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科學技術計算機/網(wǎng)絡信息安全應用MDA

應用MDA

應用MDA

定 價:¥45.00

作 者: ( )David S.Frankel著;鮑志云譯
出版社: 人民郵電出版社
叢編項: IT Trend系列叢書
標 簽: 軟件設計

ISBN: 9787115117854 出版時間: 2003-01-01 包裝: 膠版紙
開本: 23cm 頁數(shù): 360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原版進口MDAExplained:TheModelDrivenArchitecture:PracticeandPromise本書特色:■詳細介紹了OMG的戰(zhàn)略性開發(fā)方法學——MDA?!鲫U述了UML和MDA的關系,并介紹了MOF、XMI和CWM等與MDA相關的技術?!龇治鯩DA如何運用基于UML的技術,將基于組件開發(fā)、設計模式、中間件等一系列重要的趨勢性技術整合到企業(yè)級計算中。MDA是OMG在2002年初確定的戰(zhàn)略方向,將會成為對未來IT技術產(chǎn)生重大影響的開發(fā)方法學。本書深入描述了MDA的概念、關鍵技術和所有特性,包括MDA基礎知識、MDA在企業(yè)計算中的地位和作用、UML和MDA的關系、與MDA相關的MOF和XMI、建模語言和建模方法、CWM建模變換,以及涉及到代碼生成的話題。本書適合軟件架構工程師和面向?qū)ο筌浖こ處熼喿x,也可作為IT從業(yè)人員和軟件工程研究者了解MDA的讀物。

作者簡介

  DavidS.Frankel曾在QuarterSoft公司、IONATechnlolgies和GenesisDevelopment公司擔任高級職位。在復雜的大規(guī)模分布式計算系統(tǒng)領域,他是一位聲名卓著的專家。Frankel曾多次在OMGArchitectureBoard擔任工作。

圖書目錄

第一部分 MDA導論

第1章 壓力與進步:我們?nèi)绾蝸淼竭@里

1.1 軟件產(chǎn)業(yè)面臨的挑戰(zhàn)
1.2 可行性變量
1.3 以機器為中心的計算
1.4 以應用為中心的計算
1.4.1 從匯編到第三代編程語言
1.4.2 操作系統(tǒng)和抽象溝壑
1.4.3 面向?qū)ο笳Z言和虛擬機
1.5 以企業(yè)為中心的計算
1.5.1 基于組件開發(fā)
1.5.2 設計模式
1.5.3 分布式計算
1.5.4 中間件:提升平臺抽象層次
1.5.5 中間件:提升編程抽象層次
1.5.6 說明性規(guī)約
1.5.7 企業(yè)構架和關注點分離
1.5.8 企業(yè)應用集成(EAI)
1.5.9 契約式設計
1.5.10 其他以企業(yè)為中心的技術
1.6 以企業(yè)為中心的計算所受的壓力
1.6.1 對生產(chǎn)成本的壓力
1.6.2 對質(zhì)量的壓力
1.6.3 對全壽命期的壓力
1.6.4 現(xiàn)代版西西弗斯
1.7 小結

第2章 模型驅(qū)動的企業(yè)計算

2.1 將模型中心的思想引入中間層、EAI和B2Bi
2.2 語法抽象和語義抽象
2.3 B2Bi和MDA
2.3.1 第一代和第二代Web Service整合
2.3.2 Web Service和企業(yè)構架
2.3.3 定義抽象業(yè)務服務
2.3.4 把業(yè)務信息模型映射到XML
2.3.5 參數(shù)化映射
2.3.6 把業(yè)務服務模型映射到WSDL
2.3.7 業(yè)務過程和B2B協(xié)作的自動化
2.4 選擇抽象層次的靈活性
2.4.1 建模語言的可擴展性
2.4.2 平臺獨立性:一個相對的概念
2.5 EAI和MDA
2.6 說明性規(guī)約的限制
2.7 元數(shù)據(jù)集成
2.8 MDA和基于組件開發(fā)
2.9 自動模式復制
2.9.1 一個J2EE例子
2.9.2 構架風格
2.10 抬高水線
2.11 模型驅(qū)動的企業(yè)構架
2.12 標準化的基于MDA的建模語言
2.13 多層間的同步
2.14 中間件和抽象溝壑
2.15 再議契約式設計
2.16 MDA和其他新型開發(fā)方法
2.16.1 交互式設計
2.16.2 極限編程
2.17 小結

