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可靠性和可用性
1. 1 網絡可用性的需求
1. 1. 1 定義網絡的可用性
1, 1. 2 決定可用性需求
1. 1. 3 可用性的測算和報告
1. 2 可靠性和可用性的數學測算
1. 2. 1 MIBF和MTTR
1. 2. 2 通過更高的可靠性改善可用性
1. 2. 3 通過冗余性改善可用性
1. 2. 4 測試需求
1. 2. 5 功能可用性
1. 3 網絡的脆弱性
1. 3. 1 經典的硬件考慮
1. 3. 2 軟件考慮
1. 3. 3 網點基礎設施
1. 3. 4 通信鏈路
1. 3. 5 安全
1. 4 提高網絡可用性的設計
1. 4. 1 WAN通信的多通路
1. 4. 2 內部的多通路
1. 5 小結
第2章 橋接和路由
2. 1 基本的連通性定義
2. 1. 1 OSI參考模型中的連通性
2. 1. 2 網絡拓撲
2. 1. 3 多連通和單連通的比較
2. 1. 4 故障檢測
2. 2 更高可用性的橋接技術
2. 2. 1 經典的橋接技術
2. 2. 2 令牌環(huán)源路由橋接技術
2. 2. 3 透明生成樹橋接技術
2. 2. 4 交換式LAN的設計
2. 3 更高可用性的路由技術
2. 3. 1 路由選擇的基礎知識
2. 3. 2 靜態(tài)路由技術
2. 3. 3 RIP路由技術
2. 3. 4 OSPF路由技術
2. 3. 5 EIGBP路由技術
2. 3. 6 集成的IS-IS路由技術
2. 3. 7 BGP路由技術
2. 3. 8 路由網絡的設計
2. 4 小結
第3章 多宿主機
3. 1 兩個網絡接口具有獨立的地址
3. 1. 1 網絡連接故障的影響
3. 1. 2 應用恢復的需求
3. 2 兩個網絡接口具有一個IP地址
3. 2. 1 智能的網絡接口卡
3. 2. 2 剖析Novell服務器
3. 2. 3 配置示例:使用routed的UNIX通用樣板
3. 2. 4 配置示例:使用gated的Linux實用服務器
3. 3 兩個系統(tǒng)具有一個IP地址
3. 3. 1 服務器集群
3. 3. 2 服務器集群的若干考慮
3. 3. 3 服務器群
3. 3. 4 智能客戶機
3. 4 小結
第4章 永久性鏈路的撥號備份
4. 1 一般性的考慮
4. 1. 1 獲得所需的充分帶寬
4. 1. 2 處理備份帶寬的限制
4. 1. 3 持續(xù)測試的需要
4. 2 撥號備份方案
4. 2. 1 接口狀態(tài)不通驅動撥號(Cisco backup interface)
4. 2. 2 路由表項丟失驅動撥號(Cisco dialer watch)
4. 2. 3 最佳日的路由驅動撥號(請求式撥號)
4. 2. 4 選擇撥號備份方案
4. 3 基本的ISDN撥號備份
4. 3. 1 配置示例:使用Cisco backup inerface的撥號備份
4. 3. 2 配置示例:Cisco backup interface的選項
4. 3. 3 配置示例:使用dialer watch的撥號備份
4. 3. 4 配置示例:使用請求式撥號的撥號備份
4. 4 小結
第5章 高級的撥號備份
5. 1 在異步鏈路上的撥號備份
5. 1. 1 PoTS和ISDN的一般區(qū)別
5. 1. 2 Cisco實現的考慮
5. 1. 3 配置示例:AUX端口上的外置調制解調器到帶有數字調制解調器的PRI接口
5. 2 更高帶寬的組合通道
5. 2. 1 多鏈路PPP
5. 2. 2 配置示例:帶有異步調制解調器的多鏈路PPP
5. 2. 3 配置示例:BRI到BRI的多鏈路PPP
5. 2. 4 等代價鏈路的負載共享
5. 2. 5 配置示例:2. 5MbpsISDN撥號備份
5. 3 支持IPX和IP
5. 3. 1 配置示例:采用IPXIP的IPX撥號備份
5. 3. 2 配置示例:OSPF用于IP. RIP用于IPX的撥號備份
5. 4 BGP驅動的撥號備份
5. 4. 1 配置示例:撥號備份的撥號備份(IP和IPX)
5. 4. 2 配置示例:多條主鏈路的撥號備份
5. 5 小結
第6章 單個網點上的多臺路由器
6. 1 避免LAN用戶失去路由器
6. 1. 1 被動RIP
6. 1 .2 配置示例:被動RIP
6. 1. 3 代理ARP
6. 1. 4 IRDP. BOOTP和DHCP
6. 1. 5 VRBP和Cisco HSRP
6. 1. 6 配置示例:簡單的HSRP
6. 1. 7 配置示例:采用HSRP的負載均衡
6. 1. 8 配置示例:采用HSRP滿足特定需要
6. 2 在一臺路由器上給另一臺路由器上的線路作撥號備份
6. 2. 1 配置示例:使用dialer watch
6. 2. 2 配置示例:使用請求式撥號
6. 2. 3 配置示例:使用BGP驅動的請求式撥號
6. 3 防止LAN分段
