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之前,羅曼·羅蘭一直默默無聞,深居簡出。50歲以后,羅曼·羅蘭聲名鵲起,成為整個歐洲爭論的焦點。爭論伴隨著他的后半生,直到他孑然一身走完人生之路,仍沒有得到社會的承認。羅曼·羅蘭逝世后,有關他的評論更是眾說紛紜。然而,文學藝術界的口誅筆伐并沒有擊敗羅蘭,他注定要為世人所理解。茨威格,夢一般的音樂之都維也納孕育出的文學天才,一位深邃的世界主義者與和平主義者。用生命去感知并促進個體之間、民族之間的相互理解,對未知世界、個人命運充滿無盡好奇與創(chuàng)作的激情,心理分析的方法悄無聲息地融入他的作品之中,探尋人類內心深處跌宕多變的激情,關注個體的痛苦與頑強不息的掙扎,這使得他的作品跨越了國別與民族的界限,在世界各地的讀者心中點烯人性之光,并成為他們汲取人生哲思的無盡源泉。他用自身的生命與苦難時代抗爭的不屈恣態(tài)也永遠留在了紛繁的歷史記憶之中。我們曾經敬奉之至的多少座豐碑都已坍塌破碎,被動蕩夷為平地;羅曼·羅蘭樹起的豐碑卻挺過槍林彈雨,穿過唇槍舌劍,傲然屹立。他的作品是人們強大的精神支柱,在這個騷動的世界上,一切具有自由靈魂的人們,都可以到這兒尋求安慰。他的著作經過高溫熔爐的反復冶煉,盈溢著一種悲天憫人的宗教情懷,以及對人類無限深情的眷愛。他恰像一具精致的小提琴,既能彈奏出無限溫柔與和諧嫩口天嬰般的妙唱,也能加入到龐大樂隊中合奏出汪洋大海洶涌澎湃的洪音。他的思想在席卷歐洲的戰(zhàn)爭風暴中巍然不動。他的目標不是成功,而是忠于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