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精選臨床最常用的藥物,以《中國藥典》2000年版一部所載性味、功能、特殊藥物的使用、炮制、鑒別等項,用最簡明和便于記憶的形式進行編寫,例如本書對蒼耳子的記敘采用了歌訣的形式:菊科蒼耳之果實,味辛苦濕祛風濕。避其小毒宜清炒,風疹瘙癢通鼻竅。簡明兩語即交待的一清二楚,使讀者讀后有過目不忘的感覺。如果說中藥的主要應用形式是方劑,則有藥需有方,有方而必有藥。于是在每味藥的正文篇末均自然銜接方劑一至二首,如“果實入藥味辛溫,燥濕溫中寒濕透,除痰截瘧草果飲,青紫白甘良芑問?!安⒉幌嘀貜停朔艘酝鶗粋€成方多藥項下轉錄示例的不足,目的是增加方劑的內涵,使學者在制方應用時領悟前賢的辯證思想和用藥特點,并從中得到啟迪,以更好的繼承和創(chuàng)新。為使讀后印象更深、效果更佳,歌訣后加注解,以相互參照。不可否認,有的基層中醫(yī)臨床工作者,雖積累了一些經驗,卻對某些常用的藥的藥用部位知之甚少。為保證臨床用藥的安全有效,也予細筆重描。如冰片項下:“樹脂加工合成品,龍腦梅片多名論。臨床使用需明鑒,乙醇不溶明礬摻”;馬錢子為大毒品,使用時應注意,“馬錢科的馬錢種苦溫大毒士的寧,不能久服和生用,炮制方法銘心中,砂燙鼓起呈深棕,丸散劑量須記清”等等。有些藥物的性味功能基本相同,為便于臨床區(qū)別應用,在文中也予“畫龍點睛”,如“三棱莪術功類同,莪術理氣優(yōu)三棱,三棱化瘀為先鋒,”閱后印象極為深刻。如此共收載臨床常用藥物400種左右,方劑約400首。本書篇運用順口溜的形式,但又不失七字詩句的文學韻味,并參照了《中國藥典》的性味、功能、劑量等有關規(guī)定,本著用字準確、表達貼切,符合臨床用藥經驗的指導思想,使本書成為匯中藥性能與方劑于一體的實用讀物。本書可供廣大中醫(yī)藥院校長、中醫(yī)臨床工作者及其他人員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