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本書分為五個主要部分,共13章。第一部分為全書背景情況介紹。第一章闡述了社會對本書的需要以及作者選擇所論管理思想及人物的理由,并向那些因篇幅所限未能提及的人們致歉。第二章解釋“觸發(fā)器”的重要性。早在弗雷德里克·泰勒之前,歐洲的工業(yè)家們便已發(fā)現專業(yè)化帶來的好處。正是勞動的分工促成了工廠的誕生,從而產生了最早的管理。第三章探討效率問題。效率是早期科學管理研究者們討論的焦點。第二部分討論管理藝術和管理科學。第三章開篇即為讀者介紹早期管理從應用科學之需轉向實踐研究的演變過程??茖W在工業(yè)部門中的應用是管理作為一個獨立的領域和職業(yè)的合法性得以確立的先決條件。事實上,對管理合法地位的追求可追溯到近代。其時,管理業(yè)已成長壯大,足以提倡以革新和非傳統的分析方法來取代傳統科學。第四章探討歷史上管理工作中最具科學性的一面:“管理活動的核心”——決策。它未對利用科學提出異議,回顧了決策理論的發(fā)展變化,著重介紹管理者們如何在現實中作決策,而不贅筆談論他們應該如何選擇。換言之,作者所做的是描述性而不是規(guī)定性闡述。第六章有別于前面幾章中的那種歷史性的描述,采用了另一種模式。這出于兩個理由。首先,既然管理者在實踐中如何實施管理對于管理思想的若干領域都有影響,那么描述性分析的討論就需要延伸至一般的管理行為。其次,除了法約爾的分析外,有關管理的描述性分析沒有其他領域那么悠久的歷史。有鑒于此,本章理應以現代而非歷史為重點。第三部分分析管理的目的和目標。第七章關于制定目標及任務管理的討論進一步論證了這一觀點:人們在實施有效的管理之前,必須對自己的目的和目標有清楚的認識。第八章與第六章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對現代管理的討論多于對歷史的描述。管理的最終職責在古典管理思想中已有論述,本章著重討論現代管理。第四部分探討人的因素在管理思想中的演變。在第九章中,作者回顧了管理中有關人的因素的各種觀點,從泰勒的“公牛比擬”到梅奧的“精神健康論”,以及其他一些為人際關系學者所接受的觀點。強化條件作用論者及行為修正者們目前所采納的關于人類行為的機械主義觀點也得到了充分討論。第十章探索了“領導權”這一復雜問題。與許多人的看法恰好相反,管理史中實際存在著比較精辟的有關領導權的理論。最后,第五部分談協調與變革。第十一章討論了有關協調的最重要的兩大因素:權力與影響。作者在討論韋伯、福萊特以及厄威克等人的管理思想時再現了豐富的歷史。通過對巴納德的權力接受論和廣泛應用于當代組織設計與發(fā)展中的現代概念的討論,權力這一概念的演變和發(fā)展得到了詳盡的敘述。第十二章向讀者展現了一幅管理與組織思想如何演變和發(fā)展的總體畫卷,從早期古典管理思想的絕對化傾向、人際關系的觀點到相對的、由情勢決定的抑或權變的現代組織管理理論和實踐都進行了充分的討論。第十三章對全書所提供的經驗和教訓進行了全面總結。那些典型的事例為各行各業(yè)的經理及管理學科的師生提供了許多應該牢記的教訓及其在工作中可資借鑒的經驗。第一,只有當人們充分認識到了合作的必要性時,協調與合作才有可能成為現實。第二,尊重人是組織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第三,歷史的經驗提醒我們,雖然效率是一個值得追求的目標,但在缺乏有意識管理行為的情況下,以命令、組織結構,以及規(guī)則的形式去要求效率,往往會削弱一個組織的應變能力。第四,成功的管理要求管理者對其目標有清楚的認識。那種把未來交付給命運的組織是不可能興盛,甚至不可能生存下來的。第五,由于人類“不具有無所不知的智慧”,他們只能用自己不夠完善的知識來作決策。第六,歷史告訴我們,管理擔負著 定的社會責任;管理者們應是負責性行為的典范。第七,管理是一門科學,同時又是一門藝術。管理者們應靈活利用這二者的優(yōu)勢來解決管理問題。第八,生產專業(yè)化給個人及社會帶來了極大的利益。但同時也應看到,它使勞動者個人的工作變得單調乏味。第九,管理技巧固然很重要,但其運用卻是一種依賴于政治技巧的藝術。最后,我們應該時刻牢記:任何管理原則與概念都應該切合實際。管理者們應該熟悉和了解管理史上的經驗和教訓。管理史給我們留下的最有價值的東西是使我們懂得早期研究者們的告誡,這是開始學習管理最有效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