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dāng)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文學(xué)藝術(shù)文學(xué)散文隨筆外國散文隨筆大地上的悲憫

大地上的悲憫

大地上的悲憫

定 價:¥18.00

作 者: 摩羅著
出版社: 上海三聯(lián)書店
叢編項:
標 簽: 暫缺

ISBN: 9787542618429 出版時間: 2003-12-01 包裝: 平裝
開本: 23cm 頁數(shù): 166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片斷:發(fā)出自己的聲音1958年,帕斯捷爾納克被瑞典文學(xué)院宣布榮獲當(dāng)年諾貝爾文學(xué)獎之后,前蘇聯(lián)當(dāng)局馬上決定對這位作家進行大批判,葉甫圖申科就此致電當(dāng)局表示抗議。當(dāng)局自然不會理會這個抗議,他們召開了一個大會,大會主席胸有成竹地向世界宣布:大會一致通過,將帕斯捷爾納克清理出蘇聯(lián)作家隊伍。正當(dāng)即將例行公事地響起經(jīng)久不息的掌聲的時候,臺下突然亮出一個女性的聲音。作家阿利盧耶娃大聲說:“怎么能說一致通過呢?我就舉手反對!”她的反對當(dāng)然無濟于事,可是她拒絕了強權(quán)對于她的名義的盜竊。所謂一致通過,包含著對所有不同意見的壓制。在這一情境之中,捍衛(wèi)尊嚴的權(quán)利實為捍衛(wèi)自己的不同意見的權(quán)利。拒絕加個那個“一致”之中,堅持發(fā)出自己的聲音,這決不是識時務(wù)的問題,而是一個人內(nèi)在尊嚴和人格力量的體現(xiàn)。利盧耶娃的聲音喊出了雙重的抗議,第一重是抗議強權(quán)對于一位作家的迫害,第二重是抗議強權(quán)毫無道理地把她納入迫害良知的力量之中。誰都知道,假裝糊涂參與這種迫害,是可以得到安全甚至更多好處的。而拒絕參與,則意味著隨時可能被打入另冊,成為新的被迫害者。這時候支配阿利盧耶娃選擇的不是利益,而是內(nèi)在的信念。她的信念她的良知使得她必須喊出她的抗議。片斷:心常常因細膩而偉大王開嶺在他的隨筆集《激動的舌頭》中,引用了赫爾岑回憶錄所談到的一個風(fēng)俗。赫爾岑滿懷深情地說,在西伯利亞的一些地方,出于對流放者的關(guān)懷,形成了這樣的習(xí)俗:他們夜間在窗臺上放些面包、牛奶或清涼飲料“克瓦斯”,如果有流放者夜間逃走路過這里,饑寒交迫,又不敢敲門進屋,就可以隨手取食,以渡難關(guān)。王開嶺接著贊嘆道:“多么偉大的細心!”前不久讀張宇光《拉薩的月亮》,才知道往昔拉薩每年過年都有一項必不可少的內(nèi)容,那就是到街頭布施窮人。窮人成排地站著,眾多布施者拿著零錢一路分過去。書中“我”錢分得差不多了,就專挑看得順眼的求乞者分,而那些他看著不喜歡的人,就被他跳過去了。這時,“我”的同伴、藏族大學(xué)生達娃把“我”拉到一邊,告誡“我”不能這樣有所遺漏,這樣做會使那些落空的求乞者受到傷害。惟有依順布施,布施完了就結(jié)束,才是對的。達娃講完以后,認真地看著“我”,當(dāng)她確信“我”已明白了她的意思而又沒有因此受到傷害,才放心地繼續(xù)布施去了。我對這一段文字驚嘆不已。我禁不住批曰:“細膩的心靈。心常常因細膩而偉大?!痹谥袊奈膶W(xué)作品中,很少讀到這么好的文字,因為我們的5活越來越粗糙,我們的心靈當(dāng)然也只會越來越粗糙,越來越自私和冷漠。