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遠程網絡接入——市場. 應用與經濟性
第1章 遠程網絡接入概況 3
1.1利用移動計算來定義遠程接入 4
1.2推動遠程網絡接入的商業(yè)需求 6
1.3推動遠程網絡接入的社會及環(huán)境因素 8
1.4推動遠程網絡接入的技術因素 9
1.5不同用戶規(guī)模的機構—小型. 中型及大型企業(yè) 11
1.6RNA市場—一個成長的行業(yè) 14
1.6.1遠程接入服務器市場 15
1.6.2調制解調器子市場 16
1.6.3客戶遠程接入軟件 18
1.7目前形勢的評估 18
1.7.1對現存LAN應用透明 19
1.7.2簡易的安裝 20
1.7.3可以滿足各種用戶的多種選擇 20
1.7.4按用戶的要求進行技術升級 20
1.7.5應用集成與通信方案的分離 20
1.7.6缺乏與其它技術兼容的企業(yè)范圍的結構 21
1.7.7某種程度上的隨意增長需要專業(yè)的引導 21
1.8未來的展望 22
小結 24
第2章 遠程接入的應用 25
2.1適于遠程接入應用的特性 26
2.1.1第一代遠程接入應用——簡單局域網應用 27
2.1.2移動意識應用設計的定義 28
2.2應用種類 28
2.2.1橫向遠程接入技術的應用 29
2.2.2要求廣泛用戶化的普通橫向業(yè)務 41
2.2.3縱向應用——特殊的行業(yè) 42
總結 51
第3章 遠程接入的商業(yè)框架 53
3.1創(chuàng)建一個商業(yè)框架的方法 54
3.1.1確定難以定量的效益 55
3.1.2增強的加權方案 56
3.1.3估算有形與無形成本和效益的全過程 56
3.2成本 57
3.2.1有形成本 57
3.2.2無形成本 60
3.3效益 61
3.3.1有形效益 61
3.3.2無形效益 62
3.4投資回報 63
3.5投資回報的工業(yè)應用 63
總結 63
第2部分 遠程網絡接入技術解決方案和結構
第4章 遠程接入是如何工作的——不同的解決方法 67
4.1遠程接入所涉及的基本技術 68
4.1.1基本遠程接入問題和解決方案 70
4.2遠程接入解決方案組件和各自的角色 72
4.2.1遠程部件 72
4.2.2網絡連接 73
4.2.3在通信服務器端 73
4.3遠程接入方式 74
4.3.1公告牌系統(tǒng)—BBS 74
4.3.2遠程控制模式 78
4.3.3遠程節(jié)點模式 86
4.3.4電子郵件網關 91
4.3.5混合型結構——遠端節(jié)點和遠程控制 95
4.3.6各種遠程接入方式的比較 95
4.4遠程接入通信服務器(RACS和RAS) 95
4.4.1遠程接入服務類型 97
4.4.2遠程接入服務器—一些廠家的產品實例 99
4.5遠程接入和LAN網橋. 路由器和交換機 112
總結 113
第5章 遠程接入技術結構 115
5.1商業(yè)用戶信息訪問的需求對技術結構的影響 117
5.2硬件技術結構 118
5.2.1RAS和MCSS 121
5.3針對遠程接入的網絡結構 121
5.4軟件技術結構 122
5.4.1軟件組件 122
5.4.2基于代理的客戶機/服務器的軟件范例 125
5.4.3基于代理的軟件技術 126
5.4.4智能代理功能 130
5.4.5能否實現客戶機—代理—服務器(C-A-S)結構 130
5.5從結構角度考慮互操作性 131
5.6遠程接入的結構問題 131
5.6.1超出LAN應用范圍的應用套件 131
5.6.2使LAN的應用最終可面向移動用戶 132
5.6.3選擇遠端操作系統(tǒng)和客戶機軟件 132
5.6.4用于無線和有線交換網絡的單通信服務器 132
5.6.5單臺和多臺通信服務器比較 133
5.6.6具有遠程節(jié)點和遠程控制的混合型通信服務器 133
5.6.7系統(tǒng)方案可擴展性和可升級性 133
5.6.8將互聯(lián)網作為VPN的遠程接入方案 133
5.6.9網絡互連產品的集成和兼容性 134
5.6.10規(guī)范的不完整 134
5.7遠程接入環(huán)境中的通用移動計算結構 134
5.8集成結構框架的技術原則 135
5.9開發(fā)技術結構的方法 136
總結 137
第3部分 遠程接入網絡的選擇
第6章 遠程接入網絡的選擇——PSTN 141
6.1公眾交換電話網絡—遠程接入的主要方式 142
