidSpitz)在臨終前為自由派人士所寫下的“信條”或許能更直觀地反映自由主義的基本原則。他說:自由主義者必須:(1)尊崇自由甚于其他價值,即使是超過平等及正義。(2)尊重“人”而不是尊重“財產(chǎn)”;但是不要忽視財產(chǎn)在促進人類福祉方面的積極作用。(3)勿信任權力,即使權力出自多數(shù)亦然。(4)不要相信權威。(5)要寬容。(6)堅信民主政治。(7)尊重真理與理性。(8)接受變遷的必然發(fā)生。(9)勿恥于妥協(xié)。(10)最重要的是保持批判精神。{2}簡言之,自由主義把自由價值置于其他價值之上,強調(diào)尊重人,不可輕信權力和權威,堅持寬容和民主政治,接受真理、理性和社會變遷,但也要學會妥協(xié)和保持批判精神。這些可謂自由主義之精華所在。自由主義理論的出發(fā)點是個人主義的,這里的個人主義是中性的,并不包含價值判斷,它指以個人作為其立論和論證的基點,其他的政治哲學與倫理原則都從此推導出來。因而理論家有時也稱此種論證方式為方法論個人主義。由于這種理論將個人作為社會分析的最小和基本的單位,其他一切組織、團體、社群甚至國家都可歸結為或落實到個人,這就如同科學和哲學史上出現(xiàn)過的原子論,因而有些理論家將這種個人主義稱為原子主義。事實上,自由主義者并不排斥集體、社會乃至國家的價值,個人主義也不是利己主義,從個人主義并不必然得出排斥一切集體取向和選擇的結論。它只是說,判斷一種社會政策和價值觀的最終標準只能是個人,個人自由是一個社會最基本的出發(fā)點,也是所有社會政策和立法的基礎。由個人而構成人群和社會,在發(fā)生學和本體論的意義上,個人都具有優(yōu)先性。自由主義者堅信判定社會政策必須有一個最終的立足點,早在古代希臘,哲人們即已提出了“人是萬物的尺度”,強調(diào)人是判定一切事物的最終準則。而這個人首先是個人,個人以自己為尺度看待他人和外物;每個人具有一套完整的神經(jīng)和感受系統(tǒng),快樂和痛苦首先是、最終也是個人的。經(jīng)驗主義者堅信離開了這種苦樂感和趨利避害的本能,再崇高偉大的價值觀都會失去其最終依托。因此,從認識論和價值論上說,個人也是基本的單位。同理,當自由主義者談論自由時,首要的立足點、判定起點和歸宿也是個人,集體和社會的自由必須由個人的自由體現(xiàn)出來,否則便是虛幻的。很難設想一個社會的大多數(shù)個人不自由而這個社會本身是自由的,這在法理上是自相矛盾的。當然,一個受到外族奴役的社會(比如被占領的國家)在整體上是不自由的,這并不排斥某些個人(比如侵略者的幫兇)表面上是自由的(實質(zhì)上仍然是奴隸),但即使是在這種極端情況下,整體的不自由仍然由一個個單個人的受奴役表現(xiàn)出來。這種個人主義盡管強調(diào)個人自由的優(yōu)先性和基礎性,但并不排斥社會性和人際互動性對個人的影響,以及集體或社會選擇對個人選擇的某些影響。然而,任何集體的選擇最終仍然是權威人士個人及其團體的選擇影響的結果,最終仍然表現(xiàn)為并起源于個人的選擇。另一方面,在相同環(huán)境中人格與個性的差異往往起到?jīng)Q定性的作用,表明了個人主體性和獨特性的意義和重要性。自由主義者所說的自由首先是政治和法律意義上的自由,這包括個人在生活、言論、結社、從事經(jīng)濟和社會活動上的選擇權,自由的制度表現(xiàn)為開放的選擇余地,而不自由的制度則盡量限制公民個人的選擇度。自由也是哲學和審美層次上的,只是其詮釋決不限于黑格爾式的思辨,把自由僅歸結為對必然的了解和把握。因為自由主義者所強調(diào)的哲學意義上的自由仍然與其本義相關,從經(jīng)驗主義的意義上說,即使個人完全掌握了事物的全部必然性(事實上不可能),他仍然擁有選擇權,必然性其實不是一條單行線,而是多條叉路口。頭腦清醒而又樂觀的人不會選擇從懸崖上跳下去尋死,但他上山的道路卻有多種選擇,并不總是只有一條出路。而在審美上的自由權則顯得更為廣泛,“情人眼里出西施”便說明了審美的主觀性,盡管人們的審美存在統(tǒng)計的共同性,但卻并不存在唯一客觀的審美結論。生活愈是多樣化,審美便愈是多元化,這就為審美的自由創(chuàng)造了廣闊的發(fā)展余地。個人自由的優(yōu)先性并不必然排斥、否定人的社會性,把個人當作是孤零零的魯賓遜(更何況魯賓遜還有個星期五)。自由主義者從不否認人是社會的人,也不忽視個人受集體的某些影響,而只是強調(diào)人的社會性與個體性并不是完全對稱的互動關系,因為社會性從根本上由個人的行動表現(xiàn)出來,而個人的全面發(fā)展是社會的自由發(fā)展的先決條件,而反過來就不能說社會的自由發(fā)展是個人全面發(fā)展的條件。