西伯利亞人和拉薩人都有這樣偉大的善良。法國社會也有一個由志愿者興起的節(jié)日,叫露宿街頭周。這群好事者提倡安居樂業(yè)的人們每年都在那一周到街頭去住宿,以體會無家可歸、長年露宿街頭者的辛酸與困苦,從而激發(fā)起偉大的愛心和構(gòu)想出援救的舉措。所有這些,都體現(xiàn)了社會群體對于落難者和弱者的體貼與關(guān)懷。他們不是呵斥弱者、欺凌弱者,而是以最大的善心布施弱者。社會的另一些成員會主動送上關(guān)切。人類心靈尚有溫暖的一角,由此得到了體現(xiàn)。為什么細膩本身就常常是偉大的,因為細膩體現(xiàn)了偉大的愛心和善良,體現(xiàn)了內(nèi)在的良知和尊嚴。后記:摩羅:大地上的悲憫/蓮子劉年批判:摩羅為什么能感動人蓮子:摩羅剛剛出版的這本,似乎傳來了一條消息,摩羅感到了幸福,并且因幸福而哭泣了。劉年:這確實是一條令人欣慰的消息。對于一個經(jīng)常幸福,經(jīng)??奁娜藖碚f,因幸福而哭泣是件平常的事情,可是發(fā)生在摩羅身上,就是一個有意味的事件。摩羅書上說,人如果體驗不到這份為人所特有的歡樂和喜悅,尊榮和莊嚴,那么承受苦痛和擔(dān)當(dāng)患難的動力在那里呢?蓮子:摩羅在承受了苦難的根基上,開始生長幸福了,在魯迅那里,似乎沒有這種"因幸福"的影子。魯迅一直緊張地拿著一把刀,向他的對手逼近,向自己和虛無逼近。魯迅只看到了鮮血,沒有來得及發(fā)現(xiàn)道路兩旁的山花紅了,落葉也紅了。一百年了,魯迅這條因受傷而麻木的脈搏,終于有了恢復(fù)知覺的跡象。劉年:其實摩羅一直都在尋找這樣的知覺。摩羅作為一個批評者,他的批判很苛毒,但很多人都對摩羅的批評很感動。他那么狠,別人反而很感動,這時為什么?蓮子:他在批判人文、政治的時候,也在批判自己。劉年:社會的陰暗就是他的陰暗,社會的下流無恥,就是他的下流無恥。他是社會的一個代表,他的血液里流淌著社會的血液。摩羅不論是悲憫的時候,還是批判的時候都沒有放過自己。蓮子:很多人的批判不感動人是因為他總在批評別人,好像罪惡都是別人的罪惡,批評完了,一身輕松地躲藏在批評家的面紗之下,享受批評者的光榮去了。劉年:摩羅的批評不是就現(xiàn)象談現(xiàn)象的,而是歸根結(jié)蒂回到人的本位上去了,由世界人,中國人,回到個體人本身。人最起碼應(yīng)該有獨立的人格,健康地活著。但人常常沒有獨立沒有尊嚴沒有健康。那是為什么呢?摩羅反觀自己。他在里有這樣的意思:我可以沒有恩寵、沒有地位,沒有名氣、沒有桂冠,但我決不可以沒有獨立人格。一個人這樣吶喊的時候,是因為他已經(jīng)沒有了獨立人格。他沒有放過自己的沒有人格。我們很多人都沒有獨立人格了,可我們并沒有意識到。他這么發(fā)言的時候,你就覺得很真實。這是實實在在的情況啊!因為實在,你就會感動。蓮子:《致郭鐵成先生的一封信》里談的就特別好,就說靈魂中的悲憫。他的悲憫不是居高臨下的一個詞,悲憫是非常平等的一種感覺。作為民族的一員,一個同胞,面對所有的下流和恥辱都有我的一份。他在要求別人懺悔的時候,他自己首先懺悔了,他并沒有把壓力強加于你。他不僅去悲憫那種被摧殘的人,也悲憫那些傷害別人的人。而且他說,摧殘他的別人也包括他自己。在這個文化層面上生活的每一個人,都是在摧殘別人。他的這種悲憫、平等的感覺,就象佛教中那種平等是一樣的,給予別人施舍,給予別人幫助,他就是你,他呈現(xiàn)的這個樣子就是你的樣子。這種平等也讓人很感動。