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淑妯,女,1952年北京燕京大學畢業(yè)。1952年-1987年在中央民族學院工作,現任中山大學在類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持撰寫的專著獲多英獎勵。其中《原始社會史》(副主編)獲教育部1988年全國高校優(yōu)秀教材獎,《文化人類學理論方法研究》(與龔佩華合著)、《廣東族群與區(qū)域文化研究》(主編)獲教育部普通高校第二屆(1998)和第三屆(2002)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二等獎。2001年出版《廣東世仆制研究》(與龔佩華合著)。發(fā)表論文數十篇。人類學在中國的發(fā)展經歷了百年的歷程,自嚴復1901年翻譯赫胥黎的《天演論》以來,幾代前輩學人篳路藍縷,開啟山林,使人類學在華夏大地地傳播,成長,生根,發(fā)芽幾番幾雨,茁壯成長,人類學是一門改革和發(fā)展的學科,它以探索人類文化的奧秘為使命,在文化多元的時代必獎不斷顯示出她的獨特魅力。經歷幾代學人辛勤耕耘和學界對人類學理論的探索、反思,中國人類學者創(chuàng)建中國人類學派的呼聲越來越強烈。要形成中國特色的人類學,在使中國人類學立足于世界同行之林,要使我國人類學實現從邊緣到中心的轉移,不僅需要我們及時了解全球最新學術翅態(tài)和學術成果,把握人類學發(fā)展的大趨勢,同時需要我們真正消化前輩學人留下來的寶貴財富,使人類學更好地與中國的文化特色和學術傳統(tǒng)相結合。隨著全球學術文化交流的日益叔繁,學術發(fā)展的勢頭一日千里,理論流派日新月異,整理老一輩人類學家的著作,引進和翻譯國外學者的著作,出版新的研究知識論著,必須齊頭并進,刻不容緩,只有在洋為中用古為今用博采眾長的土壤下,通過全國學者的通力合作,厚積薄發(fā),才能催生于人類學的中國學派。中山大學人類學系作為中國大陸復辦的第一個系,承擔科建設的重任,義不容辭。我們計劃出版《中山大學人類學民族學文叢》,作為國家重點學科建設的內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