自由主義者堅持認為,個人自由必須在經(jīng)濟上得到保障,沒有經(jīng)濟的自由,其他的自由權便是空洞的。因此,保護個人財產(chǎn)是保障個人自由的重要條件。正如洛克所反復強調(diào)的,生命、自由和財產(chǎn)權這三者密不可分。自由主義者強調(diào),對個人自由的最大威脅往往來自政府,因而需要隨時對政府權力保持警惕。政府是必要的禍害,盡管必要,但畢竟是禍害,因而隨時需要以社會來制約政府,而不能讓政府成為社會的主宰。社會人群(最終落實到個人身上)是主人,政府應當是公仆。因此,自由主義者一般對萬能的政府保持警惕,因而提出最小意義上的政府權力之類的理論。此外,權力機構之間的牽制與平衡也是必要的。孟德斯鳩把限制政府權力、實現(xiàn)權力機構間的制衡當作保障自由的先決條件。盡管自由主義者在不同的時期對人際平等的強調(diào)有所差別,有些自由主義者(比如密爾)甚至還認為一人一票的選舉制度有可能助長廣泛的平庸,因而被當作自由主義者反對平等的典型;但自由主義者在總體上堅信人與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能力、貢獻和政治判斷方面的差別并不排斥人格上的平等,包括市場競爭中起點的平等。個人信仰和生活方式的選擇也是實現(xiàn)個人人格的一部分,因而不應該由社會或集體的名義加以強制。所以從洛克開始,自由主義者便反復強調(diào)宗教乃至文化寬容的重要性,提倡多元文化觀,認為宗教信仰和道德良知上的個人選擇必須得到尊重,這種觀點最終在憲政主義的人權條款中得到了升華,成為國際普遍公認的準則。因此,平等主義、寬容論和文化多元論不僅與自由主義原則并不矛盾,而且是其在不同時期以不同側重點強調(diào)的內(nèi)容。只是其論述的方式與其他政治哲學有所區(qū)別。比如自由主義者并不像一些左派批判理論家那樣主張結果的平等,或者經(jīng)濟的平均主義;也不是以寬容論和文化多元論來否認生存、財產(chǎn)與政治權利等人權的普適性。從邏輯上說,人權普適性與文化多元論是不同層次的理論,前者指人作為人所具有的基本權利,后者則指人類的亞群體之間在處理自身文化特點上的自主性。后者永遠也不可能成為否定個人作為人的普遍權利的理由。這正好比邏輯學家為了解決“說謊者悖論”等類悖論而必須澄清說話對象所指的適用范圍一樣。普適的人權與文化的特征都有自己的所指和適用范圍,越出界限而否定對方是思想混亂的表現(xiàn)。當然,自由主義并不是一種高度統(tǒng)一和一致的思想理念,其內(nèi)部存在著傾向上的差別。盡管一般自由主義在西方政治哲學中大致處于中間的位置,但其內(nèi)部不同的派別自然有所偏向。傳統(tǒng)的西方政治哲學通常以單維度的譜線依政治態(tài)度從左到右排列總的政治理念。其左端強調(diào)平等,因而贊成某種形式的社會主義,其右翼則強調(diào)傳統(tǒng)的資本主義自由市場。這兩個極端當中的自由主義者大多同時強調(diào)平等和自由,但依側重點的不同而成為中間偏左或中間偏右的自由主義者。最右翼的自由主義者通常被稱為自由至上主義者(Liber-tarianism),哈佛大學的諾齊克(RobertNozick)是其當代的一個典型代表,而最左翼的自由主義者則可舉出社群主義者為例,他們與激進的社會批判理論家和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在理論上有一些共通點,但在基本氣質(zhì)、理論出發(fā)點和方法論上仍然存在重要的差別。因為社群主義仍然是西方主流思想的一部分,它在某種程度上修正了傳統(tǒng)自由主義的偏頗,但卻沒有無條件地提倡國家主義。在冷戰(zhàn)后時代,人們對于這種傳統(tǒng)政治譜線的劃分也有所爭議,除了認為這種單維譜線是以傳統(tǒng)的男性主導觀念為基礎,因而不能說明諸如性別間的平等問題以外,還認為這種譜線忽視了歷史的背景,即任何社會的體制都不能回避歷史形成的過程。如社群主義者便強調(diào)任何政治判斷都離不開其形成的具體歷史和文化環(huán)境。盡管如此,人們?nèi)匀徊荒芡耆⑦@種劃分的存在及其意義。因為在前面論述的自由主義的基本理念如個人主義、自由和平等這些問題上仍然存在著基本的差別,而且今天人們在基本制度選擇上日益接受的是主流思想的基礎,用相對主義很難說明這種普遍性的趨同,盡管各種文化具體表現(xiàn)和形式的多樣化依舊。