劉年:他還說,我何止是沒有尊嚴,我實在是一無所有,可我卻不敢正視,我連正視一無所有的權(quán)利都沒有:-我們像一只賴皮狗,怯生生地走在充滿敵意的村巷里:-我們?yōu)榱搜谏w各種罪惡所作的各種努力其實都是不斷地喚醒新的罪過:-中國人,在我們粗劣的神經(jīng)上,要積淀多少人間的罪惡,才能將它沉到良知的水平面上,我們要經(jīng)歷過多少鮮血的洗漬,才能升起一絲惻隱之心?因為有了前面對自己狀態(tài)的準確認知,所以他批判整個民族的時候,批判人類的時候,都覺得很真實,很真誠。蓮子:對,你不會認為他在說空話,他不是在簡單粗暴地給他的"敵人"判死刑。他認為這種罪惡我是無法逃避的,如果審判的話,那首先應(yīng)該審判的是我。要懺悔呢,我首先懺悔,要擔(dān)當(dāng)?shù)脑?,我首先?dān)當(dāng)。劉年:他的這種實在,不是說他先知先覺地產(chǎn)生了使命感,有了一個既定的概念,而是體驗了以后再去承擔(dān)的。他完全是一個和別人一樣的人。在文字里,可以看到摩羅是個很柔弱的人,他體驗到了苦難,他覺得我要把這種苦難取掉,體驗了一絲恥辱,我就把恥辱取掉,我沒有尊嚴,那么我就應(yīng)該有尊嚴。這樣,他的擔(dān)當(dāng)就很真實,很貼近人的感覺。蓮子:圣雄甘地也是這樣的,他不像很多政治領(lǐng)袖有很遠大的理想,他以前也是個很怯懦的人,他自己到非洲去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他又看到了很多印度人都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他就想消除這種不公正。但他決不用跟統(tǒng)治者同樣的方式來消除這種不公正,他用的是超越的方式,他讓統(tǒng)治者和被統(tǒng)治者都意識到自己的局限性。他說,以眼還眼只能讓所有的人都瞎了眼。他先看到了目標,定了方向,在實現(xiàn)的過程中,他自己也在成長。他的成功完全是因著自己的平凡的人格魅力。所以他很真實、很感動人。劉年:摩羅知道人的痛苦和下流是怎么發(fā)生的,他雖然將這種現(xiàn)象批判得淋漓盡致,但他對任何受傷害者和傷害者都抱有一樣的同情。他不是為了批判而批判,為了擔(dān)當(dāng)而擔(dān)當(dāng)。有些懷著大理想的人,他們的目標很高,要擔(dān)當(dāng)人類的苦難,可是他們忽略了每個個體的尊嚴。而摩羅就是為了健康地活著,這種要求很低,很底線,似乎是在爭取一種本能。蓮子:其實這也是人類最高的尊嚴。虛無:摩羅為什么沒有放棄悲憫劉年:摩羅是一個很敏感的人。他對社會造成的苦難,和人本身在社會關(guān)系中的苦難認識得很清醒,稍微有一點不公平,有一點失去尊嚴他都很敏感。同樣的事,別人能產(chǎn)生一分感覺,他能加深好幾百倍,這樣的性格或者命運,已經(jīng)對他壓力很大了,這是一種世間屋面的壓力,在這種情況下,他去擔(dān)當(dāng),去抗?fàn)?,去表達,去撫慰。在有關(guān)摩羅的很多評論中,基本只談到了這一點,只談到了在這個人文環(huán)境中,政治環(huán)境中人的渺小。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么這種環(huán)境解決了,人就可以不渺小了,如果我們找回尊嚴了,我們就活得挺好了。摩羅實際上走得更遠,在反思社會政治問題的同時,還在一直追問生命本身的意義。摩羅就說,生命和虛無是同一個時間誕生的,虛無的重量大大超過了每個生命所能承受的限度,虛無是每個生命的宿命:他還說,我們擁有的是虛無,而不是生:我們從無中來,到無中去,這是不可爭辯的實事。蓮子:在摩羅這里,虛無是什么的:劉年:對生命意義的徹底否定。