6. 3. 1 IP網絡的變通方法
6. 3. 2 配置示例:一個帶有兩臺WAN路由器的LAN
6. 3. 3 配置示例:匯總
6. 4 小結
第7章 中心輻射型的拓撲結構
7. 1 帶有許多輻射點的樞紐路由協(xié)議
7. 1. 1 樞紐路由器和輻射點路由器的路由功能需求比較
7. 1. 2 配置示例:EIGRP
7. 1. 3 配置示例:具有MIPv2輻射點的OSPF樞紐
7. 2 配置示例:到每個輻射點的雙連接
7. 3 采用多臺撥號接入服務器的撥號備份
7. 3. 1 消除撥號接入服務器的依賴關系
7. 3. 2 配置示例:單個輻射點. 兩個核心目標. 僅使用IP
7. 3. 3 配置示例:單個輻射點. 兩個核心目標. 使用IP和IPX
7. 3. 4 配置示例:多個ISDN和Async目標
7. 4 使用一個以上的中心樞紐
7. 4. 1 處理喪失樞紐網絡連通性的情況
7. 4. 2 配置示例:輻射點撥號解決喪失樞紐內部連通性的情況
7. 5 小結
第8章 連接到服務提供商
8. 1 鏈接到外部網絡
8. 1. l 配置示例:冗余的靜態(tài)路由
8. 1. 2 配置示例:IGP驅動的靜態(tài)路由
8. 1. 3 帶有撥號備份的主路徑
8. 1. 4 配置示例:使用NAT路由返回的流量
8. 2 連接到Internet服務提供商
8. 2. 1 更高Internet可用性的挑戰(zhàn)
8. 2. 2 配置示例:有兩條Internet鏈路的靜態(tài)路由
8. 2. 3 BGP路由
8. 2. 4 配置示例:將BGP用于鏈路故障檢測
8. 2. 5 配置示例:采用動態(tài)內部路由用BGP連接到ISP
8. 2. 6 配置示例:使用BGP檢測ISP故障
8. 3 通過多個ISP連接
8. 3. 1 配置示例:將NAT用于一條備選的ISP通路
8. 3. 2 使用BGP的域間路由
8. 3. 3 配置示例:使用BGP的多宿機構
8. 3. 4 配置示例:冗余路由器的多宿BGP
8. 4 小結
第9章 通過防火墻的連接
9. 1 防火墻的概念
9. 1. 1 如何使用防火墻
9. 1. 2 狀態(tài)敏感防火墻和無狀態(tài)防火墻的比較
9. 1. 3 路由器模式防火墻和終端系統(tǒng)模式防火墻的比較
9. 2 全冗余網絡中的防火墻配置示例:帶有防火墻的冗余網絡
9. 3 有自動切換功能的冗余防火墻
9. 3. 1 鏡像式路由器模式防火墻的路由器控制故障切換
9. 3. 2 配置示例:路由器模式防火墻的自動故障切換
9. 3. 3 各選的終端系統(tǒng)模式防火墻的路由器控制故障切換
9. 3. 4 配置示例:終端系統(tǒng)模式防火墻的自動故障切換
9. 4 小結
第10章 IBM SNA和DLSw
10. 1 數據鏈路交換技術
10. 1. 1 DLSw是如何工作的
10. 1. 2 配置示例:令牌環(huán)之間冗余的DLSw
10. 2 連接以太網設備的DLSw
10. 2. 1 冗余DLSw和透明橋接的比較
10. 2. 2 無需源路由橋接的冗余DLSw
10. 2. 3 配置示例:使用備份對等端的冗余以太網對等端
10. 2. 4 配置示例:在分段LAN上的備份對等端
10. 2. 5 配置示例:使用DLSw十以太網冗余性的冗余對等端
10. 3 通過防火墻的DLSw
10. 3. 1 冗余防火墻的DLSw備份對等端
10. 3. 2 配置示例:通過雙NAT防火墻的令牌環(huán)DLSw
10. 3. 3 配置示例:通過雙NAT防火墻的以太網DLSw
10. 4 小結
第11章 災難恢復
11. 1 災難恢復的需求
11. 1. 1 災難恢復計劃
11. 1. 2 災難恢復方法
11. 2 傳統(tǒng)的方法
11. 3 熱備份設施方案
11. 3. 1 兩個站點一個IP地址
11. 3. 2 配置示例:備份服務器和網絡地址轉換
11. 3. 3 配置示例:使用NAT和主機路由的備份服務器
11. 3. 4 域名系統(tǒng)的運行
11. 3. 5 域名系統(tǒng)重定向
11. 4 負載共享方案
11. 4. 1 使用域名服務重定向的負載共享
11. 4. 2 HTTP重定向
11. 5 小結
第12章 管理方面的考慮
12. 1 網絡監(jiān)視
12. 1. 1 采用SNVMP進行網絡管理
12. 1. 2 監(jiān)視不報告狀態(tài)的功能
12. 1. 3 安全
12. 1. 4 備份設施的路由功能測試
12. 2 配置管理
12. 2. 1 配置文檔符合事實
12. 2. 2 配置能夠理解
12. 2. 3 管理對配置的更改
12. 2. 4 緊急修復
12. 3 整體質量控制
12. 3. 1 設計驗證
12. 3. 2 錯誤分析
12. 4 小結
技術用語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