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引言
1.1 寬帶系統(tǒng)
1.2 數(shù)字方法
1.3 EW接收機研發(fā)中遇到的主要問題
1.4 本書的內容安排
1.5 特別說明
參考文獻
第2章 電子戰(zhàn)接收機的需求與特性
2.1 引言
2.2 電子戰(zhàn)簡介
2.3 偵察接收機和通信接收機之間的區(qū)別
2.4 EW接收機面臨的信號環(huán)境
2.5 對EW接收機的要求
2.6 EW接收機所測量的參數(shù)
2.7 頻率信息
2.8 AOA信息
2.9 EW接收機的輸出
2.10 模擬EW接收機概述
2.11 瞬時頻率測量(IFM)接收機
2.12 信道化接收機
2.13 布萊格接收機
2.14 壓縮(微掃)接收機
2.15 數(shù)字接收機
2.16 EW接收機的特性和性能
2.16.1 單信號
2.16.2 兩個同時到達信號
2.17 EW接收機的發(fā)展趨勢
2.17.1 需解決的理論問題
2.17.2 隊列(Queuing)接收機
2.17.3 用于AOA測量的壓縮接收機
2.17.4 信道化IFM接收機
2.17.5 數(shù)字化EW接收機
2.18 電子戰(zhàn)處理機
2.18.1 去參差
2.18.2 PRI產生
2.18.3 雷達識別
2.18.4 跟蹤
2.18.5 重訪問
2.19 EW接收機設計目標
2.20 總結
參考文獻
第3章 傅里葉變換和卷積
3.1 引言
3.2 傅里葉變換
3.3 沖擊函數(shù)
3.4 傅里葉變換的性質
3.4.1 線性性質
3.4.2 奇偶函數(shù)
3.4.3 對偶性
3.4.4 尺度特性
3.4.5 時移特性
3.4.6 頻移特性
3.4.7 導數(shù)特性
3.4.8 積分特性
3.5 傅里葉級數(shù)
3.6 梳狀函數(shù)
3.7 卷積
3.8 帕薩瓦爾(Parseval)定理
3.9 舉例
3.10 總結
參考文獻
第4章 離散傅里葉變換
4.1 引言
4.2 信號的數(shù)字化
4.3 離散傅里葉變換(DFT)的圖形描述
4.4 離散傅里葉變換解析法
4.5 離散傅里葉變換的性質
4.5.1 頻域帶寬限制
4.5.2 非匹配的時間間隔
4.5.3 對實數(shù)據(jù)的混疊效應
4.6 窗函數(shù)
4.6.1 矩形窗
4.6.2 高斯窗
4.6.3 按a階滾降的余弦窗
4.6.4 廣義漢明(Hamming)窗
4.7 快速傅里葉變換(FFT)
4.8 在接收機中使用DFT比使用FFT可能具有的優(yōu)越性
4.8.1 初始數(shù)據(jù)累積
4.8.2 滑動DFT
4.9 周期圖
4.10 平均周期圖
參考文獻
第5章 與傅里葉變換相關的運算
5.1 引言
5.2 補零技術
5.3 周期和線性卷積
5.4 矩形窗的峰值位置估計
5.5 漢寧窗的峰值估計
5.6 通過迭代運算的峰值估計
5.7 基于快速傅里葉變換的實際頻率確定
5.8 用復數(shù)FFT計算實輸入
5.9 自相關
5.10 自相關(Blackman-Tukey)譜估計
5.11 FFT在基于自相關函數(shù)的譜估計中的應用
5.12 欠奈奎斯特采樣的基本概念
5.13 欠奈奎斯特采樣系統(tǒng)中的相位關系
5.14 欠奈奎斯特采樣結構存在的問題和解決方法
5.15 通過抽取的離散傅里葉變換
5.16 抽取法在EW接收機中的應用
5.17 簡化的抽取方法
參考文獻
第6章 模-數(shù)變換器
6.1 引言
6.2 通過折疊技術的ADC
6.3 通過Σ-Δ調制的ADC
6.4 基本的采樣保持電路
6.5 基本的ADC性能和輸入帶寬
6.6 ADC的最大和最小輸入信號
6.7 理想ADC的量化噪聲