人生無論多么輝煌,多么成功,最終都化為烏有。蓮子:好像怎么樣的批判怎么樣的懺悔,都毫無意義。劉年:他說,人對付虛無有三種方式,第一種方式就是消滅虛無,首先以消滅身體的方式消滅虛無,第二是建功立業(yè)來消滅虛無,第三種是以藝術(shù)的方式回歸本體,回歸童貞狀態(tài),來回避對于虛無的思索。這種虛無的感覺對摩羅來說,壓力挺大的。這讓我想到魯迅。魯迅說,最害怕的是看到黑暗,最害怕的是連黑暗都感到虛無了,你任何的反抗力量都是虛無。在給許廣平的信中,魯迅說,你們都是尋找光明的人,而我只不過是給黑暗搗搗亂。在這種絕望的狀態(tài)中,掙扎著,彷徨著,跟每個喪失了尊嚴的人都交鋒過,對任何一點他認為邪惡的東西都不放過,實際上他是在深重的絕望之中跟人戰(zhàn)斗的。蓮子:魯迅追尋了生命的本體意義,發(fā)現(xiàn)生命沒什么意義,他就很絕望了。劉年:他在虛無中奮斗,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蓮子:三年前,摩羅在他的里說,他自己是個無賴,精神上一無所賴。再也沒有什么可依賴的了。這就是一種深深地絕望。劉年:我經(jīng)常想到,對摩羅來說,人間的苦難對他有那么多折磨,生命本體對他也有那么大的壓力,他本身又是那么弱小,受到那么多的傷害,他為什么還要承擔(dān)這么多,為什么還要關(guān)愛別人,用溫柔的方式撫慰別人?一想到這個問題心里就有點抽搐。魯迅也是這樣。所以魯迅的抗?fàn)幐哂斜瘎⌒?。如果一個有希望的人抗?fàn)幍脑?,那他是有力量抗?fàn)幍模粋€絕望的人還在抗?fàn)?,更加難得。如果他完全是一個有力量的人,一個完全超人的人,他這么干我覺得理所應(yīng)當(dāng)。今天談到耶穌基督的時候,如果不把耶穌基督作為一個人子看的話,他并不感動人。如就是上天的兒子話,他就有能量,他比人強,你釘他也沒事,他感動就感動在他也只是個人的兒子!蓮子:從他的終極意義上來講,包括撫慰別人幫助別人也是虛無的。劉年:他看到了虛無,但他不能不做。蓮子:他沒有很好地去思索他看到了卻不能不去做的這個東西是什么?劉年:這就是他們真正的可貴之處,稱之為人的一種東西。蓮子:如果他在虛無中要為自己找出路,為什么不就從這個地方去找呢?劉年:這本身就是一種出路。他在撫慰別人的時候,也在撫慰自己,無賴之中互相撫慰,才能使我們有一點點不無賴,才能使生命有一點點價值。他是這么認識的,所以他也是這么去做的。摩羅也想從這里找到一種超脫的價值,他一直在尋找。所以他看到有一點點陽光的東西都非常的感動,趕緊把它提煉出來。摩羅的宗教:大地上的悲憫蓮子:是的?,F(xiàn)在摩羅注意到很多東西,就像那對撿破爛老人收養(yǎng)了幾個孩子,他就從中感動,馬上就和自己聯(lián)系在一起了,他說他自己做不到,發(fā)現(xiàn)了這種偉大就會感動。劉年:在跟他的交往中,我也常常會被觸動。摩羅在家里跟朋友聊天時,他坐在沙發(fā)上,雙手抱著一個墊子,很無辜很無助的樣子,象一個小孩似的,說笑著,就好像自己在安慰自己,自己在支撐自己,自己在哄自己玩。看到他的這個樣子,我就想,就是這樣一個弱小的生命,他還在為民族憂患,為人類憂傷,還要支撐生命本體的虛無。我聯(lián)想到卡夫卡的。那個小蟲子整天憂心忡忡的,把糧食藏到這兒也不行藏到那兒也不行,就是為了尋找安全感,讓人很心碎。從這里我想到摩羅一切的憂患也是在尋找安全感。他的安全感是什么呢?從底線說,就是一種獨立,真正像人一樣健康地活著。再擴大一點,就是想對人類的生存?zhèn)€體的生命,找到價值。這種價值從思辯上能找到嗎?