6.2PSTN調制解調器 144
6.2.1 PSTN調制解調器標準 145
6.2.2 香農定理和PSTN上可能的最大數據速率 146
6.2.3 US Robotics的用于更高速遠程接入的x2調制解調器技術(56 kbit/s) 146
6.2.4 PSTN調制解調器特性 149
6.3 使用PSTN遠程接入的技術問題 150
6.3.1 PSTN網絡作遠程接入的合適性 150
6.3.2 在PSTN中的性能優(yōu)化 151
總結 161
第7章 遠程接入網絡的選擇——ISDN 163
7.1 ISDN作為遠程接入的高速交換數據連接 164
7.2 什么是ISDN 165
7.3 在公眾網上運行ISDN的好處 166
7.4 ISDN應用 167
7.5 ISDN術語 168
7.5.1 SPID 168
7.5.2 ISDN地址碼 169
7.5.3 BONDING 169
7.6 ISDN怎樣提供網絡服務 169
7.6.1 信道帶寬 170
7.6.2 B信道 170
7.6.3 D信道 170
7.6.4 接入接口——BRI和PRI 170
7.6.5 ISDN功能設備 171
7.6.6 終端設備類型 172
7.6.7 網絡終端類型 172
7.7 ISDN參考點 172
7.8 ISDN帶寬管理選項 174
7.9 ISDN硬件和網絡方案 176
7.9.1 對于ISDN路由/網橋的通信網軟件設置 177
7.10 ISDN網絡方案 178
7.11 ISDN的工作性能和遠程接入 180
7.11.1 物理的連接速度和有效的連接速度——壓縮的魔力 180
7.11.2 遠程接入服務器對吞吐量的影響 181
7.12 在選擇ISDN路由/遠程接入服務器時的考慮 181
7.13 ISDN需要花費多少 182
7.14 關于ISDN遠程接入的實現問題 182
7.14.1 ISDN可用性. 價格和支持 182
7.14.2 對ISDN更復雜的設置 183
7.14.3 應用上的不兼容性 183
7.14.4 用戶端(遠程CPE)和服務器端(主CPE)的考慮 183
7.14.5 遠程用戶節(jié)點TCP/IPF地址的分配 184
7.14.6 哄騙和過濾來避免不必要的網絡流量 184
7.15 比較ISDN和其它的網絡服務 184
7.16 模擬和ISDN的結合——一種更普通的方案 185
7.17 關于ISDN的更多的信息 186
總結 186
第8章 遠程接入網絡的選擇——ADSL和Cable 189
8.1 ADSL—遠程接入的高速鏈路 190
8.2 ADSL和相關術語 191
8.3 在用戶環(huán)路上速率從音頻PSTN到1.544Mbit/s以上 192
8.3.1 DSL——ISDN的數字用戶線 195
8.3.2 T1或E1 196
8.4 HDSL——高速數字用戶環(huán)路 197
8.4.1 SDSL——單線數字用戶線 198
8.5 ADSL—非對稱數字用戶環(huán)路 198
8.5.1 ADSL的容量 200
8.5.2 ADSL技術—它怎樣工作? 201
8.5.3 ADSL調制方案—DMT和CAP 202
8.5.4 ADSL—概念性的網絡圖表 203
8.5.5 ADSL硬件—早期的產品設備 205
8.5.6 ADSL成本 206
8.5.7 ADSL標準和協(xié)會 206
8.5.8 目前ADSL的應用狀況 207
8.6 VDSL—甚高速率數字用戶線 208
8.6.1 其它用于VDSL的術語——VADSL和BDSL 209
8.7 一種替代方法——線纜調制解調器 210
8.7.1 線纜調制解調器的速度和成本 210
8.7.2 線纜調制解調器的優(yōu)勢 210
8.7.3 電纜調制實施的時間表 211
8.7.4 電纜網絡的不對稱特性 212
8.8 使用ADSL的ATM與電纜調制的綜合 213
8.9 各種遠端接入網絡性能的比較 213
總結 215
第9章 遠程接入網絡的選擇——Internet 217
9.1 互聯(lián)網——對于遠端接入正在流行的選擇 218
9.2 對于遠端接入使用互聯(lián)網的益處 219
9.2.1 對于遠端接入使用互聯(lián)網所涉及的一些問題 221
9.3 遠端接入的互聯(lián)網應用的適用性 221
9.4 你必須知道的互聯(lián)網術語和論點 222
9.5 了解互聯(lián)網的組成, 包括它的干線 224
9.5.1 什么是互聯(lián)網 225