6.8 由處理帶寬和抖動效應決定的噪聲電平
6.9 虛假響應
6.10 虛假幅度的分析
6.11 關于虛假幅度的進一步討論
6.12 ADC噪聲的影響
6.13 采樣窗口抖動的影響
6.14 ADC的直方圖測試
6.15 ADC的正弦波曲線擬合測試
6.16 通過FFT運算測試ADC
6.17 ADC的要求
參考文獻
第7章 放大器和模-數(shù)變換器的接口
7.1 引言
7.2 關鍵元器件的選擇
7.3 符號
7.4 模擬接收機和數(shù)字接收機的靈敏度比較
7.5 噪聲系數(shù)和三階截點
7.6 級聯(lián)放大器特性
7.7 模-數(shù)變換器
7.8 放大器和模-數(shù)變換器組合的噪聲系數(shù)
7.9 放大器和模-數(shù)變換器的接口
7.10 M和M¢的意義
7.11 計算機程序及運行結果
7.12 設計舉例
7.13 實驗結果
7.13.1 噪聲系數(shù)測量
7.13.2 動態(tài)范圍測量
參考文獻
第8章 下變頻器
8.1 引言
8.2 基帶接收機的頻率選擇
8.3 頻率變換
8.4 同相(I)和正交(Q)信道變換
8.5 I信道與Q信道之間的不平衡性
8.6 模擬I-Q下變頻器
8.7 用數(shù)字方法產生I-Q信道
8.8 希爾伯特變換
8.9 離散希爾伯特變換
8.10 離散希爾伯特變換舉例
8.11 采用特殊采樣方案的窄帶I-Q信道
8.12 采用特殊采樣方案的寬帶I-Q信道
8.13 用于寬帶數(shù)字化I-Q信道的濾波器硬件設計
8.14 I-Q信道不平衡性的數(shù)字校正
參考文獻
第9章 靈敏度與信號檢測
9.1 引言
9.2 電子戰(zhàn)接收機的檢測方法
9.3 數(shù)字EW接收機潛在的檢測優(yōu)點
9.3.1 頻域檢測
9.3.2 時域檢測
9.4 一個數(shù)據(jù)樣本的虛警時間和虛警概率
9.5 對一個數(shù)據(jù)樣本設定門限
9.6 單樣本檢測的檢測概率
9.7 基于多個數(shù)據(jù)樣本點的檢測
9.8 多樣本檢測方案(表決法)
9.9 概率密度函數(shù)和特征函數(shù)
9.10 用平方律檢測器對樣本求和的概率密度函數(shù)
9.11 基于取總和的多樣本檢測
9.12 單樣本檢測的例子
9.13 多樣本(表決法)檢測的一個例子
9.14 門限電平的選擇
9.15 優(yōu)化門限選擇
9.16 一個N樣本檢測的例子(總和法)
9.17 頻域檢測入門
9.18 建議的頻域檢測方法
9.19 頻域中的虛警概率
9.20 頻域檢測中的輸入信號情況
9.21 頻域檢測概率
9.22 頻域檢測的例子
9.23 頻域檢測注釋
參考文獻
第10章 相位測量和過零檢測法
10.1 引言
10.2 數(shù)字相位測量
10.3 角頻率和量化電平
10.4 相位測量法和FFT結果的比較
10.5 相位測量方案的應用
10.6 同時存在兩個信號的情況分析
10.7 兩個信號的頻率測量
10.8 用過零檢測法測量單頻信號
10.9 單信號過零檢測中的性能惡化與校正
10.10 簡化的單信號過零計算
10.11 單頻過零法的實驗結果
10.12 在相參多普勒雷達頻率測量中的應用
10.13 用于普通測頻中的過零檢測
10.14 過零檢測譜分析的基本定義
10.15 產生實數(shù)過零點
10.16 計算過零檢測譜分析的系數(shù)
10.17 實現(xiàn)過零檢測譜分析法可能的結構
參考文獻
第11章 頻域信道化
11.1 引言
11.2 濾波器組
11.3 FFT運算和卷積運算
11.4 FFT運算中的輸入數(shù)據(jù)重疊
11.5 FFT運算的數(shù)據(jù)輸出速率
11.6 抽取和內插
11.7 抽取和內插對離散傅里葉變換的影響
