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與晚明的師道復興運動》,以晚明統(tǒng)治學說涵泳的君道與師道的相關度為主線,博考歷史文獻,細考歷史爭議,從而論證王學的萌生、遭禁、復蘇、隆盛、分化、自殘以及走向衰落,都堪稱視角獨特,思路新穎,引證可信,較諸既往相應論著,屬于一種突破。論文當然有大題大作的必有缺陷,或可被指為考史較粗,或可被挑剔述史有偏,或可被譏作論史武斷。歷史的論著必須接受歷史的檢驗。鄧君此著,如于細節(jié)有瑕疵,當然應該就史論史,但于情可原。作者到底年甫“而立”,能在研究成果密集的學術史領域,取得關鍵性的突破,可謂難能可貴。鄧志峰,在復旦大學古代文學研究中心從事博士后研究,現(xiàn)執(zhí)教于復旦大學歷史系發(fā)表作品有:《上海圖書館館藏家譜提要》(合著)、《利瑪竇中文著譯集》(合作編校);以及《嘉靖初年的政治格局》、《學術自由與中國的思想傳統(tǒng):兼論會通派王學與晚明經學的突破》等論文若干篇。該書以晚明統(tǒng)治學說涵泳的君道與師道的相關度為主線,博考歷史文獻,細考歷史爭議,從而論證了王學的萌生、遭禁、復蘇、隆盛、分化、自殘,以及走向衰落,資料豐富,引證可信,堪稱視角獨特,思路新穎。讀者對象:中國學術史、哲學史研究工作者,大專院校中國歷史、哲學、文化專業(yè)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