他沒找到,包括宗教,他也沒有完全進入宗教去找。他以他的方式看到自己的卑微脆弱,從自己看到每個人都是這樣的,被害的人害人的人都是這樣的,他只好用自己僅有的一點力量去幫助別人,撫慰別人。蓮子:從摩羅的文字里可以感覺到摩羅是一個很懂事的人。他懂得人應(yīng)該是什么樣子,而現(xiàn)實中人又不是這個樣子的。他的文字好像是從他的鮮血中流出來的。好像他把自己的毛細血管都伸到別人身上了,這血管伸得非常的長、非常的細,伸到什么地方又從什么地方流回了他的心,又從他的心里流了出來。他和人間的關(guān)系,就是這樣一個毛細血管的循環(huán)關(guān)系。劉年:有位叫王東成的學(xué)者說摩羅的文章有一種宗教感,這種宗教不是教堂里的宗教,而是一種大地上的宗教。蓮子:如果可以用宗教這個詞語的話,那么摩羅的宗教有他的原創(chuàng)性。這種原創(chuàng)性在于他能細致地體察大地的現(xiàn)狀。摩羅就是從這里面成長起來的。這個大地上有什么苦難,好像他就經(jīng)歷什么苦難,這個大地上有什么陽光他就都接受了這樣的陽光。劉年:大地的宗教實際上是這樣的感覺,先不談超越,也不談彼岸,就談現(xiàn)實人生?,F(xiàn)實人生渺小、卑微是肯定的,被傷害是肯定的,不僅今天被傷害,一生中隨時都會被傷害。但這種被傷害的同時要懺悔,被傷害的同時要去悲憫別人。如果這個世界每一個被傷害的人,能夠在懺悔的同時,去悲憫別人,人類也算是得救了。我在摩羅的身上感受到的這種光明溫暖是來自于這種懺悔。他實實在在地知道,這種傷害是無止盡的,懺悔是無止盡的:蓮子:這是一種宿命的感覺。劉年:我一般給人介紹摩羅文章的話,就介紹《致郭鐵成先生的一封信》、《第二次誕生》、《中國人,你如何跳得過文革這一頁》這三篇。但是就我個人趣味來講呢,我最感親近的是散布在他文章中的一些細節(jié)。摩羅在縣城教書的時候,回家給父母買香蕉,父母吃了香焦說這是什么東西,怪怪的,不好吃,以后再也不要買這種東西了。后來,他在華東師大上學(xué)的時候,給父親買了皮鞋,父親說這個鞋子不舒服,以后再也不要花這冤枉錢。后來在家境好一點的時候,弟弟妹妹買回的香蕉,父母吃得特別香,特別愛吃。父親對那皮鞋其實也很喜歡,但父親還對摩羅的妹妹說,不能告訴你哥哥我們喜歡,免得他以后再買,他上學(xué)很艱難。這種人世間細膩的親情,這種體貼都被摩羅捕捉到了。還有一個細節(jié),是他在華東師大上學(xué)的時候,學(xué)校給的補貼很低,好像是每月一百多元錢。這很難生活,摩羅就想聯(lián)名寫信要求漲錢。后來他放假回家,路過景德鎮(zhèn),看到姨媽全家都下崗了,生活十分艱難。他就想到如果漲錢,那錢肯定不會從其他地方出,只能從姨媽這樣的社會最底層出,那底層人的生活就更艱難了,所以他就把聯(lián)名寫信的愿望給打消了。還有他描寫的那個,寫他過一個門坎,特別慢地邁過步來的那個細節(jié)也特別感動我。摩羅有了對于這種小事情的體驗和把握,他講出來的任何道理你都不覺得空洞,你都覺得是由心而發(fā)出來的。就是那種大地上的宗教,很多的毛細血管。這種細節(jié)的把握在中國作家中很少的,這完全是真的,這是一個真實的人在說話。這么真實的心靈一旦產(chǎn)生力量,那就是真實的力量。蓮子:摩羅遇到許多坎坷還能創(chuàng)作還能生活下去,我想這種關(guān)懷對他滋養(yǎng)挺多的。歡喜:摩羅因幸福而哭泣劉年:我也經(jīng)常見摩羅給別的作家寫一些感受,比如給王開嶺寫的評論,他被一個年輕人,很有生命力的年輕作家感動了;前段時間談新疆的劉亮程的時候,那種非常由衷的贊美,真的很動人。