9.5.2 誰擁有互聯(lián)網 225
9.5.3 互聯(lián)網干線 225
9.5.4 互聯(lián)網路由器—互聯(lián)網重要的組成部分 228
9.5.5 互聯(lián)網示例—如何使我的郵件得到發(fā)送 228
9.5.6 TCP/IP—通用的互聯(lián)網傳輸語言 229
9.6 另一些關系到遠端接入的互聯(lián)網組成 229
9.7 互聯(lián)網的網絡方案 230
9.7.1 互聯(lián)網作為遠端接入服務器 231
9.7.2 允許局域網用戶接入互聯(lián)網 232
9.7.3 互聯(lián)網的虛擬個人網絡——LAN-WAN的綜合 232
9.7.4 優(yōu)化的. 更先進的互聯(lián)網模式——Java Applet和Web服務器 233
9.8 互聯(lián)網遠端接入服務器產品示例 234
9.8.1 Shiva的WebRover 234
9.8.2 Novell的網絡服務器 235
9.8.3 微軟為NT設置的互聯(lián)網信息服務器 236
9.8.4 Cisco的互聯(lián)網路由器 236
9.9 作為遠端接入服務器評測互聯(lián)網的因素 237
9.9.1 用戶數量和每個用戶的平均使用時間 237
9.9.2 連接種類——PSTN. ISDN. ADSL或有線調制解調器方式 238
9.9.3 是否遠端或局域網用戶需要遠端接入服務 238
9.9.4 使用的簡單程度 238
9.9.5 網絡操作系統(tǒng)和支持的協(xié)議 239
9.9.6 性能 239
9.9.7 費用 241
9.9.8 網絡管理 241
9.9.9 安全管理 241
9.10 虛擬專用撥號網絡(VDPN)——基于互聯(lián)網的遠端接入 243
9.10.1 VDPN的產品設置 243
9.10.2 當評估產品時所要考慮的VDPN特性 246
9.10.3 VDPN引起的遠端入網的完善 248
9.11 專用網絡和基于互聯(lián)網的VDPN的比較——一種應用的前景 247
總結 248
第10章 遠程接入網絡的選擇——無線網絡 251
10.1 采用無線網絡技術實現遠程接入的原因 252
10.2 無線計算應用的商業(yè)必要性和經濟理論基礎 253
10.3 無線網絡是如何改變遠程接入解決方案的 255
10.4 了解無線計算解決方案組件 257
10.4.1 終端用戶設備——筆記本電腦和無線調制解調器 257
10.4.2 特殊移動通信服務交換機(MCSS) 258
10.4.3 無線網絡組件 258
10.4.4 頻率復用概念 258
10.5 了解無線網絡的基本特性 259
10.5.1 無線頻譜資源有限性. 無線網絡傳輸速率較低 259
10.5.2 與有線網絡相比, 無線網絡的覆蓋區(qū)域會不斷變化, 其可靠性亦較低 260
10.5.3 各種專用無線網絡技術 260
10.5.4 與有線網絡相比, 無線網絡的成本較高 260
10.5.5 尚待標準化的無線網絡 260
10.6 無線網絡的深入研究 261
10.6.1 特殊/專用移動通信服務(SMR/PMR) 262
10.6.2 尋呼網絡 262
10.6.3 電路交換蜂窩網絡 266
10.6.4 CDPD(蜂窩數字分組數據網絡)267
10.6.5 ARDIS——一種分組交換無線網絡 268
10.6.6 RAM Mobile Data (Mobitex) 270
10.6.7 ESMR-Nextel 271
10.6.8 Metricom Ricochet網絡——廣域網(WAN)還是城域網(MAN)? 272
10.6.9 個人通信系統(tǒng)和數字蜂窩通信 273
10.6.10 衛(wèi)星通信網絡 274
10.6.11 無線網絡之比較 276
10.7 無線網絡的發(fā)展趨勢 278
10.8 遠程接入和無線網絡體系結構的關鍵問題 278
10.9 實現無線網絡的關鍵問題 279
10.9.1 將無線電子郵件應用作為第一個無線應用 279
10.9.2 選擇正確的電子郵件應用軟件包 279
10.9.3 誰可以優(yōu)先使用無線應用 280
10.9.4 內部消息業(yè)務和外部消息業(yè)務 280
10.9.5 選擇正確的網絡和服務提供商 280
10.9.6 選擇正確的技術和網絡體系 280
10.9.7 策略和決策 281
10.9.8 安全性和網絡管理 281