第二部分 MDA基礎技術

第3章 UML在MDA中的角色

3.1 起源與發(fā)展
3.2 優(yōu)點
3.2.1 分離抽象語法和具體語法
3.2.2 可擴展性
3.2.3 對獨立于平臺的建模的支持
3.2.4 由標準組織維護
3.3 缺點
3.3.1 太大且劃分不良
3.3.2 對視點支持不佳
3.3.3 與業(yè)界“組件和模式”的發(fā)展潮流不同步
3.3.4 對關系的含糊
3.3.5 profiling的限制
3.3.6 UML和MOF的不協(xié)調(diào)
3.3.7 缺乏標準圖表交換
3.3.8 缺乏OCL的元模型
3.4 未來的方向
3.4.1 UML 20
3.4.2 預期的結果
3.5 及時建議
3.6 小結

第4章 基本類建模之外

4.1 契約式設計
4.1.1 基礎
4.1.2 一個例子
4.1.3 契約、復用和互操作性
4.1.4 同編程一樣精確
4.1.5 約束和異常
4.1.6 質(zhì)量框架
4.1.7 DBC和UML工具
4.1.8 克服使用障礙
4.1.9 對約束的另一種看法
4.2 行為建模
4.2.1 狀態(tài)機
4.2.2 活動模型
4.2.3 交互模型
4.2.4 用例模型
4.2.5 動作語義
4.3 及時建議
4.4 小結

第5章 元對象設施

5.1 MDA的關鍵基礎
5.2 基本假定
5.3 借自UML
5.4 MOF并不僅用于OO
5.5 抽象語法樹
5.6 元層次
5.6.1 M3層
5.6.2 M2層
5.6.3 M1層
5.6.4 M0層
5.6.5 元層次意義何在
5.6.6 自描述
5.6.7 元層次和抽象語法
5.7 模型驅(qū)動的元數(shù)據(jù)管理
5.7.1 什么是元數(shù)據(jù)
5.7.2 數(shù)量和價值
5.7.3 以前對無數(shù)據(jù)集成的嘗試
5.7.4 又一個假設
5.8 好處是什么
5.8.1 平臺獨立性
5.8.2 確保語義
5.9 無數(shù)據(jù)管理方案
5.10 通用MOF代碼
5.11 MOF并非基于CORBA
5.11.1 外表和意圖
5.11.2 映射不限于語法
5.11.3 應用MOF-CORBA映射
5.12 近看XML
5.12.1 投資回報
5.12.2 XMI和XML Schema
5.12.3 對XMI的常見誤解
5.12.4 手工編碼的DTD和Schema
5.12.5 XMI復雜性和UML復雜性
5.12.6 作為生成器輸入的XMI
5.12.7 XMI和UML圖交換
5.13 近看JMI
5.13.1 MOF-Java映射
5.13.2 XML和DOM還不夠嗎
5.14 再看MOF自描述
5.15 其他應用
5.15.1 HUTN
5.15.2 XMI的反向映射
5.16 弱點
5.16.1 對圖形符號缺少覆蓋
5.16.2 對版本管理缺乏支持
5.16.3 與UML不協(xié)調(diào)
5.16.4 MOF-CORBA映射的問題
5.16.5 不成熟帶來的互操作性問題
5.17 未來的方向
5.17.1 互操作性測試
5.17.2 MOF2.0
5.18 計算機業(yè)界的MOF
5.18.1 MOF和企業(yè)軟件
5.18.2 MOF和RDF
5.19 及時建議
5.20 小結

第6章 擴展和建立建模語言

6.1 通過profile擴展UML
6.2 構造型
6.2.1 構造型的標記值
6.2.2 獨立標記值
6.2.3 不能在M1層做這些嗎
6.2.4 形式化定義profile
6.3 通過MOF擴展UML
6.3.1 重型UML元模型擴展剖析
6.3.2 profile vs.重型擴展
6.4 創(chuàng)建新的建模語言
6.4.1 對領域的緊密關注
6.4.2 元模型+profile策略
6.4.3 重型+輕型擴展策略
6.5 UML工具和MDA工具
6.6 UML建模和MOF元建模
6.7 及時建議
6.8 小結

