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地質事業(yè),雖非余夙愿,乃因偶然機會,竟然結下不解之緣。回憶過去,19481年余受聘于浙江西湖博物館,擔任考古工作。斯時適值地學界老前輩盛莘夫先生出任浙江地質研究所副所長,寄宿博物館圣因寺宿舍,與余同室,朝夕相處,頓成莫逆之友、忘年之交。其間不時受其有關地質學方面知識的熏陶與教誨,獲益匪淺。盛老待人熱誠,膽肝相照,對事業(yè)鍥而不舍,深令余敬佩,乃暗下決心,以彼為楷模,自強奮進,走自學成才之道路。在盛老的潛移默化和循循誘導下,播下了余后半生潛心鉆研地質學的種子。1954年余從國家機關精簡至杭州西湖蓮花峰采石場當采;石工人,采石中常見石灰?guī)r中含有各種動物化石,乃留心搜集,以供個人賞玩。后在增產節(jié)約運動中,萌發(fā)奇想,建議領導將化石制成教學用標本,投放市場。幾經波折,終于在1955年籌建起我國第一家專門經營古生物化石標本的工廠。在初創(chuàng)期間,盛老聞訊,曾親詣余杭指導、鼓勵,同時還得到中國科學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盧衍豪、盛金章、穆恩之等專家的指導和關注,從而使單一的化石標本逐步發(fā)展為分門別類的,諸如化石、礦物、巖石、礦床、煤巖、光片、薄片、地質、地貌、古生物復原模型、幻燈片等多功能、多品種的標本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