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本書的文章和講稿,有少部分公開:發(fā)表過,多數則是第一次發(fā)表。文章和講稿,尤其是講稿,在寫作過程中參閱了不少學者的研究成果。但由于是講稿,不能一一注明出處,只能列舉參考書目于書后,表示本人對這許多學者的敬意,敬請這些先生見諒。至于書序、書評,都是有針對性地發(fā)表的—些看法,意見不一定正確,但發(fā)表的一些意見多數屬于方法淪問題。有幾篇是評述孫中山研究、談論孫中山和平學、孫中山與人學之類的文章,表面上看不屬于方法論內容,其實那些文章講的都是如何開拓視野、如何選取研究課題之類,也可以說是治史者必不可少的內容。本書名為《史學方法論》,但講的都是一些具體的治史技巧,以及治史應注意的方方面面問題。沒有講多少大道理。我之所以如此,是覺得這樣做比空談所謂方法更實在些、有用些。我之所以要將這些所謂“史學方法論”的不成熟的文章、講稿結集出版,目的很明確。就是為正在學習歷史的青年學生提供一些素材、一些思考的空間,希望這些士子們在習史、治史的道路上開好步,走好路,祈盼他們能早日成才,為我們的國家和民族奉獻聰明和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