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分為四個獨立的板塊,即第一編“楚辭與楚辭學”、第二編“楚辭的文體學意義”、第三編“騷體文學研究”、第四編“漢魏六朝辭賦研究”。第一編包括6篇文章,內容涉及楚辭的句式特征、騷體文學在當代楚辭學中的定位、楚辭學史和對當代著名學者游國恩教授楚辭研究與教學的概述等,是圍繞“楚辭與楚辭學”的主題來選編的。第二篇共8篇文章,第一篇《楚辭的文體學意義》為總論,其他文章則分別論述楚辭對文體賦、七言詩、哀吊文、駢文、樂府詩、詞等文體的影響及其相互關系。此編的中心內容是通過探討楚辭作為一種先在的文體對其他文體尤其是韻文的深刻影響,揭示楚辭在我國文體發(fā)生學和文體發(fā)展史上的重要意義。第三編計10篇,前一篇研究騷體的形成及其稱謂,依次討論建安、魏晉、南朝各時代騷體文學內容和形式上的基本特征。此編的主要目的,其一是開辟“騷體文學”這一楚辭學中的新領域提供學術支撐,其二是描述漢末至南朝這一時期騷體文學發(fā)展演變的軌跡。第四編共8篇文章,其中既有對辭與賦復雜關系的辨析、漢代楚辭流變的探討,也有對漢魏六朝女性題材辭賦的論述,同時還包括對揚雄、陸云等個別作家作品的研究。