11.8 濾波器組設計方法
11.9 頻域抽取
11.10 由抽取FFT得到的濾波器特性
11.11 用加權函數(shù)展寬輸出濾波器
11.12 改變輸出采樣速率
11.13 用多相濾波器信道化
11.14 多相濾波器運算
11.15 濾波器設計
參考文獻
第12章 單比特接收機
12.1 引言
12.2 單比特接收機的原始概念
12.3 單比特接收機思想
12.4 設計準則
12.5 接收機的組成
12.6 射頻通道, ADC和多路輸出選擇器
12.7 基本FFT芯片的設計
12.8 頻率編碼器的設計
12.9 門限的選擇
12.10 單比特接收機的基本性能
12.11 改進措施
12.12 芯片的設計
參考文獻
第13章 頻率信道化后的處理方法
13.1 引言
13.2 數(shù)字化途徑的基本考慮
13.3 濾波器形狀的選擇
13.4 模擬濾波器組后接相位比較器
13.5 單比特接收機后接相位比較器
13.6 數(shù)字濾波器后接相位比較器
13.7 模擬濾波器后接單比特接收機
13.8 數(shù)字濾波器后接單比特接收機的情況
13.9 通過2倍內插來增加輸出數(shù)據(jù)采樣速率
13.10 數(shù)字濾波器后接單比特接收機
13.11 數(shù)字濾波器組后接單比特接收機和相位比較器
13.12 數(shù)字濾波器組后接另一FFT
參考文獻
第14章 高分辨率譜估計
14.1 引言
14.2 自回歸(AR)方法
14.3 YULE-WALKER方程
14.4 LEVINSON-DURBIN迭代算法
14.5 輸入數(shù)據(jù)處理
14.5.1 協(xié)方差法
14.5.2 自相關方法
14.6 后向預測和改進的協(xié)方差法
14.7 BURG法
14.8 階的選擇
14.9 PRONY方法
14.10 使用最小二乘途徑的Prony法
14.11 特征向量和特征值
14.12 MUSIC方法
14.13 ESPRIT法
14.14 最小范數(shù)法
14.15 用離散傅里葉變換的最小范數(shù)法
14.16 自適應譜估計
參考文獻
第15章 到達角測量
15.1 引言
15.2 隊列概念
15.3 來自線性天線陣列的數(shù)字化數(shù)據(jù)
15.4 來自于圓形天線陣列的數(shù)據(jù)
15.5 二單元相位陣列天線
15.6 用過零法的AOA測量
15.7 多天線元AOA系統(tǒng)中的相位測量
15.8 空域上的傅里葉變換
15.9 二維傅里葉變換
15.10 頻率挑選后的AOA測量
15.11 最小天線間距
15.12 中國剩余定理
15.13 中國剩余定理在AOA測量中的應用
15.14 應用剩余定理的實際問題
15.15 數(shù)字AOA測量中的硬件問題
參考文獻
第16章 接收機測試
16.1 引言
16.2 接收機測試類型
16.3 在實驗室中進行接收機測試的預先考慮
16.4 通過軟件模擬的接收機測試
16.5 實驗室測試裝置
16.6 暗室測試裝置
16.7 初步測試
16.8 單信號頻率測試
16.8.1 頻率準確度測試
16.8.2 頻率精度測試
16.9 虛警測試
16.10 靈敏度和單信號的動態(tài)范圍
16.11 脈沖幅度和脈沖寬度測量
16.12 AOA精度測試
16.13 TOA測試
16.14 滯后時間. 吞吐率和反應時間測試
16.15 雙信號頻率分辨率測試
16.16 雙信號無虛假動態(tài)范圍測試
16.17 瞬時動態(tài)范圍測試
16.18 暗室測試
16.19 AOA分辨率測試
16.20 模擬器測試
16.21 野外測試
參考文獻
索引(Ind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