10.9.9 在首次展示無線應用之前進行引導 281
10.9.10 將商務進程重構為移動計算和消息應用的一部分 281
10.9.11 社會學問題 281
總結 282
第4部分 企業(yè)網中的遠程接入
第11章 遠程接入和交換——在企業(yè)網中的關系 285
11.1 遠程接入網——企業(yè)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286
11.2 企業(yè)網絡—分層方法 287
11.3 企業(yè)網絡的優(yōu)化 288
11.3.1 局域網中共享與交換媒體的比較 288
11.3.2 LAN交換 289
11.3.3 2信元交換 290
11.3.4 協(xié)議交換 292
11.4 遠程接入網基本構造注意事項 293
11.4.1 遠程接入網 293
11.4.2 帶寬和性能約束 293
11.4.3 網絡最優(yōu)化注意事項 294
總結 295
第12章 遠端接入——網絡選擇的比較 297
12.1 影響網絡選擇的因素 299
12.1.1 運行適配度 300
12.1.2 運行中的批處理或交互式處理 300
12.1.3 接入所需的帶寬和速度 300
12.1.4 對響應時間的需求 301
12.1.5 結果的可用度和覆蓋性 301
12.1.6 實時(隨時隨地)接入 301
12.1.7 通信網使用費率 301
12.1.8 網絡結構的兼容性 301
12.1.9 協(xié)議和通信軟件的綜合性 302
12.1.10 安全性和網絡管理 302
12.1.11 網絡提供的可靠性. 穩(wěn)定性和完備性 302
12.1.12 網絡的前景 302
12.2 網絡選擇的估計 302
12.3 網絡選擇的比較 303
12.4 對于遠程接入的網絡改變情況 306
12.5 在網絡選擇中Internet的影響 307
12.6 混合解決方法的需要——通過一個服務器的多個網絡 307
12.7 綜合網絡提供者的出現 308
總結 308
第5部分 遠程接入系統(tǒng)集成
第13章 遠程接入系統(tǒng)和應用程序設計問題 311
13.1 系統(tǒng)設計問題 312
13.1.1 遠程接入網設計 312
13.1.2 遠程接入網的容量設計和響應時間預測 316
13.1.3 數據壓縮補償 319
13.1.4 為達到高有效性進行的容錯設計 319
13.2 應用程序設計因素——可移動性設計 320
13.2.1 移動應用程序和移動用戶的不同 320
13.2.2 使應用程序具有可移動性 322
13.2.3 運行中的數據復制與同步 324
13.2.4 傳統(tǒng)數據庫接入 327
13.3 端到端的最優(yōu)化 328
13.3.1 最優(yōu)化設計要點 329
總結 330
第14章 遠程接入的安全性 331
14.1 遠程接入的安全性簡介 332
14.2 令人擔憂的安全性威脅和預防措施 333
14.3 兩個相對的概念—網絡安全性和方便使用 333
14.4 網絡的安全性—一種分層的處理方式334
14.5 安全性的概念 335
14.5.1 鑒別—用戶只具備其聲明的身份 335
14.5.2 鑒別點—不僅僅是在用戶獲取信息之前需要開放一個入口 335
14.5.3 單一注冊—精簡安全性管理人員 336
14.5.4 用于遠程接入的用戶確認鑒別 337
14.5.5 通行字保護—防止可重復使用的通行字 337
14.5.6 位置區(qū)確認和呼叫級的安全性 337
14.6 PPP安全性鑒別 338
14.7 特許限制—業(yè)務位置及其內容 339
14.8 安全性記帳—追蹤正在發(fā)生的事件 340
14.9 RADIUS—一個Internet工程任務組的草案標準 341
14.9.1 RADIUS性能和效益 341
14.10 貫穿遠程接入服務器的安全性互用特性 342
14.10.1 Shiva接入管理員—一個RADIUS設備的例子 343
14.10.2 阻塞系統(tǒng)服務器—集中式第三方TACACA+依從型安全性服務器 343
14.11 企業(yè)的安全性 344
14.11.1 集中式的安全性 344
14.11.2 基于令牌的安全性 345
14.11.3 在基于令牌的鑒別方式基礎上的保險網通路 346
14.11.4 Cylink公司的遠程接入安全性解決方案 346
14.12 防火墻 347
14.12.1 通用防火墻/安全性的特點 349
