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讀本書各章節(jié),讀者應能體會出臺灣野生動物學研究的艱辛與挑戰(zhàn),其中不乏有因引用的生態(tài)學理文化,或因個人認知的不同而產生的種種爭論事實上,接觸自然,了解自然絕不是風花雪月、吟詩作樂的工作,從本書的文字描述中,我們可想像出一位近一米八的大男人如何汗流浹背地在臺灣山林、離島間踽踽獨行,時而蹣跚,時而踟躕。裴家騏,先后畢業(yè)于臺灣輔仁大學、美國華盛頓大學及蒙大拿大學,專攻野生動物學,目前任教于臺灣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系。授課及研究的興趣包括:野生動物生態(tài)學及經營管理學、研究方法學和保育人文學。除了教學和研究之外,還參加了“世界保育聯(lián)盟”(IUCN)和“瀕臨絕種野生動物貿易調查委員會”(TRAFFIC)兩個國際組織的活動,同時也是“屏東科技大學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的負責人。目前還擔任“魯凱族自然資源保育基金籌備處”的顧問和義工,希望能夠推動并促進臺灣原住民對自然資源的經營與管理。第一部分“野生動物在臺灣”介紹了野生動物在臺灣或裴或喜的遭際;第二部分“動物的面譜”考察了生息于臺灣的各類野生動物的現(xiàn)狀與歷史;第三部分“動物與人的對話”探討了人類應該以怎樣的態(tài)度與野生動物和諧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