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選了徐先生的六十一篇文章,其中,半數以上是懷人、憶舊和悼念之文;所憶所念的對象多數是徐先生的師友,個別未曾親與過從的,徐先生也都從個人角度刻畫印象和抒寫感受,所以這些文章,讀來篇篇都使人感到親切有味,仿佛能觸摸到具體?;蛘呖梢哉f,這里有一冊一個個知識分子的肖像合集,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就從這冊合集里透露出來了。六十一篇文章編為七組,每組的標題是編者加的。第一組“歷史的觀察”,其中有兩篇是為宋儒朱善畫像。第二組“新潮涌起中的舊學”,前三篇分別憶念徐先生早歲在武漢求學時的三位老師,劉鳳章、王季多和黃季剛。當時正值五四前后,新學思潮涌來之際,三位舊學先生力學敦行的風貌,在徐先生的筆下栩栩如生。另有一篇《五四運動的一個角落》,徐先生回憶了在武漢時受到五四運動影響的情況,寫出了五四運動與新文化運動的關系;北京與上海是新文化運動在先,五四運動在后,而武漢則是“因有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才成為社會上的一股洪流”。這樣的回憶,能把讀者從只知“德先生”、“賽先生”的抽象認識中,一下子拉回到歷史的現場。第三組“共擔文化生命”各文,是徐先生對熊十力、馬一浮、唐君毅等同道師友的憶念;最后一篇《(民主評論)結束的話》記敘了創(chuàng)辦《民主評論》雜志的始末和甘苦。第四組“典型種種”五篇文章,分別談吳稚暉、魯迅、章士到、余嘉錫、殷海光五位學人,可以分別看作五種知識分子的典型。余嘉錫之外的四位,不僅有學名,有文名,更都是社會上的大名人,但徐先生最欽重的還是“埋頭閉戶,不務聲華,認真治學”的余嘉錫先生,稱其為“一個偉大知識分子”。第五組“懷人感逝”十一篇文章,所憶念的人,大陸的讀者多不熟悉,借此可以了解徐先生播遷以后的交游。第六組“東海西?!?,有的記日本的山人人物,有的談對日本知識分子的看法,有的談西方的知識分子,如愛因斯坦、湯恩比、畢加索。第七組“青年與教育”,徐先生的儒者襟袍中,始終裝著青年一代,大至“青年往何處去”的方向問題,小至初中入學的國文試題,他都以一顆拳拳之心,坦陳已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