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的體例看得出設計者的用心。“病癥”部分是對電影內容的重述,“診斷”部分實際上是一篇從心理分析的角度著手的影評。連續(xù)的影像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文字的閱讀卻可以停頓,進行思考的反芻??催^基耶斯洛夫斯基的電影《十誡》,不妨再看看電影小說,也不妨再看看劉曉楓《沉重的肉身》。只是這個順序要是倒過來,恐怕先入為主的理性會框束了感性——因此如果從欣賞電影的角度,我從來反對先看評論再看電影,還是先去碟市里淘淘碟,再來看這本書,找一找感受的共鳴與思想的啟發(fā)。但是如果不是一個電影愛好者,而只是一個靈魂跟生活鬧點小脾氣的青年人,這本書也可作解疑信箱來讀讀:前面是敘述,后面是分析。當然它比起一般的知音大姐信箱的水平要高得多,柏格曼這樣的大師總是籠罩著凡人的。失落、孤獨、恐懼、窺視、自殺這樣的主題,一個初出道的文學青年的感受與表達,與大師之間,還是有著質的區(qū)別。《公民凱恩》、《野草莓》、《眩暈》、《關于愛情的短片》、《櫻桃的滋味》這樣的經典,當然值得細讀與反思??催@樣的片子,這樣的書,只怕“精神病”也不可能治好,但是它可以引領著我們,去除浮華的泡沫,逼近更內的內心。這樣的“病歷本”,不是“心靈雞湯”,不可能給予一個甜蜜的承諾——有時候簡直讓人更絕望。但是看一本黑色的,只給診斷不給開藥的書,倒也有個好處:一個苦痛的人看到對苦痛的準確描述,雖然不能減輕苦痛,總也能得到理解的安慰。終極的苦痛是不可解決的,它足夠高深時,也許倒也可以基于天性的虛榮心,而在內部產生某種快慰?被排名排到“第七藝術”,電影至今也就是一百多年的歷史,如果說“從此,現代人有了觀看自己身心的一面鏡子”,那么這面鏡子,照出的是人類這一百年的世紀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