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的象征》一書搜羅豐富,引證的大量資料出自古巴比倫、以色列、希臘、羅馬的詩歌、神話、戲劇、宗教、哲學等方面的文獻,其中少用古希臘語及拉丁語原文。本書還提及大量人(包括神、靈、異)名與地名,其中有些是人所熟知的,如柏拉圖、韋伯等,還有一些則是詳者不詳的學者,如穆蘭、拉德等。里克爾是當代享有國際聲譽的法國哲學家,曾就讀巴黎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被俘,在德國集中營研讀馬塞爾、雅斯貝爾斯與胡塞爾等人的著作。本書綜合運用現(xiàn)象學和釋義學方法,描述了惡的原始象征系列以及成因,探討了神話的動態(tài)聯(lián)系及由此產生的哲學思想。作者將哲學家甚少關注的界域,諸如言語、詩、夢、神話、宗教史料、習俗等圈進思想領地,敘述了褻瀆、有罪和惡的起源,暗示人的原本清白的存在向邪惡的現(xiàn)實的轉變,從而考察了倫理—法律方面的懲罰與責任的關系;倫理—宗教方面的良心背謬;心理—神學方面深受詛咒和譴責的良心。由此,“徑由害怕而不是經由愛,人類才進入倫理世界”。此書代表了西方學術的前沿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