因而一般認為,自由主義不僅仍然是今日西方世界的主導思想,甚至還日益擴展至正在走向市場化和民主化的非西方世界,包括已被納入世界貿(mào)易組織構架內(nèi)的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嚴格地說,這種自由主義在今天的世界應該稱為自由民主主義,因為它在訴諸傳統(tǒng)的自由主義理念時更加強調(diào)其民主主義的內(nèi)涵,因而成了今天文明世界的浩蕩大潮。說到世紀末自由主義政治理念在西方和許多發(fā)展中國家的地位,法國思想家列維指出:“直到大約1980年,若在歐洲投票,你要作出兩種社會間的自覺選擇:資本主義或社會主義。十年以后,社會主義已經(jīng)不再是選擇項。只有一種選擇:民主的資本主義。分歧只在管理它的最佳方式。仍然存在左派與右派之間的差別,但這些都在自由主義范圍以內(nèi)。這是一種決定性的變化?!F(xiàn)在左派與右派的分歧乃涉及以效率適合社會整合,而不再是以自由適合效率的最佳方式?!眥3}列維的一家之言盡管不無可商榷之處,但也從一個側面表明自由主義在冷戰(zhàn)后西方世界更占據(jù)主導的地位,差別只是具體側重點的不同,卻不是根本性的。羅爾斯和德沃金等當代最著名的自由主義者對此也有一些論述。他們盡管更強調(diào)平等,但從來不認為自己的思想不屬于自由主義的主流傳統(tǒng)。德沃金便強調(diào)平等權利觀念的普適性,認為每一種能自圓其說的政治理論都具有自身終極的價值觀,即平等。它們都是“平等主義”的理論{4}。當然這里說的平等主義不是經(jīng)濟結果分配上的平均主義,而是人們在權利和人格上的平等,即將人們在政治上平等對待。這是一種超越具體文化和倫理差異的普適的平等,是用以衡量當今世界政治體制的最基本的尺度。盡管平等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和闡述有差異,但當今世界很少有人愿意在理論上承認自己反對這種權利平等,這就說明了最基本的政治理念的普遍性。而像德沃金這樣中間略偏左的自由主義者對此所作的論述很可以代表當代自由主義者所關注的核心觀念。我們在此詳加論述的正是自由主義的基本理念,透過各種各樣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和認知差異而循其根本,以便讓今人理解這一西方主流思想根本性的內(nèi)容和意義。

作者簡介

  顧肅,江蘇啟東人,1955年4月生。美國杜克大學哲學碩士(1985),南京大學哲學博士(1989)?,F(xiàn)任南京大學哲學與法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現(xiàn)代外國哲學學會、中國外國哲學史學會理事。1995年起分別在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英國倫敦經(jīng)濟學院等校任高級訪問學者。主要研究方向為西方政治法律哲學、科學哲學、哲學史。主要專著有《科學理性論》、《西方政治法律思想史》、《羅爾斯:正義與自由的求索》、《現(xiàn)代西方社會思想潮史》,譯著有《中國政治》、《自由的界限》等。

圖書目錄


導言
理念篇
第一章 理論基礎
1 自由理性主義
2 個人主義
3 社會契約論
4 功利主義
5 道德多元主義
第二章 平等與自由
1 平等原則
2 效率原則
3 機會平等
4 收入與財富
5 自由的含義
6 兩種自由概念
7 自由的范圍與界限
8 自由與平等的悖論?
第三章 權利與正義
1 權利的基本概念
2 對權利的分析
3 自然權利的論證
4 作為個人權利護衛(wèi)者的國家
5 人權及國際公約
6 實質(zhì)正義與程序正義
第四章 法治與民主
1 法治的基本含義
2 憲政主義
3 形式主義與法治
4 法律的內(nèi)在道德
5 溫和抵抗問題
6 民主的基本概念
7 多元民主
8 民主與自由的平衡
9 不同形式的民主
10 民眾主義與程序民主
源流篇
第五章 思想淵源
1 古代希臘的自由思想
2 古羅馬法學思想
3 中世紀經(jīng)院哲學
4 人文主義運動
5 宗教改革
第六章 革命時代的自由主義
……
第七章 啟蒙時代的自由主義
第八章 英國古典自由主義
當代篇
第九章 當代自由主義(上)
第十章 當代自由主義(下)
第十一章 圍繞自由主義的當代爭論
第十二章 當代自由主義者的回應
結束語
主要參考書目
后記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