摩羅談這些的時候,絲毫沒有感到自己也是一個作家,他就沒去想,如果把別人推得太高,我的位置是什么。摩羅絲毫不考慮這個問題,很天真的,完全投入這種境界,完全想把別人推出來。實際上摩羅推薦的作家我也看過,我個人的感覺,從精神含量上摩羅應(yīng)該是比他們更重的。也許別人的優(yōu)勢是不可替代的,但是更能深入內(nèi)心的還是他本人的東西。但摩羅很天真的那種感覺也非常好,他完全被感染了,完全就進入了別人的心靈。蓮子:所以摩羅寫出了。這本書里透出的氣息,可以嗅出摩羅在精神上從虛無當(dāng)中有所進展,他不再是那么絕望了,他在發(fā)現(xiàn)幸福,他有了發(fā)現(xiàn)的喜悅感,他認為可以從內(nèi)心深處,從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尋找美尋找愛。這書的名字給人的感覺是,一個很久沒有幸福的人突然感覺到了幸福,哭了起來,就像一塊冰,來到了陽光之下,正在融化,給人一種淚汪汪的暖融融的感覺。劉年:這本書的第一輯就叫。蓮子:他似乎從那種底線上破土而出了。在那篇里,他說,我捧著那首海子的詩,在心里反復(fù)地念叨首,幸福,幸福:這是一個發(fā)自內(nèi)心的聲音,真得讓人很振奮,他就那么率真地喊著,沒有人不為這種喜悅而感動。劉年:摩羅實際上一直奔著這個方向走的,他的途徑也是很真實的,他的懺悔,他的批判,他的反抗,實際上就是為了尋找幸福,尋找真的愛。蓮子:他睜開了一雙發(fā)現(xiàn)愛發(fā)現(xiàn)幸福的眼睛。一位在餐桌上給女兒不斷夾菜的男人,讓他感到是最有愛最溫柔的男人:-劉年:最初摩羅的狀態(tài)是咀嚼恥辱的狀態(tài),第二個狀態(tài)是由個人咀嚼恥辱而擔(dān)當(dāng)人類苦難的狀態(tài),這給他帶來的是荒寒和冷硬,他由此走出了一步。我們剛才說了他人世界的苦難和精神上的虛無都很重,這個時候,以卑微的個體互相撫慰的方式來解決自己的問題。這個時候,他尋找愛還有一種被動的感覺,他表現(xiàn)得更有悲劇色彩,更有力量,那是絕望的愛。而現(xiàn)在從絕望中生出有希望的愛,這是一種由被動對主動的轉(zhuǎn)變。在他說,平靜和樸素,從容和慈愛,悲憫和撫慰,不僅應(yīng)該成為詩人瞬間的體驗,而且應(yīng)該成為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狀態(tài),成為我們的眼神和表情,成為我們的手勢和聲音。蓮子:在生活中他是這樣要求的,在文學(xué)上他以更加寬容的:一個人一旦學(xué)習(xí)發(fā)現(xiàn)愛的時候,一旦愛的時候,他就變得寬容起來了,在這本書里說,應(yīng)該以悲憫之心憐恤、以光明照耀、以仁愛之心拯救人心的陰暗、權(quán)謀的骯臟、暴力的血腥,他說,我們需要這樣的作家。劉年:摩羅言說這些東西的時候,并不像有些人說的他妥協(xié)了,這不是變成一種假樂觀,好像看不見黑暗了。他在這種包容中,完全承認黑暗與邪惡的存在,他對這些東西從來沒有掉過身去,而是更加正視它。只是他正視的眼光不那么苛毒了,不那么對立了,他漸漸嘗試著用慈愛包裹它了。他是朝這個方向走的。我覺得這是摩羅的成長,也是中國文人所看到的一種希望。對于從魯迅以來,中國具有憂患意識的、沉于憂患不能自拔的文人病,摩羅啟示了擺脫這種病的一種可能性。蓮子:從摩羅這里可以看出中國的文化人藝術(shù)家正在從對立和對抗當(dāng)中破掉自己,從憂怨和憤怒之中解放自己,面對未來,面對具有愛具有希望的心靈的未來。心靈的未來,只能是更加的包容和搏大。