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光纖通路和存儲區(qū)域網絡
1.1 光纖通路的特點
1.2 存儲區(qū)域網絡
1.3 SAN. LAN和網絡連接存儲(NAS)
1.3.1 LAN與SAN:網絡結構的差別
1.3.2 LAN與SAN:協(xié)議結構的差別
1.3.3 網絡連接存儲(NAS)和存儲區(qū)域網絡(SAN)
1.4 本書的目的
第2章 概述
2.1 FC-0簡介
2.2 FC-1簡介
2.3 FC-2簡介
2.3.1 物理模型:節(jié)點. 端口和拓撲
2.3.2 帶寬和通信開銷
2.3.3 基本組成部件及其層次結構
2.3.4 鏈路控制幀
2.3.5 一般交換結構模型
2.3.6 服務類別
2.3.7 基本的和擴展的鏈路服務命令
2.3.8 仲裁環(huán)功能
2.3.9 協(xié)議
2.3.10 分段和重組
2.3.11 數據壓縮
2.3.12 檢錯和恢復
2.4 FC-3簡介
2.5 FC-4簡介
2.5.1 光纖通路上的IP
2.5.2 光纖通路上的SCSI
2.5.3 光纖通路上的FICON/ESCON
第3章 初始化和數據傳送
3.1 鏈路初始化
3.2 環(huán)初始化
3.3 交換結構與N端口注冊
3.4 起始序列傳送
3.5 交換完成
3.6 本例未涉及的協(xié)議
3.6.1 檢錯與恢復
3.6.2 第1類服務和交換結構的工作
3.6.3 其他協(xié)議工作
第4章 FC-0:物理接口
4.1 一般特征
4.2 發(fā)射機和接收機
4.3 失效碼的有意傳送
4.4 FC-0術語和技術方案
4.5 長波長激光器與單模光纖鏈路
4.5.1 光纜線路
4.5.2 發(fā)射機
4.5.3 接收機
4.6 短波長激光器與多模光纖鏈路
4.6.1 光纜線路
4.6.2 發(fā)射機
4.6.3 接收機
4.7 短波長激光器鏈路的開放式光纖控制安全系統(tǒng)
4.8 LED多模光纖鏈路
4.9W同軸電纜鏈路
4.10 W屏蔽雙絞線電纜鏈路
第5章 FC-1:8B/10B, 發(fā)射機和接收機
5.1 B/10B傳送碼概述
5.2 字符編碼和解碼
5.3 傳送. 接收和檢錯
5.4 發(fā)射機和接收機狀態(tài)
第6章 有序集
6.1 有序集
6.1.1 幀起始定界符
6.1.2 幀終止定界符
6.1.3 原語信號——Idle和R_RDY
6.1.4 原語序列
6.2 非環(huán)狀拓撲的端口狀態(tài)
6.2.1 激活狀態(tài)
6.2.2 鏈路恢復狀態(tài)(LR1. LR2和LR3)
6.2.3 鏈路失效狀態(tài)(LF1與LF2)
6.2.4 離線狀態(tài)(OL1. OL2與OL3)
6.3 原語序列協(xié)議
6.3.1 鏈路恢復協(xié)議
6.3.2 在線到離線協(xié)議
第7章 FC-2:幀
7.1 幀格式
7.1.1 Idle和R_RDY原語信號
7.1.2 幀起始定界符
7.1.3 幀頭字段
7.1.4 可選幀頭
7.1.5 凈荷
7.1.6 循環(huán)冗余校驗字段
7.1.7 幀終止定界符
7.2 幀頭字段
7.2.1 路由控制字段:R_CTL
7.2.2 地址標識符:S_ID和D_ID
7.2.3 等級特別控制:CS_CTL
7.2.4 數據結構類型:TYPE
7.2.5 幀控制:F_CTL
7.2.6 序列ID:SEQ_ID
7.2.7 數據字段控制:DF_CTL
7.2.8 序列計數:SEQ_CNT
7.2.9 發(fā)送端交換標識符:OX_ID
7.2.10 響應端交換標識符:RX_ID
7.2.11 參數
7.3 數據幀和鏈路控制幀
7.4 鏈路可靠性復原幀(LCR)
7.5 對數據和鏈路控制幀的詳細響應
7.5.1 R_RDY響應
7.5.2 ACK幀