14.12.2 防火墻產品實例 350
14.13 NT Domains. NetWare Bindery. Novell Directory Services(NT操作系統(tǒng). 網件裝訂站. Novell公司的索引簿服務NDS) 351
14.13.1 NDS. NT Domains與RADIUS. TACACS. TACACS+ 351
14.14 用于安全性和數據一致性的加密 352
14.14.1 廠商密鑰管理辦法—北方電信(Nortel)公司的托管器 354
14.14.2 廠商加密方式—安全性動態(tài)有限公司 357
14.15 電子特征標識 357
14.16 帶有一個持續(xù)變化的通用/專用密鑰組的端到端加密方案 357
14.17 比儀器重要得多的網絡安全性策略. 處理過程和技巧 358
總結 359
第15章 遠程接入——用戶端問題 361
15.1 用戶端出現的問題 362
15.1.1 能夠支持的遠程設備的數量和種類 363
15.1.2 主PC機的類型——筆記本電腦還是桌上型電腦 364
15.1.3 處理能力和容量 365
15.1.4 尺寸和重量 365
15.1.5 筆記本電腦的屏幕類型和尺寸 365
15.1.6 移動式計算機屏幕分辨率 366
15.1.7 鍵盤尺寸 366
15.1.8 輸入方式——鍵盤. 鼠標. 電子筆. 觸摸或語音 366
15.1.9 一種特殊的輸入設備——觸摸屏 367
15.1.10 封裝技術——我們需要坑震型筆記本電腦嗎 369
15.1.11 汽車中的便攜式或固定式設備——后勤保障問題 370
15.2 非兼容性軟件配置問題 371
15.3 人機工程學. 健康和安全性的考慮 371
15.4 公司了解移動工作人員的位置嗎?——組織安排問題 372
15.5 數據備份問題 372
15.6 應用軟件升級和版本控制問題 373
15.7 用戶培訓問題 374
15.8 技術支持問題 374
總結 375
第16章 遠程接入資費和帶寬管理 377
16.1 資費和帶寬管理的必要性 378
16.2 帶寬的長期占用與帶寬按需分配的對比 379
16.3 資費管理—主要的控制對象 380
16.4 帶寬控制 380
16.4.1 帶寬按需分配 381
16.4.2 最短呼叫持續(xù)時間計時器 381
16.4.3 帶寬的合并和擴展 382
16.4.4 RAS產品中的帶寬控制 383
16.4.5 Bonding—數據信道的合并方式 383
16.5 連接控制 384
16.5.1 按一天中不同時間段計費 384
16.5.2 回叫 384
16.5.3 優(yōu)先化技術 385
16.5.4 故障恢復:透明備份和多靜態(tài)路由 386
16.5.5 連接控制的支持機制 388
16.6 數據控制 388
16.6.1 數據壓縮 388
16.6.2 壓縮技術和標準 390
16.6.3 觸發(fā)式選路協(xié)議更新 391
16.6.4 電子欺騙術 392
16.6.5 使用電子欺騙術和觸發(fā)式更新可節(jié)省費用的實例 395
總結 396
第17章 遠程接入的網管 397
17.1 進行遠程接入網絡管理的理由 398
17.2 遠程接入網管的需求 399
17.2.1 網絡問題管理 399
17.2.2 網絡資產管理 401
17.2.3 網絡更新管理 402
17.2.4 網絡性能監(jiān)控 402
17.2.5 軟件升級需求 403
17.3 移動幫助臺 403
17.3.1 我們有遠程接入網管措施嗎 403
17.4 移動網管工具 404
17.4.1 MMTF的initiative 404
17.4.2 遠程控制軟件 409
17.4.3 Symbol技術公司的NetVISION工具 409
17.4.4 Windows 95的即插即用功能 410
17.4.5 各硬件廠商采用的方式 410
17.4.6 各軟件廠商采用的方式 410
17.4.7 用作網管集線器的RAS或MCSS 411
17.5 移動機制的綜合性網絡管理 411
17.6 遠程接入網管性能的狀況 413
17.7 基于技術的網絡管理的支持策略和程序 413
17.7.1 應該由誰來負責移動計算機管理 414
總結 414
附錄一 各種遠端接入元件的費用估算 417
附錄二 索引 421
附錄三 術語 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