第7章 創(chuàng)建可編譯的類模型

7.1 指導原則的范圍
7.1.1 類建模和行為建模
7.1.2 抽象層次
7.1.3 標準MDA映射生成什么
7.1.4 UML和MOF
7.2 指導原則的目的
7.3 不要為屬性定義訪問和改寫操作
7.4 明智地使用關聯(lián)端可溯性
7.4.1 可溯端和不可溯端
7.4.2 可溯性和契約
7.4.3 多余和可溯關聯(lián)端
7.4.4 生成只讀API
7.4.5 可溯性和信息格式
7.4.6 避免名字沖突
7.4.7 可溯性和模塊性
7.4.8 MOF帶來的復雜性
7.5 規(guī)定多值屬性時要小心
7.5.1 序
7.5.2 單一性
7.6 正確地使用聚合
7.6.1 關聯(lián)端的聚合屬性
7.6.2 組合聚合
7.6.3 共享聚合
7.7 使用抽象類
7.8 區(qū)分感興趣和不感興趣的操作
7.9 為計算完整性而努力
7.9.1 語法完整性
7.9.2 語義完整性
7.10 對M1層模型的特殊關注
7.10.1 使用延遲約束
7.10.2 對更低層次模型的需求
7.11 及時建議
7.12 小結

第8章 在不同抽象層次上建模

8.1 基本模型分類法
8.1.1 迭代式開發(fā)
8.1.2 模型如何配合
8.2 MDA角色
8.2.1 業(yè)務分析員
8.2.2 需求分析員
8.2.3 應用工程師
8.2.4 中間件工程師
8.2.5 質(zhì)量保證工程師
8.2.6 部署工程師
8.2.7 網(wǎng)絡管理員
8.2.8 構架師
8.2.9 基礎設施工程師
8.2.10 角色概要
8.3 例子介紹
8.4 業(yè)務模型
8.5 需求模型
8.6 獨立于平臺的模型
8.7 平臺相關模型(PSM)
8.7.1 特定于EJB的模型
8.7.2 Java之外的語義
8.7.3 在抽象層間追溯
8.7.4 說明性模型的限制
8.8 參數(shù)化PIM-PSM映射
8.8.1 映射PIM集合
8.8.2 JMI的方法
8.8.3 定義參數(shù)化語言
8.8.4 尋求抽象
8.9 參數(shù)化PSM-代碼映射
8.9.1 選擇實現(xiàn)
8.9.2 較難對應到PIM中的元素
8.10 只讀PSM的好處
8.11 PIM類型問題
8.12 多元參數(shù)化
8.12.1 PIM中的多組參數(shù)
8.12.2 PSM中的多組參數(shù)
8.13 語言定義策略
8.14 組件描述信息
8.15 同步模型和代碼
8.15.1 “只允許正向工程”方法
8.15.2 局部往返工程
8.15.3 完整往返工程
8.15.4 往返和工具
8.15.5 往返工程和構架保證
8.15.6 層間同步
8.15.7 PSM的影響
8.15.8 維度靈活性
8.15.9 同步概要
8.16 物理模型和部署自動化
8.17 及時建議
8.18 小結

第三部分 高級話題

第9章 CWM建模變換

9.1 不僅是數(shù)據(jù)庫元模型
9.2 實現(xiàn)策略
9.3 內(nèi)部工作
9.3.1 公共超類
9.3.2 映射表達式
9.4 作為源和目標的UML模型
9.5 元模型間的映射
9.6 MOF映射
9.7 完整的畫面
9.8 局限性
9.9 及時建議
9.10 小結

第10章 其他高級話題

10.1 生成的代碼:說明性和指令性
10.1.1 API
10.1.2 信息格式
10.1.3 標準的角色
10.2 全新和遺產(chǎn)
10.3 再看無數(shù)據(jù)管理
10.3.1 作為全新領域的元數(shù)據(jù)管理
10.3.2 實現(xiàn)感興趣的操作
10.3.3 實現(xiàn)派生屬性和關聯(lián)
10.3.4 概要
10.4 生成橋接器
10.4.1 映射:基本知識
10.4.2 推廣橋接問題
10.4.3 標準和橋接器
10.5 可執(zhí)行模型和虛擬機
10.5.1 業(yè)界的例子
10.5.2 正確性
10.5.3 性能
IO.5.4 低層次動態(tài)性
10.5.5 反射
10.5.6 反射和割據(jù)元數(shù)據(jù)
10.5.7 得出結論
10.5.8 中庸之道
10.6 再議提升平臺抽象層次
10.7 MDA和系統(tǒng)工程
10.8 及時建議
10.9 小結

結語 現(xiàn)實檢測
附錄A 示例交易元模型
附錄B 期權交易概念
參考資料
術語表
索引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