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我國古代劇場的研究,長期以來,大抵見于散篇文章,且數量很少,此外,中外學人的戲曲史著作中也常有論及(或偶有論及),但往往只是涉及某個時代、某個方面。30年代出版了周貽白先生的《中國劇場史》,有首創(chuàng)之功,惟因限于種種條件,對古代劇場樣式的演化和變遷的敘述,所缺方面殊多。建國以來,隨著對戲曲文物的重視,各地古戲臺陸續(xù)發(fā)現,尤其是在山西、陜西一帶保存的金元戲臺吸引了不少專業(yè)工作者去研究,產生過不少論文,也有很多探討,或可認為是數十年來最為集中的一次“古代劇場研究熱潮”。這也是客觀上為產生比較全面、豐富的中國劇場史著作創(chuàng)造了一種條件。果然,廖奔同志的《中國古代劇場史》“應運而生”。作者從80年代起就研究古代劇場史,多有積累和心得。這本著作正是他十多年來的研究成果,從它的內容看來,確實可稱是迄今最為全面而系統(tǒng)地論述古代劇場史的專著。本書主旨在于論述劇場形制的變遷史,就必需大量引用材料,作者既掌握、運用了大量文獻資料,也掌握和大量運用了大量文物資料(在這方面作者作了諸多的實地考察),并搜集了160多幅圖片,還附有多種調查統(tǒng)計表格,這就使本書呈現出材料十分豐富的特點。作者自己說:由于我國古代劇場史的研究所能依據的資料既零散又斷續(xù),需要綜合梳理,“因此,本書在筆法上只得以考證為主,目的在于說明問題”。但實際上作者是把大量材料組織在歷史的發(fā)展框架中,條分縷析,考論相兼,而發(fā)展脈絡自見。我的總體印象是:材料多廣而不顯臃腫,征引詳盡而未覺繁瑣,卻更助論述的堅實。這也是本書的一個重要的長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