7.5.3 F_BSY幀
7.5.4 P_BSY幀
7.5.5 F_RJT和P_RJT幀
7.5.6 通報(NTY)和終止(END)幀
第8章 FC-2:序列和交換
8.1 序列管理
8.1.1 序列初始化
8.1.2 序列處理有效性
8.1.3 序列計數管理
8.1.4 正常序列完成
8.2 交換管理
8.2.1 交換發(fā)起和X_ID的分配
8.2.2 交換管理
8.2.3 交換終止
8.3 序列和交換狀態(tài)塊
8.3.1 序列狀態(tài)塊規(guī)則
8.3.2 交換狀態(tài)塊規(guī)則
第9章 注冊和注銷服務
9.1 注冊和注銷概述
9.2 交換結構注冊
9.3 N端口注冊
9.4 注銷
9.5 N端口和F端口服務參數
9.5.1 公用服務參數
9.5.2 N端口名字和F端口名字
9.5.3 節(jié)點名字和交換結構名字
9.5.4 N端口和F端口服務類型參數
9.5.5 提供商版本級別
9.6 進程注冊和注銷概述
9.7 估算端到端可靠性的過程
第10章 服務類型
10.1 第1類服務
10.2 第2類服務
10.3 第3類服務
10.4 混合服務
10.5 第4類服務
10.6 第6類服務
第11章 鏈路服務
11.1 基本鏈路服務命令
11.1.1 不可操作(NOP)
11.1.2 拆除連接(RMC)
11.1.3 基本接受(BA_ACC)
11.1.4 基本拒絕(BA_RJT)
11.1.5 中止序列(ABTS)命令
11.2 擴展鏈路服務命令概述
11.3 擴展鏈路服務應答
11.3.1 鏈路服務拒絕(LS_RJT)
11.3.2 接受(ACC)
11.4 ELS請求:注冊. 注銷和中止交換
11.4.1 N端口注冊(PLOGI)
11.4.2 F端口注冊(FLOGI)
11.4.3 注銷(LOGO)
11.4.4 中止交換(ABTX)
11.5 ELS請求:狀態(tài)判斷和發(fā)起請求
11.5.1 讀連接狀態(tài)(RCS)
11.5.2 讀交換狀態(tài)塊(RES)
11.5.3 讀序列狀態(tài)塊(RSS)
11.5.4 請求序列發(fā)起(RSI)
11.6 ELS請求:可靠性確定
11.6.1 建立數據流(ESTS)
11.6.2 估計可靠性(ESTC)
11.6.3 建議可靠性(ADVC)
11.7 ELS請求:其他功能
11.7.1 讀超時值(RTV)
11.7.2 讀鏈路差錯狀態(tài)塊(RLS)
11.7.3 響應(ECHO)
11.7.4 測試(TEST)
11.7.5 重設恢復條件(RRQ)
11.8 ELS請求別名標識符
11.8.1 獲得別名_ID(GAID)
11.8.2 交換結構激活和去激活別名標識符(FACT, FDACT)
11.8.3 N端口激活和去激活別名標識符(NACT, NDACT)
11.9 第4類服務ELS請求
11.9.1 服務質量請求(QoSR)
11.9.2 讀虛電路狀態(tài)(RVCS)
11.10 FC-4鏈路服務
第12章 檢錯與恢復
12.1 概述
12.2 超時時限
12.2.1 R_T_TOV
12.2.2 E_D_TOV
12.2.3 R_A_TOV
12.2.4 CR_TOV
12.2.5 FC_AL環(huán)超時
12.3 超時的作用
12.4 鏈路差錯檢驗與恢復
12.5 幀接收與幀有效性
12.6 交換和序列的完整性
12.7 第1類和第2類服務的交換差錯策略
12.7.1 所有丟棄策略的通用規(guī)則
12.7.2 中止. 丟棄多序列差錯策略
12.7.3 立刻重傳的多序列丟棄
12.7.4 中止. 丟棄單個序列差錯策略
12.7.5 無限緩沖的差錯策略
12.8 第3類序列差錯處理
12.9 序列恢復
12.9.1 差錯恢復策略
12.9.2 序列恢復用中止序列協(xié)議
12.9.3 第1類恢復的序列重傳
