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概述
1. 1 四. 五類交換的替代品——軟交換
1. 1. 1 可靠性
1. 1. 2 可擴展性
1. 1. 3 服務質量(QoS)
1. 1. 4 信令
1. 1. 5 功能
1. 1. 6 監(jiān)管問題
1. 2 軟交換的經濟優(yōu)勢
1. 3 完全革新的技術還是漸進取代式的技術
第2章 公眾電話交換網
2. 1 接入
2. 2 交換
2. 2. 1 四類. 五類交換機
2. 2. 2 用戶交換機(PBX)
2. 2. 3 中心交換機(Centrex)
2. 2. 4 多路復用
2. 2. 5 通過脈沖編碼調制實現話音的數字化
2. 2. 6 信令
2. 2. 7 高級智能網
2. 2. 8 特色功能
2. 2. 9 四類和五類交換機的性能度量
2. 3 傳輸
2. 3. 1 異步轉移模式(ATM)
2. 3. 2 光傳輸系統(tǒng)
2. 4 總結
第3章 軟交換的架構
3. 1 軟交換和分布式架構
3. 2 接入
3. 2. 1 PC到PC與PC到電話機
3. 2. 2 IP電話機. 電話機到電話機的VoIP
3. 2. 3 媒體網關(VolP網關交換機)
3. 3 交換
3. 3. 1 軟交換交換機(網守和媒體網關控制器)
3. 3. 2 信令網關
3. 3. 3 應用服務器
3. 3. 4 軟交換的應用
3. 3. 5 取代四類交換的軟交換
3. 3. 6 取代五類交換的軟交換
3. 4 傳輸
3. 4. 1 傳統(tǒng)的. 正在融合的和已經融合的架構
3. 4. 2 IP網絡
3. 4. 3 ATM
3. 4. 4 TDM
3. 5 總結
第4章 VoIP
4. 1 什么是VoIP
4. 2 起源
4. 3 VoIP是怎樣工作的
4. 4 VoIP的相關協議
4. 4. 1 信令協議
4. 4. 2 路由協議
4. 4. 3 傳輸協議
4. 5 IPv6
4. 6 總結
第5章 可選擇的軟交換體系結構——SIP
5. 1 SIP簡介
5. 1. 1 SIP體系結構
5. 1. 2 SIP的新標準
5. 2 一些SIP的結構模型
5. 3 SIP與H. 323的比較
5. 3. 1 H. 323與SIP的復雜性比較
5. 3. 2 可伸縮性
5. 3. 3 可擴展性
5. 3. 4 業(yè)務
5. 3. 5 相對于SIP的H. 323結論
5. 4 SIP的前途
5. 4. 1 WindowsXP中的SIP協議
5. 4. 2 WindowsXP的SIP的工作方式
5. 5 總結
第6章 軟交換的可擴展性
6. 1 可擴展性
6. 2 向上擴展
6. 3 向下擴展
6. 3. 1 為四類應用向下擴展
6. 3. 2 為五類或電話局旁路應用而向下擴展
6. 3. 3 為來自居民區(qū)的五類或電話局旁路向下擴展
6. 3. 4 接入交換
6. 3. 5 為來自企業(yè)的五類或電話局旁路向下擴展
6. 3. 6 向下擴展的技術問題
6. 4 總結
第7章 軟交換與四. 五類交換的有效性分析
7. 1 對可靠性進行重新定義
7. 1. 1 從90%到99. 999%
7. 1. 2 有效性的標準
7. 2 什么是可靠性
7. 3 交換機. PSTN或軟交換怎樣達到“5個9”
7. 4 軟交換可靠性規(guī)范
7. 5 CiscoIOS軟件可靠性案例
7. 6 電源可靠性
7. 7 人為錯誤
7. 8 總結
第8章 服務質量
8. 1 影響QoS的因素
8. 2 在IP路由器和網關中提高QoS
8. 2. 1 延遲原因:IP路由器
8. 2. 2 延遲原因:VoIP網關
8. 2. 3 網關的其他改進
8. 2. 4 感性語音質量度量
8. 3 改進網絡的QoS
8. 3. 1 資源預留協議
8. 3. 2 區(qū)分服務
8. 3. 3 使用MPLS技術的IP網絡
8. 3. 4 MPLS體系結構
8. 3. 5 MPLS流量工程
8. 4 測量話音質量
8. 5 總結
第9章 7號信令和軟交換
9. 1 PSTN網中的信令
9. 1. 1 消息傳送部分(MTP)
9. 1. 2 綜合業(yè)務數字網用戶部分(ISUP)
9. 1. 3 信令連接控制部分(SCCP)
9. 1. 4 事務處理容量應用部分(TCAP)
9. 2 SS7和VolP網絡的配合
9. 3 Voip網絡中的信令
9. 4 信令傳輸
9. 4. 1 SIGTRAN協議
9. 4. 2 流控制傳輸協議(SCTP)
9. 4. 3 在IP層上傳輸MTP2:M2UA
9. 4. 4 ISDNQ. 921——用戶自適應層(IUA)
9. 5 信令網絡體系結構
9. 6 SS7與SIP和H. 232的交互工作
9. 6. 1 SIP中的ISUP封裝
9. 6. 2 為電話業(yè)務設計的SIP(SIP-T)
9. 6. 3 PINT和SPIRITS
9. 6. 4 H. 323和SS7的交互工作
9. 7 總結
第10章 功能和應用
10. 1 PSTN所提供的功能
10. 2 功能和信令
