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20世紀中國編年叢書。1935年的元旦,北京大學教授胡適到了嶺南,去了廣東和廣西,他和其他許多旅游者一樣,對于這兩個省的印象截然不同。為了對抗南京的蔣介石,兩廣的當局一直團結得像兄弟一樣。當紅軍過境時,他們恐懼的倒不是奪路而行的紅軍,而是尾隨而來的南京軍隊。從中央蘇區(qū)撤退兩個月后,中央紅軍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失敗。湘江一戰(zhàn),親歷者至今回憶起紅軍鮮血染紅了湘江的悲壯一幕,仍然是心有余痛。1935年的1月,在貴州的遵義,紅軍的將領們無法忍受這樣重大的傷亡,擁護毛澤東復出。毛澤東的復出,后來被公認為紅軍、共產黨乃至中國命運的一大轉折點。但在當時,奇跡并沒有出現(xiàn),為了擺脫追兵,衣著單薄、營養(yǎng)不良的紅軍隊伍不得不向越來越荒涼的西南、西北方向尋找生路。在那一帶,他們的敵人與其說是國民黨的追兵,不如說是大自然的嚴酷考驗,饑餓、寒冷、草地等各種因素都在威脅著這支人數(shù)越來越少的軍隊。1935年,整整一個,蔣介石的政府對日本曲意承歡。日本外相廣田剛提出親善外交,蔣介石、汪精衛(wèi)就立刻附和,雙方軍政高官頻繁互訪民間的經濟代表團也你來我往,中日關系出人意外的迎來了小陽春。也許,這一個中日關系由公使升格為大使是最有諷刺意味的一幕。5月17日,日本首先決定將兩國關系從公使級提升到大使一級,英、美、德等相繼效尤。可是國人剛剛破涕為笑,華北危機來了,白銀危機發(fā)生了,大家立刻啼笑皆非,預感大禍臨頭了。1935年,南京政府的親日政策是最令人難以忘懷的,但日本卻毫不留情地斷了南京政府的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