12.10 停止序列協(xié)議簡介
12.11 鏈路差錯狀態(tài)塊規(guī)則
第13章 可選幀頭和特殊功能
13.1 可選幀頭
13.1.1 網絡幀頭
13.1.2 關聯(lián)幀頭
13.1.3 設備幀頭
13.2 特殊功能
13.2.1 數據壓縮
13.2.2 加密
第14章 第1類連接管理
14.1 簡介
14.2 綜述:正常過程
14.2.1 建立一個連接
14.2.2 連接過程
14.2.3 拆除一個連接
14.3 專線連接恢復
14.4 各種拓撲的專線連接
14.4.1 點到點和仲裁環(huán)拓撲
14.4.2 交換結構拓撲
14.5 第1類專線連接:詳細操作
14.5.1 連接建立
14.5.2 單向與雙向連接
14.5.3 入棧連接請求
14.5.4 拆除一個連接
14.5.5 呼叫延遲
14.5.6 搶先占有
第15章 流量控制
15.1 總的策略
15.2 光纖通路流量控制策略
15.3 端到端流量控制
15.3.1 用于端到端可靠性分配的接收緩沖區(qū)分配
15.3.2 影響端到端可靠性計算值的事件
15.3.3 序列接收端任務
15.4 緩沖區(qū)到緩沖區(qū)的流量控制
15.5 第2類服務的綜合流量控制
第16章 仲裁環(huán)
16.1 概述
16.1.1 FC_AL操作所需的額外功能
16.1.2 仲裁環(huán)集線器
16.2 AL_PA物理地址
16.3 AL原語信號和序列
16.3.1 原語信號
16.3.2 原語序列
16.4 環(huán)初始化
16.4.1 選擇一個臨時環(huán)主機
16.4.2 AL_PA地址的選擇
16.4.3 構建一個AL_PA地址映射
16.5 環(huán)端口狀態(tài)機運行:一個示例
16.5.1 兩端口環(huán)的初始化
16.5.2 通信的仲裁和初始化
16.5.3 仲裁和訪問公平性
16.5.4 結束通信
16.5.5 交替緩沖區(qū)到緩沖區(qū)流量控制管理
16.5.6 連續(xù)通信
16.5.7 傳送到另一個端口
16.6 性能和定時
16.7 仲裁環(huán)的優(yōu)點和缺點
第17章 交換結構
17.1 網絡特征
17.1.1 與其他網絡的比較
17.1.2 交換機端口的類型
17.1.3 交換機和尋址體系
17.1.4 級別從屬關系
17.2 F類業(yè)務
17.3 特殊交換功能
17.3.1 別名
17.3.2 組播
17.3.3 搜索組
17.3.4 循環(huán)組
17.4 眾所周知的一般服務
17.4.1 廣播——x‘FF FFFF’
17.4.2 F端口——x‘FF FFFE’
17.4.3 網絡控制器——x‘FF FFFD’
17.4.4 名字服務——x‘FF FFFC’
17.4.5 時間服務——x‘FF FFFB’
17.4.6 管理服務器——x‘FFFFFA’
17.4.7 服務質量管理者——x‘FFFF9’
17.4.8 別名服務——x‘FF FFF8’
17.4.9 安全匙分配服務——x‘FF FFF7’
17.4.10 時鐘同步服務器——x‘FF FFF6’
17.4.11 組播服務器——x‘FF FFF5’
第18章 FC-4:SCSI和光纖通路的IP
18.1 光纖通路上的FC-4控制操作
18.2 光纖通路上的IP
18.2.1 IP和ARP數據報的傳送
18.2.2 IP操作
18.3 光纖通路上的SCSI-3:FCP
18.3.1 光纖通路協(xié)議(FCP)信息單元格式
18.3.2 FCP下的I/O工作舉例
第19章 未來的工作:FC-PH-?和未來
19.1 光纖通路未來
19.2 未來“到處都是以太網”
19.3 “無限帶寬增長”前景
19.4 實際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