10. 2. 1 智能網/高級智能網(IN/AIN)
10. 2. 2 業(yè)務生成環(huán)境
10. 2. 3 應用程序接口(API)
10. 2. 4 API和業(yè)務
10. 3 用SIP作為API
10. 3. 1 媒體服務器
10. 3. 2 應用服務器
10. 3. 3 體系結構
10. 3. 4 物理體系結構
10. 3. 5 呼叫控制和應用服務器的接口
10. 3. 6 應用服務器和媒體服務器之間的接口
10. 3. 7 業(yè)務API
10. 3. 8 應用服務器之間的交互
10. 3. 9 應用服務器和媒體服務器總結
10. 4 軟交換實現E911和CALEA的需求
10. 4. 1 增強的911緊急服務(E911)
10. 4. 2 電信協助執(zhí)行法案(CALEA)
10. 5 軟交換功能可能實現的下一代應用服務
10. 5. 1 網上供貨
10. 5. 2 語音激活的Web接口
10. 5. 3 增強特征“究竟是什么”
10. 5. 4 Napster和i-mode:殺手級應用的典范
10. 6 總結
第11章 軟交換帶來的經濟效益
11. 1 長途電話產業(yè)中的突破性技術
11. 2 軟交換成本效率高
11. 2. 1 成本低
11. 2. 2 節(jié)省帶寬
11. 2. 3 低入口壁壘
11. 3 體積小的軟交換
11. 4 軟交換的機動優(yōu)勢
11. 5 分布式體系結構的優(yōu)勢
11. 5. 1 軟交換的經濟和管理熱點
11. 5. 2 軟交換的現在凈產值
11. 6 現在凈產值模式
11. 7 四類交換機與軟交換租用成本對比
11. 8 4032DSO四類交換機或軟交換購置對比
11. 9 50$/DSO四類交換機和軟交換的購置對比
11. 10 產生更多收益時軟交換的現在掙產值
11. 11 大型長途業(yè)務提供商
11. 12 現在凈產值簡析
11. 13 免費端口
11. 14 軟交換企業(yè)應用經濟學
11. 15 非局間免費長途業(yè)務
11. 16 經濟發(fā)展本質
11. 17 融合網絡的經濟收益
11. 18 總結
第12章 軟交換引起產業(yè)變革
12. 1 革新
12. 1. 1 業(yè)務提供商的崩潰
12. 1. 2 廠商方面
12. 2 傳統(tǒng)電信增值網絡的崩潰
12. 2. 1 四類交換機市場的崩潰
12. 2. 2 PBX市場的崩潰
12. 3 總結
第13章 軟交換與寬帶
13. 1 獨立于ILEC基礎設施的融合網絡
13. 2 PSTN和有線電視的接入新方式
13. 3 無纖光通信
13. 4 綜合寬帶網絡的經濟效益
13. 5 寬帶接入與電話業(yè)務
13. 6 國防住宅寬帶網絡(NDRBN)
13. 7 軟交換帶來社會效益
13. 7. 1 無須往返上下班
13. 7. 2 尋找可負擔的便利住房
13. 7. 3 有益于家庭
13. 8 軟交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13. 9 總結
第14章 軟交換的過去. 現在和未來
14. 1 軟交換的歷史
14. 2 軟交換的現狀
14. 2. 1 正在長距離應用中替換四類交換:Fusion, Sonus Networks和NexVerse
14. 2. 2 正在替代五類交換:NorVergence和MetaSwitch
14. 3 軟交換的未來:ISC參考結構和ISC
14. 4 功能平面
14. 4. 1 傳送平面
14. 4. 2 呼叫控制和信令平面
14. 4. 3 服務和應用平面
14. 4. 4 管理平面
14. 5 功能實體
14. 5. 1 媒體網關控制器功能(MGC-F)a. k. a. 呼叫代理或呼叫控制器
14. 5. 2 呼叫路由和計費功能(R-F/A-F)
14. 5. 3 信令網關功能(SG-F)和接入網關信令功能(AGS-F)
14. 5. 4 應用服務器功能(AS-F)
14. 5. 5 媒體網關功能(MG-F)
14. 5. 6 媒體服務功能(MS-F)
14. 6 媒體網關控制器建立部件
14. 7 網絡舉例
14. 7. 1 有線網絡
14. 7. 2 全IP網絡
14. 7. 3 VolP級聯交換
14. 7. 4在IP上承載的POTS
14. 7. 5 在IP上承載的接入網(V5/ISDN)
14. 8 IP承載的同軸電纜網絡
14. 8. 1 IP承載的基于DSL的語音通信和集成接入設備
14. 8. 2 無線網絡
14. 8. 3 無線網絡(3GPPR2000 General Case all IP)
14. 8. 4 WCDMA移動網絡
14. 9 總結
第15章 結論和預測
15. 1 軟交換和PSTN的性能度量
15. 2 軟交換和PSTN的基礎結構
15. 2. 1 電話公司的選擇對象
15. 2. 2 私有服務提供商的選擇
15. 2. 3 公眾服務提供商的選擇
附錄 縮略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