摩羅在中為自己沒有幸福的感覺而羞愧。為什么摩羅以前沒有這種幸福的感覺呢?說他很敏感,但他以前為什么會對幸福如此麻木?我想因為一直在怨,在向外投射的時候,沒有用這顆眼睛和心力去發(fā)覺這種幸福和美。當(dāng)他經(jīng)歷過種種掙扎之后,發(fā)現(xiàn)愛和幸福成了他最有前景的出路。劉年:魯迅在臨死的時候說,一個也不寬恕。所以魯迅最后的狀態(tài),還是在批判中戰(zhàn)斗的狀態(tài)。而摩羅進入了另一種姿態(tài),那就是他尋找美和尋找愛的姿態(tài),摩羅正在邁上超越魯迅的一步。但并不是說,摩羅已經(jīng)得到幸福了,已經(jīng)感到美好了,他在渴望著更加打開心靈,更主動更有力量地去關(guān)愛社會,關(guān)愛人生。摩羅談到耶穌和釋迦牟尼是兩個非常絕望的人,對人類絕望的人,因為絕望而產(chǎn)生最大的悲憫,他們制造出一個神,制造出一個佛來安慰眾生。他認為佛神都是人類的產(chǎn)物,人類想找個東西來拯救自己,因為人沒有能力拯救自己。摩羅的這種設(shè)定,還是認為虛無是絕對的,人的各種努力都是為了忘卻虛無,掩蓋虛無,跟虛無對抗,包括文化、愛、宗教都是對抗虛無。他把釋迦牟尼佛和耶穌都認為是悲劇英雄。如果摩羅的設(shè)定是真的,那他們確實是悲劇英雄,就像西西弗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而實際上,有沒有另一種可能呢?他們確實是超越了人的虛無呢?他們真的發(fā)覺了終極意義呢?我覺得有這種可能。從這種角度講,我覺得我們應(yīng)該主動地去探索這個問題,不要把以前的設(shè)定作為唯一的設(shè)定。蓮子:你說摩羅,或者我們這些人,怎么樣才有可能得到幸福?怎樣才能站在堅實的幸?;厣??劉年:我覺得把心靈最大限度地開放,接近一些更偉大的心靈,比如說,真正去體會耶穌、釋迦牟尼、甘地的心靈世界和精神意義。耶穌和佛陀離我們比較遠了,能不能對甘地想得更仔細一些,能把甘地作為一個悲劇英雄嗎?如果甘地也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在掙扎中進行非暴力不合作,那甘地也是悲劇英雄??墒歉实夭皇沁@樣的,他很坦然,很從容,他很幸福地很有把握地做著這件事情。包括他被槍殺的時候,都是很有把握的。如果摩羅在欣賞這些人的時候,能夠更加進入他們的內(nèi)心,也許會洞見另一種風(fēng)景。

作者簡介

暫缺《大地上的悲憫》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第一輯捕捉生命之光
   俄羅斯的陽光
   上帝的背影
   詩人怎樣度過茫茫雪夜
   喬典運:懺悔的另一重含義
   學(xué)習(xí)愛,學(xué)習(xí)和平
   第二輯 奴隸的痛苦
   描述恥辱
   學(xué)人的宿命
   奴隸的痛苦與恥辱
   冷硬與荒寒
   詩歌界的顧準
   用小說思考的作家
   盧梭與貴婦人
   第三輯重溫英雄夢
   學(xué)習(xí)有尊嚴的生活
   巨人何以成為巨人
    天才的厄運
   重溫英帷夢
   博士俱樂部記事
   堅持者仍在堅持
   一個高貴的生命
   自由的歌謠
   思念仁者
   
   附錄
   魔羅:大地上的悲憫(蓮子 劉年)
   思想者的姿態(tài)(嚴凌君)
   超越仇恨的力量(曉揮)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